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與中學語文素質教育

文學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小語文課要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須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精品

詩詞與中學語文素質教育

詩歌是最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優秀的詩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藴含着豐富的感情,語言精煉含蓄、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為廣大青少年所喜愛。所以,詩歌教學是文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這裏結合編寫中學語文教材的一些做法和體會,談談詩詞與中國小語文素質教育的幾個問題。不妥之處,誠望得到批評指正

我國曆來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詩教更是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小胥》:“(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孔子教授門徒的四科,包括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文學就包括學習《詩經》,要求熟讀背誦,並能用於政治活動。“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在先秦政治文化活動中,賦詩言志風氣之所以盛行,正是當時上層社會詩歌教育的流行和普及。《論語·陽貨》記孔子對他的學生説:“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歌不僅用於政治活動,也用於日常生活。《論語·季氏》中記孔子與兒子孔鯉的一段對話:“‘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漢代官學立有五經博士,其中就包括《詩經》。由於《詩經》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應對。六朝時期,貴族子弟從小就學詩,讀詩寫詩蔚然成風。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社會各階層瀰漫着濃厚的愛詩風氣。不少文學家從小就能作詩。如梁簡文帝“幼而敏睿,識悟過人,六歲便屬文,高祖驚其早就,弗之信也,乃於御前面試,辭采甚美”。昭明太子“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每遊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命作劇韻賦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據《南史》《北史》等書記載,庾肩吾、任丘遲八歲,謝惠連、薛道衡十歲即“能屬文”。六朝人所説的“文”包括詩。唐代興科舉,作詩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唐詩的高度繁榮。讀詩寫詩,成為文人士子出仕和進入上流社交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駱賓王七歲寫《詠鵝》詩,王勃、李賀也都是很早就開始作詩。宋代朝廷多次選拔神童,成績優異者可直接授予官職。《宋史·晏殊傳》載:(晏殊)“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考的內容就是詩、賦、論。宋代謝枋得《千家詩》因為“率皆顯明易解之作,以此啟迪童蒙甚便”(清黎恂語),所以“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題辭》)。唐末胡曾的《詠史詩》以及宋代楊簡《歷代詩》等,也曾被選作教材。明代程敏政《詠史絕句·序》説:“餘家居,見塾師以小詩訓童子,乃首以市井無稽韻語,意甚不樂。因以所記古七言絕句詠及史者,手書授之。上之三代,下及宋元,凡二千餘年,以時比次,得數百篇。又以其猥雜而不便於一覽也,加汰之,存者二百篇。其間世之治亂、政之得失、人才之邪正賢否,大抵略備。”《唐詩三百首》是清人孫洙(蘅塘退士)專為教學而編的唐詩選本。作者説:“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百首亦莫能廢。”“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成了俗諺。《紅樓夢》中十幾歲小姐丫環都會作詩,結海棠詩社,香菱向黛玉學詩等描寫,可以間接看出當時人們對詩的偏愛

本世紀50年代,文學教育也曾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中學語文實行漢語、文學分科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從國中到高中的文學課本。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實驗中止。60年代初,提出“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課”,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教育逐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禁區。直到80年代,語文教育界才又重提文學教育的任務。隨着文學教育的“春風吹又生”,詩詞才又重新成為中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優秀的詩歌作品,往往包含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緻優美的語言,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純潔心靈。中國小加強詩詞教育,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讀古詩詞,還有助於學生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優美和偉大,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1.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文學教育應當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為人們喜聞樂見,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也非常適宜。學習詩詞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詩歌意境的感染薰陶下,受到美的教育,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好的詩歌和好的散文、小説、戲劇等文學作品一樣,都能陶冶性情。但詩的作用更為直接。其他文學樣式,或側重故事,或側重知識,或側重趣味,直接調節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詩。詩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又有節奏,語短意長,易於誦記,使人百讀不厭,無形中受到薰陶。比如,讀《靜女》《蒹葭》等詩作,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喜悦和含情脈脈,就會深深觸動我們的情感之弦;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後,仍能令我們激揚奮發;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自然能體會到蘇軾那恢宏的氣勢;讀“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不禁胸襟開闊,有湘江美景一覽無遺之感。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户侯”(《沁園春·長沙》),自然會感到作者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

