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熬的基本常識2017

中藥之所以能治病:人得天地之和氣而生,故人之臟腑氣血皆應於自然陰陽升降之道。中藥皆源自天地之間,其各得四氣(寒熱溫涼)及五味(酸苦甘辛鹹)之偏性,故可用藥之偏性以糾正人身陰陽氣血之偏。明醫治病,先診查機體陰陽氣血偏在何處,再處以與病性相反之藥方,則左右上下,歸於權衡,病無不可治。下面是yjbys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中藥煎熬的基本常識的知識,歡迎閱讀。

中藥煎熬的基本常識2017
  中藥煎熬的基本常識

中藥的煎煮方法對於有效地利用藥物和提高治療效果十分重要。合理的煎煮中藥可以充分地發揮藥物的作用,對於防治疾病意義重大。

煎藥的首要環節就是選擇好煎藥工具。煎藥時首選的鍋就是砂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爲最理想,因爲這類鍋具具有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汁濃,質量高等別的鍋具所沒有的特點,搪瓷燒鍋也可選用。但是不宜使用鐵鍋煎藥,現在的一些人經常會選用鋁鍋,嚴格說來這也是不符合標準的.。因爲從化學角度來講,鋁、鐵的金屬活性都比較強,而中草藥中含有一種叫鞣酸的化學物質,它們之間很可能起化學反應,生成鞣酸鐵或其他鞣酸鹽之類的不溶於水的物質,使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並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產生毒性。另一方面,草藥中具有治療作用的生物鹼因得不到鞣酸而不能溶解於水,進一步地降低了藥效。

目前通用的煎藥鍋是有蓋的陶瓷砂鍋。煎具的容量應該以稍大的爲好,這樣有利於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以稍高一些爲宜,可使水分和揮發性成分產生"迴流"。此外,煎藥用鍋必須清潔,每次煎完藥最好當即去渣洗淨。鍋內即使殘存一點藥渣,都會影響再次煎藥的效果。

煎藥時先將稱量好的中藥放入水中泡一段時間,一般以花,葉,莖類爲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爲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爲主的藥物浸泡時間爲2~3小時。泡好後放進罐中,再於漏斗加適量的水入鍋,加水至水能淹沒生藥爲度,再塞上活塞,在文火上煎煮,煎煮時常用活塞壓榨生藥,如此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壓出生藥的含有物,並可攪拌藥液。這種中藥煎煮的優點是:生藥不位於容器的底部,在水沸騰之前,生藥中的有效成分已被水逐漸浸出來,被抽提的時間較長;由於煎煮器的圓筒裝置適當,在煎藥時能將生藥成分很平均地熬出來;藥物殘渣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有效成分,有了這套裝置後,不用手接觸藥材就可以擠壓藥渣,而且熬好以後,不用過濾,就可以得到較乾淨的藥液。

煎一劑藥,應掌握好用水量。通常情況下,煎藥用水多少與飲片質地、吸水性及煎藥時間長短有關。一般來講,加水後按住飲片,以液麪超過飲片約2釐米左右爲宜。水太多的話,則會無端地延長藥物煎熬時間,使一些不宜久煎的藥物失效,況且藥汁太多,病員也不能都喝下,也是一種浪費;太少則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也有可能煎不出來,且易煎幹而沒有藥汁。

爲了提高藥物的煎出率,在煎煮前宜加水將其攪拌後浸泡30~60分鐘,使其得以軟化,然後再加熱煎熬。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否則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會因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質形成膠體從而有效成分浸出產生不利。

一般情況下頭煎時加水量要多一些,最好不是浸沒藥材超過藥2~3釐米;第二煎時加水量可視情況酌量減少。每劑每次煎熬成的藥液在150毫升左右即可,爲兒童煎熬的藥液要少;而對熱性病患者,煎熬的藥液要適當的多些。當然,用水的多寡也應根據藥物種類來確定。一般屬於滋補一類的藥物煎頭汁需水約300毫升,二汁也是大約300毫升;解表藥,頭汁約300毫升,二汁只需約100毫升;一般藥,頭汁約200毫升,二汁約200毫升。

另外還有一種計量加水法,這是一個公式:頭煎加水量=藥品總重量×3+煎煮時間×10+服用量,二煎加水量=煎煮時間×10+服用量。

湯劑煎得以後,應立即濾取藥汁,不宜久置鍋中,以防含膠體過多的藥液,遇冷產生膠凝,增加過濾困難,同時亦易酸敗。在濾取藥液時,可加壓過濾,儘量減少藥渣中殘留量,以保持療效。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以爲中藥煎得越濃效果越好,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爲:煎的時間長些,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來,溶於湯裏。其實,這樣的認識有失偏頗。

實際上,中藥並非煎得越濃效果越好。煎中藥時,藥液應保持一定的“量”。其實煎中藥是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飲片中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如果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反而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其次,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後會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一劑藥煎三遍。先用冷水將藥物浸泡半小時左右,然後煎煮。每遍水開後煎煮30分鐘,三遍共計90分鐘。這樣可以充分將藥物的有效成分煎出。

一般中藥方劑是由多味藥組成,而各種藥的質地不同、性味不同,故在相同的溫度下,不同的時間內,不同藥物的有效成分煎出速度不一樣。因此,若用傳統的方法進行煎煮,就會喪失部分藥物的有效成分,那麼如何避免這一缺點,減少損失呢?每遍煎煮過程中取藥液三次。在煎煮時,水開後每隔10分鐘適量取藥液一次,每遍共提取三次,此乃煎中藥的關鍵所在。也是煎藥時減少損失的有效方法。

中藥煎好後,其煎藥液在通常條件下,能保存多長的時間呢?有人通過四個方劑在不同溫度條件下保存其煎藥液,觀察其變敗程度,分別記錄臭氣、混濁、生黴及酸度等測定項目,結果說明溫度越高,變敗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裏,室溫在25℃以上,一般湯劑保存不應超過2天期限,如果採取冷藏條件,保存2~4天一般並無變敗現象。不同方劑即使在同一條件下,其變敗程度差異也較大。如果藥液內含有澱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較多,則變敗甚速。因此湯藥煎好後,在一天內服完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