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隨筆大綱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班教育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班教育隨筆大綱

小班教育隨筆1

9月1日是開學的第一天,帶着好奇與忐忑的心情來到單位,本學期我擔任了小一班的班主任,雖然在小博士帶了2年的新大班,但對於小班的情況我瞭解甚微,不免有些擔心。

不知不覺,我來到了我們的班級,一進班級,我就看到四五個小朋友早早來園啦,只見孩子們坐在小椅子上,開心地玩起了玩具,漸漸的,孩子們都陸陸續續來上學了,分別看到了不同的孩子,有的孩子一進班級就坐下來玩,有的一進來就跟老師打招呼,然後跟家長説再見,還有的一進教室就哇哇大哭,我們班的三位老師採取各種辦法,先安撫幼兒的情緒,漸漸的,孩子能夠坐住了,為了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然後就放了點輕鬆的音樂,讓幼兒一起跟着老師動一動,做一做,一下子孩子們就跟着我動起身體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部分幼兒居然特別喜歡跳舞,我一開音樂孩子們就不由自主動了起來,但也總有那麼幾個依然如此,咧着嘴巴一直叫着:“爸爸、媽媽。”不禁使我束手無策,後來,我們班裏三位老師合理分工,教室裏才勉強停止了哭聲,頓時,感覺一場“戰爭”結束了。中午,午休時間到啦,原本讓孩子們入睡後,可以坐下來休息會,哪怕是那麼一小會也好,誰知,哭的幼兒總有那麼幾個,我們就一直哄着,特別是毛依諾、徐錦鵬等幼兒,不時會發出哭聲,直到起牀。

下午,情況有所好轉,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如何倒開水、喝水、吃點心,還學會了如何玩橡皮泥,漸漸的,孩子們終於穩定了情緒,有的拿着玩具小刀有模有樣的切起了橡皮泥,有的用玩具模型印出了各種水果、蔬菜的形狀,還有的搓成了一個皮球,甚至,還有個別幼兒開心地跟我説:“老師,你看,我的麪條做得好嗎?”看得出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放學時間到了,這一刻是孩子最期待的一刻,也是家長最希望看到的一刻,但是,班裏幼兒的情緒又不穩定了,這該怎麼辦呢?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受干擾,一個孩子哭了,另一個孩子也是如此,我非常擔心家長會説些什麼,而相對於另外的兩個小班,我們班的孩子情緒最不穩定,而且哭鬧的孩子最多,就在這擔心的一刻,家長們都來了,有些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開心,自己也很開心,有些看到孩子哭了,非常心痛,但同時,我們也跟家長做了進一步的溝通,繼續為明天而奮鬥。

忙碌的一天終於過去了,頭一次感覺今天的時間是那麼漫長,當班裏的孩子都接走時,突然感覺喉嚨很不舒服,這才發現嗓子啞了。這就是開學的第一天,一個難忘的日子。今晚打算好好休息,繼續為明天奮鬥,相信明天會更好。

小班教育隨筆2

高二時,我們班轉來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但卻是個失聰的人。當時我們沒有給予她一點點關愛,她聽不到聲音,我們反而肆無忌憚地嘲笑她。她也許從我們的眼神中看懂了一切,幾天後我們再也沒有看到她。後來聽説她輟學了,因為她轉學七次,七次受到打擊,而我們班,是她最後一個停靠的地方,可是在這裏,她依然沒有尋找到她要的温暖。

記得有一次,我坐在學校後花園的石凳上吹笛子,她路過,竟然在離我不遠的另一張石凳上坐下來,託着腮,靜靜地“聽”。落葉輕輕地順着笛聲飄落下來,有一枚落到了她的髮梢,她沒有覺察,彷彿整顆心都沉浸在我的笛聲裏。看到我停下來,她真誠地向我點了一下頭,示意我接着吹下去。我感到很可笑,她怎麼能聽得見呢?我並沒有在意,我行我素地接着把曲子吹完。

我指着我的笛子,做了一個“你聽得懂?”的手勢,她用笑臉迴應我,並把手指向自己的心。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覺到,沒有聲音的世界,其實也很美。正因為沒有聲音,才能想像出各種聲音,時而軟語纏綿,時而激盪雄渾,她一個人可以去享受她自己內心的天籟。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她輟學後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她的來信,她説她再也不能回到這裏了,她青春的夢就此斷得一乾二淨。她説她恨這個地方,也愛這個地方,她説她不能忘記我吹笛子的樣子,她説感謝我,為她吹完了一首曲子,而不是半道離開。她説她聽到了笛聲,是用心來聽的,笛聲很美!