中國小生多讀些詩詞,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思維,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分,文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聯想和想象,發展想象力,進而誘發創造性思維,這是文學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偉人對詩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據説,拿破崙出征時,騎在馬上還在讀歌德的詩。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都愛讀中國古典詩詞,他們多數人還能寫作精彩優美的詩詞。這些偉人的思想境界猶如天馬行空,富於創造性,跟他們深厚的古詩詞素養具有密切的關係。形象思維則是創造力的源泉,而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烏申斯基説,很難説牛頓和莎士比亞誰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些。蘋果掉在地上,引起牛頓海闊天空的想象,產生了地心吸力、萬有引力的學説。瓦特看到開水壺冒氣,也海闊天空地聯想、想象,從而發明了蒸汽機。而莎士比亞戲劇中那瑰麗的藝術境界,豐富多彩的人物,自然也是作者豐富的想象力的結晶。這説明科學家和文學家都需要具有很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間接接觸社會,完善健全人格

中國小生一般説來從六七歲到十七八歲,正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從踏入校門開始,逐步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特別到了中學階段,他們開始關心社會,渴望瞭解社會,積累人生經驗,也需要得到啟發和幫助。優秀的詩歌作品,總是從某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不同的詩歌往往反映了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形象地告訴了人們應該怎樣認識生活,怎樣面對生活,怎樣創造生活。詩歌是社會人生的濃縮,可以成為中國小生健康成長的良師益友。多讀這類作品,能夠培養他們認識生活、創造生活的能力。《詩經》就是一部周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離騷》反映了屈原高潔堅貞的人格和對美好政治的向住,陶淵明詩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詩中的浪漫情懷,杜甫詩中的家國興亡之歎,宋詞婉約細緻的柔情之歌,慷慨激昂的愛國之聲,以及通俗精彩的元代散曲作品等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認識當時社會,體會古人生活和生存狀態的審美範本

至於古詩詞中的消極因素,如“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之類,正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對作品進行闡發、評價、質疑以及分析批判的能力

4.積累名言警句,開發語言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語言學習,重要的不在於學了多少語言學的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習遣詞造句、成功的語法修辭範例,以及準確、規範、簡明、連貫、得體的表達方式。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能使學生學到規範精彩的文學語言。詩歌語言,往往又是很精練的,好的詩歌都是用經過錘鍊的藝術語言寫成的,是運用語言的典範,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歌作品,語言風格、語言藝術也各不相同。或優美婉麗,或放縱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樸素自然。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淵藪。如“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琵琶音樂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又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之五)陶淵明詩於自然平淡的語言中,藴含了深杳的情懷。學生多讀這類詩歌,對於他們模仿、借鑑優美的文學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2000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新大綱除更加強調文學教育外,還首次以教學大綱的形式,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其中國小要求背誦古詩詞80首,國中50首,高中50首,三個學段共要求背誦180首

這些篇目,大多是素有定評、千古流傳的詩詞名篇。選擇的範圍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到晚清的龔自珍。可以説,中國詩歌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有選錄。

2000年秋季開始在全國推廣使用的中國小語文新教材,根據新大綱的精神,也相應加大了文學教育的分量。國小、國中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在課文中的比例。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文學作品佔60%以上

除教學大綱中指定背誦的古詩詞以外,中國小語文教材還選了一些現當代詩和外國詩。僅以中學為例,如,現當代詩,選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冰心的《紙船》,臧克家的.《有的人》,聞一多的《也許》《色彩》《死水》,陳夢家的《一朵野花》,馮至的《我是一條小河》,何其芳的《歡樂》《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黎明的通知》,徐志摩的《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余光中、李廣田、席慕容的《鄉愁》,海子的《面對大海,春暖花開》,樑小斌的《我愛秋天》,韓東的《山民》,杜谷的《春夜》等

外國詩選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致大海》,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華茲華斯的《孤獨的收割人》,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激流》,萊蒙托夫的《帆》《祖國》,泰戈爾的《紙船》《螢火蟲》。另外,教材還編入了詩歌鑑賞常識、詩詞格律知識,還有朱光潛的《讀詩與趣味的培養》等文章,以期多方面地豐富學生的詩歌知識與素養

