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資格的評説的讀書筆記

前幾天收到《世界華人週刊》贈送的一本書,是林清玄的散文集。書中有清香,字中有墨香。紙張富有質地,文思細膩,能感知到夏蟲秋葉的呼吸。

沒有資格的評説的讀書筆記

但這僅僅是非電子書帶給我的感覺。

整本書的基調正如書名《觀自在平常心》一樣娓娓道來,為熱愛生活的普通人所特寫。被某評論家評為“積極向上”的書。而且每一篇的伊始都有一段極其唯美的話,如果在中學時代我一定會拍手叫好。但是現在我卻學會了選擇。

我們的確沒有資格評論或者否認一位已經被文壇認證的作家,但是有足夠的權利去選擇契合自己的書籍。或許是因為這個年齡我比較垂青於“激進浪漫派”,而非正值時代潮流式的“個人情緒”的發泄式表達或者所謂固縮社會普遍認為的正能量式的通暢。

對於中國的作家,我所知甚少,喜之更為寂寥。餘秋雨算是個例。甚至從讀外國文學的數量當中認識的翻譯家都比作家更勝一籌。當然吸引我的不是國籍,而是文學本身。

我一直相信書籍沒有國界,但是有閲讀的距離。

正如同樣是一本寫關於旅行的書,有的是在描摹風景,試圖勾勒出一副實體的畫卷;有的略微深邃了一些,把外顯的風景當作意象,在暢談人生,傷春悲秋;還有的人卻把旅行嵌入了生命,變成了比詩更美的史詩。比如後者的典型代表——小説篇為剛剛獲得諾獎的石黑一雄的《長日留痕》,散文篇為餘秋雨的一系列作品。

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寫作的能力,但是我會一直保持欣賞和感知真正的優秀作家及作品的敏鋭和思考能力。當然我已確定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我希望能夠步入到期待的正軌當中。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低酬稿時代給中國帶來了什麼?”點開一看,中西方的酬稿差距的確驚人。而且自從改革開放30年以來竟然始終保持恆定。這一現象直接導致職業作家越來越少,那些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不寫作的天生作家在生計面前也漸次退出江湖。而當今盛行的作家幾乎都是把寫作建立於生計之上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看20世紀及之前出生的作家的作品,那些沒有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沉澱的作品一碰就碎。

作家的質量降低了,讀者的質量以及數量也在下滑。作家與讀者永遠都是線性關係。有句話説:“能聞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我想説我們的時代乞丐只能聞到飯香。所以在我的生活當中,知己的讀書者尤其稀缺。他們看不到草木的`枯榮,窺視和消費的永遠都是娛樂明星的各類八卦。當然我沒有譴責,只是不能苟同罷了。

拜生活的饋贈,我仍有一兩個知心的書友。我們會手寫書信,一起體驗和分享彼此文字背後遺下的手澤;翹首以盼,對方信件寄達的時刻;沉靜耐心,墨香瀰漫落筆的過程。

今天剛剛給遠在哈爾濱的好友寄去一本書和一封信,寄件回來的路上,我不禁聯想海蓮.漢芙終於趕到查令十字街時的情景,那是一條比整個世界還要大的街道。

我想終究有一天,那些我們所摯愛的讀書人站立的地方,都會被另外一些欣賞他們的人所深情凝視,而且眼神都是那麼的一致。

時間再荒唐,現實再蒼涼,歲月再漫長,至少還有讀書的人,凝聚在一起,將世界點亮。

我相信讀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