她的信沒有落款,沒有地址,就像秋日裏的一聲歎息一樣,隨着葉子,落進泥土裏,終不可尋。後來,我多次試圖找她,都無果而終。她走得毅然決絕,不給我們一點彌補的機會,讓我們的靈魂漏下一個不大不小的洞。

我們那一個個嘲弄的眼神,着實是傷人的,就像一把刀,剜着她的自尊。而她用她的離開為自己保留了一些尊嚴,無聲的尊嚴。

很多年過去了,去年的同學聚會,終於有人説見到她了,説她輟學之後嫁給了一個跛腳的男人,日子過得清苦極了,在大街上如果見到了同學都會躲着走,她怕再次受到嘲弄,她的生命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我們沉默不語,深深的內疚撕咬着我們的心。

國小時的某一年,學校有史以來第一次給學生們配發校服。家長們當然會抱怨幾句,但牢騷也都只是掛在嘴邊,校服費最終也都塞給孩子們。當然,一切好像理所當然,和那條奇怪的“沒有穿校服就不能參加兒童節慶祝活動”的學校規定無關。

兒童節那天,我穿了新校服步行去學校。快到校門口的時候,看見某個老師一把一把地推搡一個女生,那女生被驅逐到離校門幾步遠的地界,老師不再理會她,轉身走回。

我不知所措地站在那裏,隔着不遠的距離,看着那女生。我知道她,她的母親給她生了一個弟弟,也因為這個原因,她的父母雙雙被開除公職。在一大羣孩子中,這姐弟倆太容易被認出,姐姐常常牽着弟弟的手,急匆匆地走着。我曾經見過他們倆趕到鬧市中母親擺的茶水攤幫忙。

那女生被驅逐的原因很明顯,她沒有買新校服。她穿着舊衣,微低着頭,表情沮喪、懼怕,甚至有了愁苦的味道。而透過不遠的校門,大羣穿着新校服的孩子嬉笑着,等待慶祝活動的開始。

她看見我沒有?大概沒有。或者,她無暇顧及我。那時,我也不過是個沉默的小孩兒,偶爾會被大人們突然爆發的粗暴和不耐煩驚得瞠目結舌。很多年後,我才真正明白,這個女生所忍受的巨大委屈,即使當時從天而降一套新校服,也彌補不了她所承受的一分一毫。

我不敢想像,那個女生,從此以後,還能否平靜地生活,或者就此,滑向無邊無際的暗夜?就像我那個失聰的同學一樣。

而她們,本不該是一朵朵奔向黑暗的花兒。

小班教育隨筆3

下雪,尤其是下一場可以堆積起來打雪仗的雪,對於北方孩子來説不是一件稀罕的事,可隨着暖冬氣候的到來,雪成了我們蘇地區難得一見的自然現象。可巧,前一晚居然下起了一場令大人孩子都異常興奮的雪。第二天孩子們來園後,紛紛要求去户外的場打雪仗,看着那些激動和迫切的小臉,我不忍拒絕,在徵得所有孩子一致同意之後,將原定的遊戲活動更改為“打雪仗”,此項決定頓時引來了孩子們的一片狂呼。

商討了打雪仗該注意的細節後,孩子們便按捺不住興奮,衝也似的奔到了有積雪的那一片場開打起來。打着打着,我競成了孩子們攻擊的目標。一個個雪球接踵而來,我只能顧頭不顧尾躲閃着,間或反擊一下,後來實在無法抵擋了,只好乖乖地摘下圍巾,舉起雙手投降服輸。被“饒”了之後,我站在場邊撣着身上的雪看着孩子們繼續玩,只見他們,有的小手凍得通紅,卻還在不停地製造“”;有的在雪地上一步一滑,跟頭摔了不知多少,卻依然在雪地上奔跑着、大笑着:有的幾人合作堆起雪人,有鼻子有眼的,還打量着像誰……此時此刻,所有的孩子們小臉上寫着兩個字——開心。孩子們的快樂再一次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又一次投入到他們的戰鬥之中,哪怕成為靶子,我也願意!

