2016年中醫助理醫師《中藥學》熱點:發散風寒藥

發散風寒藥味辛性溫,發散作用較強,常用於外感風寒出現的惡寒,發熱,身痛、頸項不舒、無汗、鼻塞、脈浮緊或浮緩、舌苔薄白等表寒症狀者。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6年中醫助理醫師《中藥學》熱點:發散風寒藥

  第六章 發散風寒藥

  麻黃

【藥性】辛、微苦,溫。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散寒通滯。

1.發汗解表,用治:風寒表(實)證:

(1)外感風寒、腠理閉塞之表實證:麻黃湯;

(2)陽虛外感:麻辛附子湯。

2.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實證。爲肺氣壅遏之實證喘咳的要藥

(1)風寒外束,肺氣壅遏之咳喘:三拗湯。

(2)肺寒喘咳(外感風寒,內有寒飲):小青龍湯;

(3)肺熱喘咳:麻杏甘石湯;

3.利水消腫,用治:風水水腫(爲宣肺利尿之要藥)。

主治風水證:越婢加術湯。

4.散寒通滯,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發汗力較強;蜜炙麻黃長於平喘。

【使用注意】

1.本品發汗力強,自汗盜汗者忌用。

2.虛喘不宜。

3.麻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興奮作用,並可使血壓上升,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

  桂枝

【藥性】:辛、甘,溫。

【功用】: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1.發汗解肌,用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

①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桂枝湯;

②外感風寒表實證:麻黃桂枝湯;

③素體陽虛、外感風寒:配伍附子、麻黃、細辛,以助陽解表。

2.溫經通脈,用治:寒凝血滯諸痛證。

①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腹痛:配伍當歸、吳茱萸;

②中焦虛寒,脘腹冷痛:小建中湯;

③風寒溼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等。

3.通陽化氣,用治:陽虛證。 爲溫心通陽之要藥。

①心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痹疼痛:枳實薤白桂枝湯;

②心陽受傷之心悸者:桂枝甘草湯;

③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悸動、脈結代者:炙甘草湯;

④痰飲病、蓄水證:苓桂術甘湯;

⑤腎與膀胱陽虛寒凝,氣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腫: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易助熱、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紫蘇

【藥性】:辛,溫。

【功用】:發汗解表、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1.發汗解表,用治:外感風寒表證。

(1)外感風寒表證:杏蘇散;

(2)風寒表證兼氣滯,或咳喘痰多者:香蘇散

2.行氣寬中,用治:脾胃氣滯證。

(1)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藿香正氣散;

(2)氣滯痰結之梅核氣:半夏厚朴湯;

(3)胎氣上逆,胸悶嘔吐,胎動不安者:配伍理氣安胎的砂仁、陳皮等。

3.解魚蟹毒,用治:魚蟹變質,食後吐瀉、腹痛。配伍生薑、陳皮、藿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生薑

【藥性】:辛,溫。

【功用】: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

1.發汗解表,用治:風寒表證。

(1)適用於風寒表證輕證:單用;

(2)重證:桂枝湯。

2.溫中止嘔,用治:

(1)脾胃寒證,宜與高良薑、胡椒等溫裏藥同用。脾胃氣虛者:配伍人蔘、白朮等藥。

(2)多種嘔吐。素有“嘔家聖藥”之稱。

◇胃寒嘔吐最爲適合。

◇痰飲嘔吐者:小半夏湯;

◇胃熱嘔吐者:配黃連、竹茹等藥。

◇某些止嘔藥用薑汁制過,能增強止嘔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溫肺止咳,用治:肺寒咳嗽。

◇風寒客肺,痰多咳嗽:三拗湯;

◇外無表邪而痰多者:二陳湯。

4.解毒:

生薑對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之毒,以及魚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搗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香薷

【藥性】:辛,微溫。

【功用】:發汗解表、利水消腫。

1.發汗解表,化溼和中,用治:

(1)風寒表證(尤適陰暑證):香薷散

(2)暑溫初起復感於寒:新加香薷飲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

2.利水消腫,用治:水腫、腳氣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於發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於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表虛有汗及暑熱證當忌用。

  荊芥

來源:脣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黃或炒炭。

【藥性】:辛,微溫。

【功用】:袪風解表、透疹止癢、袪風消瘡止血。

1.袪風解表,用治:外感表證。

微溫不烈,藥性和緩,爲發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爲平和之品。對於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均可廣泛使用。

(1)風寒表證:荊防敗毒散;

(2)風熱表證:銀翹散。

2.透疹止癢,用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暢:配伍蟬蛻、薄荷、牛蒡子等;

(2)風疹瘙癢:配伍苦蔘、防風、白蒺藜等;

3.袪風消瘡,用治:瘡瘍初起兼有表證。

(1)偏於風寒者:+發散風寒的羌活、獨活、川芎;

(2)偏於風熱者:+辛涼解表藥銀花、連翹、 柴胡

4.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種出血證。

(1)炒炭,性味變爲苦澀平和,長於理血止血;

(2)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黃、白茅根、側柏葉等藥;

(3)血熱便血、痔血:配伍涼血止血的地榆、槐花、黃芩炭等藥;

(4)婦女崩漏下血: 配伍棕櫚炭、蓮房炭等固崩止血藥。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更長於祛風。

  防風

【藥性】:辛、甘,微溫。

【功用】:袪風解表、祛風止癢、勝溼止痛、袪風止痙。

1.袪風解表,用治:外感表證。

(1)風寒表證:荊防敗毒散;

(2)外感風溼:羌活勝溼湯;

(3)風熱表證:配伍薄荷、蟬蛻、連翹等;

(4)風熱壅盛,表裏俱實:防風通聖散;

(5)衛氣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風散;

