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的寫景美文

提起小巷,總有一種幽深、神祕之感,我記憶中的那條小巷,亦是如此,狹窄悠長,很難照到陽光,總比其他地方要幽暗一些,頗有幾分神祕感。

小巷的寫景美文

對於那條小巷的記憶,要追溯到童年,記憶中的小巷,又長又窄,最多兩人可並列同行,路面是由一種很光滑的小碎石砌成的,凹凸不平。由於平時很少照到陽光,所以小巷兩側牆腳還會長出少許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細小野草來,為小巷增添了一點綠意和美感。小巷的一端是我家,另一端則是家鄉的小街道。是我上街的唯一出口,所以每天要在那裏穿梭很多回。尤其是母親,上世紀80年代時,父親還是個窮教書匠,為了補貼家用,母親每天起早在街頭擺攤,賣一些當歸、枸杞子、人蔘等滋補品,風雨無阻。浙南沿海的飲食習慣接近福建,燉雞鴨什麼的,都喜歡放一點當歸、枸杞子之類的滋補品(類似於沙縣小吃的藥膳),既清香又營養。尤其冬令進補時節,條件好的,買點人蔘鹿茸,條件差的,哪怕買點豬蹄什麼的,再放進這些滋補品一起燉,也算是進補了。而當年,那一帶就我們一家做這個生意,所以掙點小錢貼補家用還是有的,只是辛苦了母親。記憶中,父親每天很早就去學校管學生了,母親大清早一個人倒騰,要搬很多攤具:大攤板、長條凳還有大大小小裝滿各種滋補品的塑料盤子,在小巷裏不停地來回運輸。到中午時分集市慢慢退去時,又一趟一趟地往回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辭勞苦。小巷裏,也因此印滿了母親匆忙的腳印,盛滿了母親辛苦的汗水,更承載了我對母親深刻的記憶

最喜歡夏天的小巷了,炎炎烈日裏,不但曬不到太陽,還有絲絲涼風穿巷而過,好像巷頭有個鼓風機似的。鄉鎮裏的房子,沒有什麼高樓大廈或鋼筋“森林”,小巷的小碎石路面,日照時很燙,陰時又很涼。所以,夏日裏,只要太陽曬不到,小巷自然陰涼。而它那修長的身形,又像是一根蓄風管,清風如細流,從細長的“管子”裏悠悠流出,甚是清涼。夏天的`傍晚,總會有幾位老阿婆,拿張竹椅子坐在巷口,搖着小竹扇,不是在絮叨老伴,就是在數落兒媳,似乎總有一種幽怨,又似乎很釋然!唯獨住在巷口邊的那個七阿婆,向來獨來獨往,似乎對這些喜歡閒嘮嗑的鄰居很不屑。七阿婆中年喪偶,生活艱辛,但子女卻培養得不錯,不是在外讀書,就是在外工作,一年難得回來幾趟。所以,七阿婆平時家裏連個嘮嗑的人都沒有,性格也變得很孤僻,不喜歡與人交流,卻喜歡每天對着鄰居的一羣雞鴨禽獸瞎呵斥,經常惹得鄰居不高興,偶爾還會引來口水戰。“戰爭”一旦爆發,巷口就像一個炸開的鍋,“火星”飛濺,“硝煙”瀰漫,脣槍舌劍,無比激烈。遠近的鄰居都往巷口趕,探頭伸脖,七嘴八舌,有勸架的,有打聽事由的,一片混雜。等雙方都吵得筋疲力盡時,人羣才慢慢散去。現在想來,也許那就是七阿婆的一種情緒排解方式,空巢老人是多麼地可憐啊!

在春雨綿綿的季節裏,小巷更像一根細長的管絃樂器,屋檐瓦溝上掉下的一顆顆晶瑩透亮的水晶珠子,落在小巷一側的小水溝裏,叮叮咚咚,清脆響亮,隨着雨珠的大小和快慢節奏,不時地變聲、變奏,頗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美妙極了!雨天放學後,我總喜歡把小書桌搬到家門口,聽着叮叮咚咚的美妙巷雨樂曲,寫着我的作業,心會變得很靜。兒時的我,雖然對音樂沒有多少感覺,卻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恬靜和愜意,十分享受!多年以後,每每想起那個春意盎然的水鄉,那個春雨霏霏的午後,那曲巷雨情深的美妙樂曲,思緒便悄然高飛,跟隨美妙的音符一起跳躍、飛翔曾經,有那麼一支巷曲,彈在我心裏,從此便綻開一朵嬌豔的生命之花,與我的日子一起燦爛,永不凋零同時,那條雨巷,又像是個時間的滴漏,滴答滴答,滴完了春天的雨,再滴夏天的露,滴盡兒時快樂的光陰,滴盡“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憂愁,滴成了一條清澈美麗的夢之河

幾年前,小巷一側的老房子改造後,小巷變成了“殘巷”——缺了一大角,已然不是原來的模樣了。而在我的記憶中,它依然是完整的、生動的。瞬間成就永恆,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