雪地戰鬥之後,回到教室,我和保育老師一起仔細檢查了孩子們的衣着、鞋帽的情況,擔心孩子們穿着濕的衣服會着涼感冒,趁着他們午睡的時候,幫他們把衣服烘乾晾曬。

雪,是大自然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它給了孩子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這樣難得的教育機遇,作為老師怎能放過呢?小臉紅了、小手疼了稍後即可緩解,衣服濕了可以曬曬或者烘乾,善後的處理會增加老師和保育員的工作量,可是想想孩子們在打雪仗過程中所得到的收穫以及得到其他遊戲活動所不能替代的快樂,真是值了。

小班教育隨筆4從“目光問好”開始

清早起來格外精神,我換上一身新裝,對着鏡子送給自己一個甜甜的微笑,輕鬆地走出家門上班去了。

因為時間充足,我提前將班級衞生打掃乾淨迎接孩子們的到來。一聲聲“老師好”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教室裏變得熱鬧起來!孩子們像快活的小鳥飛進了教室。

琦琦走進教室隨口喊了一聲:“老師好!”小臉卻朝着其他方向,快速地走向自己的小櫥子。我叫住琦琦,微笑着對他説:“跟別人問好,眼睛要看着他呀!知道嗎?”“噢!可我最近都是這樣和你打招呼的呀!你的眼睛也沒看到我呀!”琦琦蠻有理地辯解着。

我笑了,馬上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剮開學教師的收發工作比較多,有時面對家長的詢問還要細細講解,有時一邊忙一邊應聲孩子的一個個問好,無意問忽視了早上孩子們“問好”的目光。正是這個忽視,讓琦琦覺得“只要讓老師聽見聲音,具體的行為是不被關注的”。

這種行為立刻引起我的重視,這也正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時機,我馬上對琦琦和所有的小朋友説:“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不僅用語言問好,還用目光問好,行嗎?”聽説和老師一起學習,還聽到新鮮的“目光問好”,小朋友都高興地答應了,琦琦興奮地使勁點着頭。

我慶幸那天發現了這一件小事,更慶幸那

天做了一件教育的大事。要知道教師在孩子們眼中永遠是榜樣,教育的細節是多麼薰要呀!從那天起,我開始用目光追隨每一個孩子,讓每一位幼兒都感受老師的關注。

現在小朋友走進教室,看到老師迎接他們的是和藹的目光、甜美的微笑,都會面對老師從心底真摯地喊一聲“老師好”。快樂的一天從一個目光、一聲問候開始了!這件事情讓我感悟很深,我們一直在學習優化教師行為,轉變教育思想,原來就這麼簡單,就在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小小的目光中。(李雲)

小班教育隨筆5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某醫學院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男士在海邊散步,注意到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小魚。被困的小魚儘管近在海邊,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然而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小魚就會乾涸而死。這位男士突然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從淺水窪裏撿起小魚,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還大海。

其實,這個故事恰好對應了泰戈爾老人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

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讓學生擁有"這條魚在乎”的美麗心境。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教師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很顯然,人類有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鍊,克服而轉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單純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這是教育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否則,你擁有的知識愈多,對人類,對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這方面的教訓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盧剛,因論文獎落選,嫉恨、失望困繞着的他,竟然開槍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學家,繼而仇殺了自己的獲獎同學。河南宣化一位16歲少年劉某因與女友吵架,竟然喪心病狂地開着轎車朝行人一路碾軋,致使2死13傷。

時下,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於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教育家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的男孩兒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對人的尊重,對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曉生命的不可重複性。 人不應無端地剝奪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級的生命。當一個人對低級的生物或動物毫無憐愛之情時,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級的生命嗎?反之,當一個人充滿了對小草、小魚生命的關懷時,對於高級的生命、對於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嗎?