從2000年秋季開始,全國國小、國中、高中語文課都在起始年級使用了新修訂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其中國小和國中是在現行教材基礎上的修訂,高中則是在江西、山西、天津兩省一市試驗教材基礎上的修訂,但對全國大多數地區來説是新教材。與過去相比,新的中國小語文教材,增加了詩詞在課文中的比例。這無疑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學素養和文化品位,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也不宜任意誇大詩詞教學的作用。比如,有的同志主張讀古詩一定要用古音,特別是作為韻腳的入聲字,否則就不押韻了;有人認為,不僅要讀,而且應該要求學生寫詩;甚至有同志主張發揮大學聯考指揮棒的作用,把作詩列入大學聯考語文的命題範圍,以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詩詞真正走進校園,等等

關於古詩的讀音問題,我認為,中國小生學習古詩詞,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標準音來讀就可以了。當然,用現代音讀古詩,自然會出現某些古詩不押韻的情況。這是由於漢語語音發展演變的結果。只要給學生交代一下即可。至於古漢語的聲紐、韻部、聲調是怎樣發展演變的,《詩經》裏怎麼讀,六朝時怎麼讀,唐宋時怎麼讀,那是音韻學家的事情。如果要求嚴格按照古音來讀,那麼讀《關雎》《蒹葭》就得用周秦音來讀了,讀李白、杜甫的詩,又得用唐代音來讀了。正如清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在《王懷祖廣雅注·序》中所説:“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後為今。”再説,即使是唐詩,由於每個詩人的籍貫不同,他所使用的方言語音對他的詩歌創作肯定會有影響。中國小生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求之過深

關於寫詩的問題。我認為,對於少數有寫詩才能的學生,不妨一試。但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國小生都必須學會作詩。比爾·蓋茨雖然大學沒念完就去創業並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要求所有的大學生都去學比爾·蓋茨。不能把少數天才才能做到的事情擴大到所有的學生。所以,在新的中學語文教材裏,我們只是在高中階段的某些詩歌單元裏,以選作題的形式安排了有關詩詞寫作方面的練習。比如,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11課是“近代詩八首”,張必錕先生就在課後出了這麼一道練習題:“試寫一首絕句,題目自擬,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讀來上口,有一點詩意。”在教師教學用書裏説:?

設計此題,意在讓學生通過寫作實踐,更好地認識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以提高鑑賞能力,寫不好也不要緊,動手寫總是有益的。可以讓學生互評,推薦稍好一些的,讀給全班同學聽聽。我們的原則仍然是,不提倡寫舊體詩,但如有個別學生願意繼續練習下去,也不應加以限制

第12課“詞六首”課後有這樣的練習:“用學過的詞牌或其他詞牌填一首詞,詞題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韻。”教師教學用書裏也有這樣的話:練習填詞仍然是為了讀詞,要求要低些。學生中有填得較好的,拿來讀給大家聽聽,不必修改。國中學過李清照的《如夢令》和辛棄疾的《西江月》,澤東詞中也有《如夢令》和《西江月》,作一點比較,也許容易打開思路

關於把作詩列入大學聯考命題範圍的問題。我認為,這種意見恐怕是不現實的。第一,脱離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大學聯考的目的,是為高校選拔合格新生服務的。考什麼,怎麼考,首先要考慮如何為這一目的服務。當然,大學聯考也要有利於中學語文教學的穩定、改革和發展,有利於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大學聯考雖然是指揮棒,但這個指揮棒是不可以隨意揮舞的。必須充分尊重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第二,也有悖於中國小詩歌教學的目的。時代不同了,今天的會考或大學聯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性質,還是考試內容、範圍,都與科舉時代大不相同,如果再要求考生作詩,顯然已不合時宜了。且不説多數學生是報考理、工、農、醫類高校,即使是考中文系,也沒有必要考查作詩的能力。我們今天的詩歌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增加文學素養,提高文化品位。所以,近年來的大學聯考語文試卷,逐漸加大了文學賞析能力的考查。一般是古詩詞和現代新詩各選一首,並列出對這些詩歌理解(賞析)的若干選項,讓考生選出理解(賞析)正確或錯誤的一項。我認為,對詩歌教學的要求,能夠做到誦讀、理解、鑑賞、評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