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聖境的散文

在遷西縣新集鎮內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鳳凰山,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鳳凰山,因山體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這隻鳳凰頭向東南,尾朝西北,左翅向北,右翅向西,隨山勢逶迤,形象靈動,栩栩如生。正是位於鳳凰山金頂的始建於唐朝的南海紫竹禪院,使得此山成為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山,殿內供奉着觀音菩薩、白衣菩薩、地藏菩薩神像,相傳唐王李世民曾落難於此,得白衣娘娘相救後,在此處建廟。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是菩薩的誕辰日,也是鳳凰山廟會的正日子。鳳凰山以它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傳奇的歷史,吸引了眾多的香客、信眾以及遊人慕名而至,鳳凰山廟會因為人數多,規模大,歷史上人稱“京東第一廟會”。

鳳鳴聖境的散文

再悠久的歷史也屬於過去,歷史的天空下是跌宕起伏而複雜多變的,無數的繁榮和弘大都走向了衰落,鳳凰山卻雖歷經磨難而今香火依然鼎盛,這不僅僅是依靠傳説所能成就的。當無數的歷史遺蹟走向頹敗,當許多的宗教聖地在經濟大潮中淪為充滿銅臭味的景區,當眾多的宗教場所因為天價門票和香火錢而為世人詬病,被質疑打着宗教的幌子騙取錢財時,鳳凰山普陀禪寺卻愈加朝着佛教的神聖與純淨走去。鳳凰山不收取門票,不收香火錢,在每一個殿外都備有香火,香客可以隨意取用,進香完畢,至於你留不留香火錢以及留多少全憑自願。這裏不薄貧苦,不厚富貴,讓人在功德箱內投進去的每一分錢都力所能及又心甘情願。

當我們談論鳳凰山普陀禪寺,特別是談論它的香火鼎盛時,我們繞不過去一個人,那就是普陀禪寺的住持釋隆航法師。之前時常聽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耳聞中,鳳凰山在他的.管理下一天天的變化着。鳳凰山雖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騎鳳觀音菩薩道場,但是歷經戰爭、動亂以及歲月的侵襲。人為的破壞加上風雨的銷蝕,使得山上的建築破敗、零亂。二零零五年十月七年級,釋隆航法師駐錫鳳凰山後,勤儉辦道,嚴持戒行,弘揚佛法,廣結善緣。在白手起家的情況下,用自己二十多年出家修行的智慧和佛教的博大精深,感召八方信眾。隆航法師用籌得的善款對寺廟進行了大規模的有序的重修、復建和啟建。今天,展現在世人眼中的鳳凰山普陀禪寺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整體建築羣規模宏偉壯觀,佈局完善合理,建築莊嚴精美。這裏的一磚一石都是隆航法師募化得來,這是佛法的感召,也是法師德行的體現。因為釋隆航法師口碑極好,深受四方百姓愛戴。寺廟既然為十方信眾籌建,法師秉持着“大眾參與,大眾共享,大眾受益,弘揚佛法,服務社會”的理念,鳳凰山普陀禪寺免費提供上香服務,香客們隨意佈施,沒有讓純淨的佛教道場淪為賺錢的機器。但是,普陀禪寺卻因此吸引更多的信眾,得到更多的善款,使得它運轉良好,發展有序,並擁有信眾五千餘人。

佛教對於如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來説是神祕而又陌生的,它高深莫測又充滿了玄機。它與我存在於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彼此相安。但是,關於釋隆航法師以及他的普陀禪寺聽周圍的人讚歎的多了,也不免有些好奇,但終歸是橋歸橋路歸路。而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當我坐在隆航法師的面前,聆聽他關於佛教的一些講解時,不禁對佛教以及隆航法師的境界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

佛教原來在我的心目中是肅穆而清苦的,而面前的隆航法師神態安詳和藹,語句輕柔和緩,時不時展露的笑容給人寬厚仁慈的感覺。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佛教徒是苦難深重的,因為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又要時時懺悔,所以自身的煩惱和世人的疾苦成了壓在他們心頭的兩塊巨石,他們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消除這兩塊壁壘,在自我折磨中進行苦修,在青燈黃卷吃齋唸佛中求得懺悔和救贖。然而,不是!隆航法師説,很多人以為出家人是為了逃避,恰恰相反,出家人的功德在於敢於面對和承擔,非大丈夫不能為,佛教講大乘和小乘,只是為了逃避現實,厭世自渡的是“小乘”,自利利他的是“大乘”,而我們的漢傳佛教是“大乘”,是舍小愛為大愛,是以出世的姿態,行入世的情懷。佛教的“放下”不是逃避,不是不思不辯,佛法不離世間覺,它是通過佛法禪宗進行思辨,參悟事情的本像,並對未來懷有寄送,發願普度眾生。這個頓悟的過程是愉悦而美好的,所以佛教徒們修行的地方才會成為安寧祥和的極樂聖土。

隆航法師作為釋家弟子,以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為己任,嚴持戒行,弘揚佛法,他認為鳳凰山普陀禪寺是善信集資所建,寺院就要以服務信眾為根本,免費提供香火,讓信眾隨意佈施,這樣既不傷害大眾的信仰感情,又能提升寺院的人氣。他以為香火代表的只是誠意,不是一萬塊錢的香火就比一塊錢的香火更靈驗,更能得到菩薩的體恤,只要心意恭敬虔誠,線香一柱足矣。

法師告訴我們萬法皆是由心造,佛既是心,心即是佛,當你內心乾淨澄明一絲不亂時,就能得見活菩薩相好,菩薩可以幻化成萬事萬物來利益無量眾生。如此説來,不管是出世之佛,還是入世之人,道同此理,我們都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明辨善惡,嚴格律己。如此,當你能夠自律時,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佛,當我們想到“頭上三尺有神明”恐怕遭到報應而不敢做壞事時,那個神明其實就是自己的內心,是你的良心在規勸和鞭撻你,是你的人生觀,你的價值觀在你心中形成的那個與是非有關的尺度以及社會規則和律法在約束你、譴責你,它就像佛家的清規戒律使你心有敬畏,不敢造次。所以,能時時刻刻監督警示你的言行的,只能是你自己。世間無處不是道場,所謂的雜念不過是紛繁的慾望,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慾望使我們沉重,是我們許多痛苦的根源,修身養性就是摒棄許多雜念,朝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篤定前行。而我們所説的超凡脱俗,不過是一顆純淨豐盈的內心和端莊嫻雅的外表,它體現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這些素質構成了一個人的修養,修養就是你修煉滋養維護的成果。不管是身處塵世,還是遁跡空門,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是一種修行,方式不同,卻是殊途同歸,都需要關照自己的內心,自度,度人,普濟眾生。

隆航法師的話語如梵音裊裊,傳入耳際,聲音柔和清澈,聞而悦樂,原來,宗教也可以是美的。我想,鳳凰山普陀禪寺能夠成為北方第一大觀音菩薩道場,不是依靠它悠久的歷史、動人的傳説,以及它那莊嚴龐大的建築羣,撐起這方聖境的一定是佛教的境界以及法師德行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