古人説:“哀,莫大於心死。”一個對外部世界冷漠無情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一個由許多對生活、對生命無動於衷的人組成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小班教育隨筆6

今天上課時,XX的注意力一直不集中:一會兒玩指頭,一會兒完釦子,最後乾脆把釦子全解開了。開始時,我也沒在意,可是解開又扣上,一連好幾次都這樣,我有點生氣了,為了不影響其他孩子上課,下課再找他。

XX其實很聰明的,就是太調皮了,讓其他老師也很頭疼。等到下課了,他衣服上的扣子依然是開的。我讓他自己繫上,他調皮的説:“我不會,老師你幫我係上吧。”我説:“老師也不會,怎麼辦?”他乾脆就回答説:“要不就這樣吧”。看來不對他採取點策略是不行了。我對其他小朋友説:“你看,XX的衣服的鈕釦不繫上難看嗎?”其他小朋友都湊過來七嘴八舌的議論着:“不好看”,“出去遊戲怕很危險。”XX最怕丟面子了,他以最快的速度把釦子都扣上。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的年齡很小,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要採取多種樣式。

小班教育隨筆7

看到此刻的孩子進入圖書館的自如,不由得讓我記起小時候對圖書的奢望……

那還是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每一天最大的奢侈就是看小人書,有幸教我們數學的韓教師就兼管着學校的圖書,韓教師是一個平易近人,不苟言笑的中年男教師,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的記憶就是長長地脖子,一走進教室首先出現的就是韓教師特有象徵的脖子,我們還偷偷的給教師起外號呢!“長脖子教師”,可是,我們只敢在私底下偷偷的議論,可從來不敢叫出聲來,那時的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上數學課,不是因為我的數學成績太好,而是為了得到看小人書的允許,因為每當韓教師給我們佈置完數學作業,他就蹲在門口,等待我們的完成,這個時候也是我們紀律最好,作業速度最快、最認真的時刻,因為誰做的作業全對了,就有看一本小人書的權利,你想,那是多麼幸福的時刻啊,也就是從那時起,我的數學成績一向都是考一百分的緣故吧,所以,那時候的我們,誰先拿到小人書,就是最大的獎勵,遠比獎勵一個鉛筆頭來的慾望大。(小時候班主任教師每當週六上午放學時,會把一週學生們撿來的鉛筆頭,根據表現分到個人手裏,這就是當時最好的物質獎勵。)

看看此刻的孩子,隨着新圖書不斷地增加,想看就看,想買就買,有時候還不懂得去珍惜,家裏的新書到處都是,什麼全綵的、動畫的、連載的、漫畫、帶香味的、帶聲音的,真是無奇不有,無所不能,正因為物質生活的提高,此刻的孩子們遠沒有我們那時對圖書的珍惜。來之不易的感覺,也許僅有“物以稀為貴”才該有的吧,説歸説,圖書的不斷改善,為此刻的孩子學習知識帶來了方便,孩子們能夠盡情的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並且還能夠根據畫面資料隨手進行粘貼與創作,既動腦又動手,有時候我們大人看不懂得,小孩子也會看得津津有味,真所謂是,時代的提高,書籍的變遷。

此刻隨便走進一家書店,琳琅滿目的書籍裝滿各個架子,不一樣的書籍分佈明確,讓看書的人一目瞭然,既省時又省事,你看吧,原先看書可是小孩才有的功夫,此刻是一家人都在不斷地充實自我,“好的書籍,讓人受益終生”,真是學習的時代啊!所以,我珍惜我每次進圖書館的機會,我更會對書籍情有獨鍾,即使電腦的時代,我也會抽時間看我的書,書籍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精神財富。

小班教育隨筆8

小朋友的告狀,最明顯的時候,有的時候小朋友的告狀會幫助我的教學管理,但是每個時間,每個地點,每個小朋友都告狀的話,老師就會有一種不耐煩的態度,對待他們的“好意”。我們有個別小朋友是不會告狀的,只有個別小朋友會這樣做。