2.祛風止癢,用治:風疹瘙癢。可治療多種皮膚病,尤以風邪所致之癮疹瘙癢較常用。

(1)風寒者,配伍發散風寒藥麻黃等;

(2)風熱者,配伍疏散風熱的薄荷等;

(3)溼熱者,配伍清熱除溼的土茯苓;

(4)血虛風燥者,配伍養血的當歸等;

(5)兼裏實熱結者,配伍瀉下通便、清熱瀉火藥:防風通聖散。

3.勝溼止痛,用治:風溼痹痛。

(1)風寒溼痹:蠲痹湯

(2)風寒溼邪鬱而化熱,成熱痹:配伍薏苡仁、地龍、烏梢蛇等藥。

4.袪風止痙,用治:破傷風證。

風毒內侵,引動內風而致的破傷風證:玉真散。

5.疏肝理脾(+升清燥溼之性),用治:

(1)脾虛溼盛,清陽不升所致的泄瀉:昇陽益胃湯;

(2)土虛木乘,肝鬱侮脾,肝脾不和,腹瀉而痛:痛瀉要方;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藥性偏溫,陰血虧虛、熱病動風者不宜使用。

  羌活

【藥性】:辛、苦,溫。

【功用】:發散風寒、勝溼止痛、風寒、風溼所致的頭風痛

1.發散風寒,用治: 風寒表證。

(1)外感風寒夾溼,尤爲適宜:九味羌活湯;

(2)風溼在表,一身盡痛者:羌活勝溼湯;

2.勝溼止痛,用治:風寒溼痹。

(1)善入足太陽膀胱經,以除頭項肩背之痛見長,故上半身風寒溼痹、肩背肢節疼痛者尤爲多用:蠲痹湯

(2)風寒、風溼所致的頭風痛:羌活芎藁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藁本

【藥性】:辛,溫。

【功用】:袪風散寒、勝溼止痛。

1.袪風散寒,用治:風寒表證,巔頂疼痛。

太陽風寒,循經上犯,見頭痛、巔頂痛甚者:

與羌活、蒼朮、川芎等祛風溼、止痛藥同用;

2.勝溼止痛,用治:風寒溼痹。

風溼相搏,一身盡痛:羌活勝溼湯。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香燥,凡陰血虧虛、肝陽上亢、火熱內盛之頭痛者忌服。

  白芷

【藥性】辛,溫。

【功用】:袪風散寒、止痛、通竅止痛、燥溼止帶、消腫排膿。

1.袪風散寒,用治:風寒表證。

(1)以止痛、通鼻竅見長;

(2)外感風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九味羌活湯

2.止痛,用治:多種疼痛證。

(1)長於止痛,且善入足陽明胃經,故陽明經頭額痛以及牙齦腫痛尤爲多用。

(2)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等症:

外感風寒者:單用即都樑丸或川芎茶調散;

外感風熱者:配伍疏散風熱的薄荷等。

(3)風冷牙痛:配伍祛風止痛藥,一捻金散;

(4)風熱牙痛,配伍散風清熱的石膏等藥。

(5)風寒溼痹,關節疼痛者:配伍祛風散寒、除溼止痛的蒼朮、草烏、川芎等藥。

3.通竅止痛,用治:鼻淵。

宣利肺氣,昇陽明清氣,治鼻淵,鼻塞不通,濁涕不止,前額疼痛。

4.燥溼止帶,用治:帶下證。

本品善除陽明經溼邪而燥溼止帶。

(1)寒溼下注,白帶過多者:配伍溫陽散寒、健脾除溼藥白朮、山藥同用;

(2)溼熱下注,帶下黃赤者:配伍清熱利溼、燥溼藥車前子、黃柏等同用

5.消腫排膿,用治:瘡癰腫毒。

(1)瘡瘍初起,紅腫熱痛者:仙方活命飲

(2)膿成難潰者:托裏消毒散、托裏透膿散,

6.祛風止癢,用治:皮膚風溼瘙癢。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溫燥,陰虛血熱者忌服。

  細辛

【藥性】:辛,溫。有小毒。

【功用】:袪風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竅、溫肺化飲。

1.袪風解表,用治:風寒表證及陽虛外感證。

(1)外感風寒,頭身疼痛較甚:九味羌活湯;(+止痛)

(2)風寒表證而見鼻塞流涕者:配伍白芷、蒼耳子等藥(+通鼻竅)。

(3)陽虛外感,惡寒無汗、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既入肺經,又入腎經)

2.散寒止痛,用治:頭痛,牙痛,風溼痹痛。

3.通鼻竅,用治:鼻淵。

常用治鼻淵以及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頭痛者,爲治鼻淵之良藥。

4.溫肺化飲,用治:

肺寒咳喘(風寒咳喘證或寒飲咳喘證)

◆外感風寒,水飲內停:小青龍湯;

◆寒痰停飲射肺:苓甘五味姜辛湯.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乾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蒼耳子

【藥性】:辛、苦,溫。有毒。

【功用】祛風解表、除溼止、痛袪風殺蟲止癢。

1.祛風解表,用治:風寒表證。

(1)其發汗解表之力甚弱,善通鼻竅,一般風寒感冒少用;

(2)多用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明顯者。

2.除溼止痛,用治:風溼痹痛。

3.袪風殺蟲止癢,用治:風疹瘙癢,也可用治疥癬麻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藥性】:辛,溫。

【功用】:發散風寒、宣通鼻竅。

1.發散風寒,用治:風寒表證。

其發汗解表之力甚弱,善宣通鼻竅,故一般風寒感冒臨牀較少使用,而多用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明顯者。

2.宣通鼻竅,用治:鼻淵。鼻淵頭痛、鼻塞流涕之要藥。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湯劑宜用紗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於陰虛火旺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