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雨霖鈴》的教學設計中反思詩詞的教學方式論文

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含蓄凝練,意境深遠,相對於其他文體來説,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詩詞教學應該採用何種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一直是我在教學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雨霖鈴》是高職第三冊語文教材中所選的一篇課文,我 以此為例,談談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是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詩詞的。

從《雨霖鈴》的教學設計中反思詩詞的教學方式論文

一 注重導入,激發興趣

科學、合理的導入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雨霖鈴》中我以李叔同《送別》的歌曲導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一曲《送別》聽完後,勾起許多學生離別感傷的情緒。在這種氛圍下,讓他們回憶有關離別感傷的詩詞,學生積極發言,對將要學習的詞產生興趣和期待,大大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二 注重朗讀,領悟情感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我們常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多次朗讀,可以使學生深入瞭解文本的內容,體會詞所表達的情感。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雨霖鈴》這課我採用的是配樂朗誦、個人朗誦、集體朗誦這三種方式。因為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配樂朗誦不僅能起到營造氛圍的作用,還能使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這種悲涼低沉的音樂深深感染了學生,讓學生有了去讀、去品的慾望。我在學生個人朗誦之後對一些細節進行必要的指導,如讀這首離別的詞語速、情感、節奏、停頓應如何把握等等。最後,讓學生們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帶着別離感傷的悲情集體朗誦,再次體會詞中的韻律美、情感美,喚起學生學習詞的興趣,同時增強學生對《雨霖鈴》的感悟。

三 注重想象,感知意境

蘇軾評價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詞與詩一樣,也充滿詩情畫意,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給我們廣闊的想象空間。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詞中所出現的畫面。要求學生髮揮想象、聯想,運用描寫、敍述等表達方式改寫詞,也是詩詞教學中的一種好辦法。比如説《雨霖鈴》的上片可以通過想象、聯想勾勒出這樣的一幅畫面:“秋天的傍晚,暴雨剛剛停歇,蟬悽切地鳴叫着,詞人面對着長亭,心情更覺悲涼。京城外,長亭邊,篷帳裏,愛人為他送行,面對美酒佳餚雙方毫無心情,正在依依不捨之際,船伕卻催促着開船。兩人雙手緊握,淚眼相對,有千言萬語要説卻哽咽在喉間一句話也説不出來。”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感受到了全詞淒涼的意境。在這個過程中遵循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四 注重探究,品味佳句

詩詞的語言精緻含蓄、優美凝練,若是一字一句地去翻譯,就會破壞整首詞的韻味,使充滿靈性的作品變得枯燥無味。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探究詞中的名言佳句和主題句,因為這些句子或勾畫了動人的形象,或表達了真摯的情感,或創造了優美的意境,抓住它們可以很容易把握詞的中心主旨,領會詞人的意圖。

在分析《雨霖鈴》主題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時,可以強調詞人的離情比古人更深,指出“自古”二字把“傷離別”的'情感賦予了普遍的意義,更何況詞人離別又逢冷落的清秋時節!在分析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時,讓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談談“景中所含的情感”。比如,“酒”象徵愁,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柳”的諧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清秋的“曉風”是涼的,給人淒涼的感覺;“殘月”象徵離愁,蘇軾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詞人借景抒情,虛實結合,將酒、楊柳、曉風、殘月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借酒消愁、苦悶難熬的愁苦心情,被稱為千古名句當之無愧。

綜上所述,在詩詞教學過程中,我立足文本,通過聽讀、感知、品味、探究等手段,讓學生真正領悟詩詞的美,從而最終學會鑑賞詩詞。當然其中的一些不足之處還有待改進與提高。比方説應該更加充分地運用多媒體,把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通過再現有聲有色、立體動態的畫面,讓學生更直觀地把握文本;應該多讓學生主動概括一些學習要點,積極地去發現美、創造美,提升學習的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用心,借鑑別人優秀的經驗,運用 一些靈活實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情趣盎然,讓學生真正喜歡上詩詞,從而切實提高對詩詞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包興.朗誦與鑑賞相結合在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4(12)

[2]楊延玉、陳團宏.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淺議詩詞教學中想象的作用[J].新課程(中學),2012(5)

[3]謝玲.高中語文古詩詞鑑賞教學淺析[J].新課程學習(下),2014(1)

[4]王雲燕.淺談宋詞教學法[J].成功(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