我們班的翊軒小朋友,從入園開始到現在就沒有告過狀,我以為他是那是種什麼都不在乎的性格,但是他並不是這樣的。有一天,他急匆匆的跑到辦公室,對我説了一句“她欺負我”。我就用非常吃驚的表情看着他,他以為我沒有聽見,又在我跟前指着那位小朋友重複了一邊:“老師,他欺負我。”我才意識到,哦,他在告狀啊,我就裝作很生氣的態度對他説:“是誰啊?誰敢氣我們的翊軒啊!”我衝出辦公室問小朋友是誰欺負我們的.翊軒啊,小朋友指着董懿萱説:“是她,她往孫翊軒的本子上畫畫,還撕爛了孫翊軒的本子。”董懿萱的是一個有男孩性格的小女孩,我對董懿萱説,你自己説,你有沒有這樣做啊,她卻用一種很委屈的眼神看着我什麼都沒有説,最後,我又問了幾次,是的,就是她做的,我就給董懿萱説道理,“這樣做事是不對的,”説完之後,她就很不好做意思的哭了起來,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孫翊軒説:“你別哭了,我們還是好朋友。”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實在是很感動啊。

小班教育隨筆9

人和人在一齊都講個“投緣”,若投緣,一切事情做起來都簡單,和幼兒園的孩子們在一齊亦如此。當孩子王十幾年來,一向自認為比較有孩子緣的我竟遇到了一件讓我尷尬無比的事。週二午時,我如往常一樣踏入了託班的教室上英語課。伴隨着孩子們“Lucy來了”的歡呼,進入我視線的還有一張陌生的新面孔。“Hello,告訴教師,你叫什麼名字?”“哇——”回答我的是一陣嚎啕大哭。我很詫異,明明剛才還玩得好好的,難道我長着一張凶神惡煞的臉?我試着調節一下頭部神經,微笑着想繼續和他交流,可換來的是更猛烈的哭聲。“你走!你走!”這是怎樣了?班上的教師怕影響上課,把他帶到一邊的玩具角去了。我認識了這個新來的小朋友,軒軒。課還得繼續上,在和孩子們互動的同時,我發現離我遠遠的軒軒正在建構區拼插他的積木,旁若無人。一切隨他吧!

記得在報紙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做麥田裏的守望者,慢慢看着學生成長。”對!要學會守望。彆着急,慢慢愛!

小班教育隨筆10

對於剛剛進入集體生活的小班寶寶來説,不管是吃飯、睡覺、穿衣、小便都需要老師的細緻照顧和關懷。隨着天氣漸漸地變冷,寶貝們身上穿的衣服也越來越多,每天午睡前,我都要一一為寶寶們脱下衣服。起牀後,一大羣孩子圍在身邊,充滿懇求和無助地説:“老師,我不會穿。

”“老師,幫我。”“老師……”開始,我心裏美滋滋的,享受孩子們圍在身邊依賴我的樂趣,於是便很有耐心的幫助他們穿好。可是沒過多久我發現孩子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感覺上他們會做的也跑來要我幫忙。

往深處一想,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本來就很差,如果一味的幫忙遷就,不給他們鍛鍊的機會,他們如何能提高呢?於是,我改變方式,開始鼓勵幼兒自己動手。當然,開始肯定有些困難,很多幼兒無從下手。我便採取了先給幼兒一半的幫助,在幫助幼兒脱衣服時只脱一隻袖子,另一半讓幼兒自己動手脱下;穿褲子時,先把褲子正面朝上,利用兒歌的方式,鼓勵幼兒玩“鑽山洞”的遊戲;穿鞋子的時候我也只幫一半的忙,只穿一隻,剩下一隻讓寶貝自己穿。漸漸地,幼兒動手能力增強了,身邊圍着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了,看到的只是孩子自己在動手自理,聽到的也只有“老師,我會……”看到這一幕幕,我的心裏很欣慰。

通過這件事情,讓我明白:將一定空間或問題留給孩子,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去思考,相信孩子,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醒。

小班教育隨筆11

小班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的萌發時期,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有的幼兒自我中心很嚴重,認為什麼都是我的,不會謙讓;有的幼兒較膽怯,羞於交往,害怕對方拒絕自己,但其內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做遊戲的;有的幼兒缺乏起碼的禮貌知識,在活動中撞倒了對方或踩痛了對方連一句“對不起”都不説。因此,幫助小班幼兒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和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一次户外活動回來後,翟老師帶女孩子喝水,我帶男孩子入廁。這時,廁所裏傳來了爭執的聲音:“我是第一個嗎!老師他搶我的第一,他推我!”“不行,我是第一個!”“哇!”(哭聲)…… 原來,小朋友小便後喜歡趕快跑回來站隊,有些小朋友回來的早,可是不排隊,所以就讓回來晚的下朋友站在了第一名。可早回來的小朋友,就是不主動排隊更不願讓出第一。其他小朋友又不肯讓還給他,於是他就動起了“武力“…像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排隊的時候都會上演好幾次。

小班幼兒剛剛從家庭中走出來,他們的自我中心心理比較明顯。在他們的意識中,“我搶到的就是我的。”“我搶不到就打你、咬你”,而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常常發生衝突。我們知道幼兒模仿力極強,特別是小班幼兒,他們能通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為,同樣也可以通過模仿去學會謙讓、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為。所以我們在日常活動來啟發、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經過我們班級老師一段時間的耐心引導,現在我們在如廁時耳邊經常聽到的是:“老師,我排好隊了。老師,我沒有搶第一”……

今天的幼兒園教育,是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生活環境對幼兒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語言、表情都在向我們傳遞着他們需求、困惑和感受的信息,所以身為幼兒園一線教師的我們,一定要注重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中藴含的教育價值!。

小班教育隨筆12

經常鼓勵孩子成長

一次,組織幼兒做提問遊戲。為了使孩子們對活動感興趣,我做了三朵小紅花,準備獎給提問最多的小朋友。

活動開始了,孩子們舉起了小手,爭先恐後地提問題:"為什麼太陽是圓形的""為什麼會下雪""為什麼花朵有各種顏色""為什麼……"各種各樣的"為什麼",從孩子們的小腦瓜裏冒出來。活動結束時,我請小朋友們評出三名提問題最多的小朋友,他們分別是利利,文文,傑傑,其實這三個孩子並不是提問最多的,但平時在小朋友們心目中是"好孩子",所以小朋友們就選了他們。而那些踴躍提問,但平時比較淘氣的孩子卻沒被提名。作為教師,我也明白獎牌給這三位小朋友,有點不公平,但為了不壓抑孩子們的熱情,不傷害被提名孩子的自尊心,就把獎牌掛在了這三位小朋友的脖子上。

誰知,第二天早上,青青小同學拿來了幾塊獎牌,對我説:"老師,昨日您的獎牌做少了,好多小朋友都沒有,我和媽媽做了幾塊獎牌,您把它獎給小朋友吧!"我接過獎牌,連忙感謝青青小朋友。能夠想象的到,青青提了那麼多問題而沒有得到獎牌,該有多沮喪啊!同時,我更感謝這位細心的媽媽,她及時地補償了孩子在那裏沒能得到的表揚和鼓勵。

關於青青小朋友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沒有人喜歡天天被人批評和訓斥,都渴望得到肯定,孩子也不例外。一個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種用心的、善意的期盼和鼓勵的氛圍中,對於他的錯誤和缺點給予原諒和激勵式的糾正,而不是被批評和指責,那麼他就會在肯定中不斷使自己的言行向期盼的方向發展,不斷取得進步。同理,如果老師對孩子處處看着不順眼,總覺得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是,無意中就會把他的小缺點看作大缺點,小題大做,抓住孩子的錯誤不放。孩子敏鋭地感覺到這一點,會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公道,厭惡自己,因而與老師發生情緒上的對立,或自卑、畏怯,或破罐子破摔,不求上進。它常提醒我及時給每一個孩子以肯定和鼓勵,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成功,得到讚許。

小班教育隨筆13

幫助沉默的孩子

我班的玲玲是個內向沉默的孩子,不善言辭的她總是一個人做遊戲,一個人看書,每每看到她一個人我就想到,是不是要和她説説話,但當我找他聊天時,她總是流露出害怕恐懼的神情,彷彿做錯了什麼事情,害怕老師去職責她。

這天,我看到玲玲主動向我走過來,一副很着急的樣子,於是我問她:“怎麼啦,玲玲?”她説:“老師我剛剛不小心撞到了佩佩。”果然,我看到佩佩在一旁大哭了起來,我問玲玲:“怎麼會撞到的?”

佩佩支支吾吾,我瞭解了情況,原來,是佩佩搶了玲玲的玩具,在爭搶之中,佩佩摔倒了。我沒有批評佩佩,也沒有責怪玲玲。我對玲玲説:“老師告訴你一個好辦法,你去和佩佩説聲“對不起”,再給她一個擁抱,她一定會原諒你的。”玲玲照做了,我欣慰的點點頭,説道:“那你們現在可以做好朋友了嗎?”佩佩説:“好啊,那我們一起玩小推車吧。”玲玲也笑着點點頭。

經過這次事件,我也主動找玲玲的家長溝通交流,告訴他們:“要經常鼓勵孩子主動與別的孩子打招呼,一起玩遊戲,一起分享玩耍的快樂。孩子如果怯生,可以先緩解他的緊張感,讓他身心放鬆,慢慢地由不熟悉到熟悉。同時要經常暗示孩子,只要你主動、友好地與別人相處,別人就會喜歡和你做朋友,以此來增強他的自信心。”

我發現玲玲的性格在慢慢得開朗起來,和朋友的交流也變得多了起來,看到她的改變我也漸漸欣慰起來了。性格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正如一句名言: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性格是在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塑造也要從具體的行為和基本的習慣開始。

小班教育隨筆14

有一次和母親一起去親戚家做客,親戚家有個兒子,剛上國小,據説很聰明,但個子小小的,卻已經戴上了眼鏡。親戚當着我們的面,考兒子《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外號,她説一個名字,兒子回答一個外號,對答如流。我母親連連稱讚他是小神童,他卻神情淡定。看得出來,這種稱讚他不是第一次聽到,這種技能他也經常“表演”。他舉手投足間有一種超出同齡人的穩重,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成人靈魂寄居在幼小身體裏的柯南。

後來他母親去廚房做飯了,他坐在沙發上跟我們一起看電視,我問他需不需要換台看動畫片,他説不用,這也打消了我本來想替“90後”打探一下“05後”愛看什麼動畫片的念頭。於是我問他我心中一直好奇的問題:“你這麼小就能看懂《水滸傳》嗎?你覺得它好看嗎?”

他説:“看不懂,不好看。”

“那一百單八將你是怎麼背下來的?”我問道。

“媽媽説要背,背下來了她就給我買ipad。”説完他指了指正在電視櫃旁邊充電的平板電腦,他似乎在表示他已經做到了,媽媽也兑現了承諾。

我突然不知道再説什麼好了,我反對家長給孩子物質獎勵,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變得急功近利。突然,我有點兒心疼眼前這個小朋友。在他這個年紀,應該是調皮搗蛋無所顧忌的,即便看書,也應該是看花花綠綠的卡通書,他所接觸的名著頂多是《格林童話》。而現在,他戴着很重的眼鏡,背誦着不屬於他的一百單八將。

恍惚中,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是在讀國小四年級時看的《紅樓夢》,那時候好多字我都不認識,幾乎每看一頁就要翻字典。最終我笨拙地堅持把《紅樓夢》看完了,雖然覺得不好看,但只能在心裏覺得,不能説出來。因為那時候,家長會跟親朋好友吹噓這件事,顯得自己教育有方,我不能破壞他們的滿足感。

上國中時讀張愛玲和林徽因的書,情情愛愛的,也是不懂,只是感覺似乎每天都很悲傷。我會在本子上抄一些虛無縹緲的句子,有時間便讀一讀,覺得好美、好傷感,除此之外,似乎沒別的了。

現在想起來有些傷感,上國小時大家都看的《淘氣包馬小跳》,上中學時人手傳閲的《左耳》和《沙漏》,我通通沒有看過。我看了很多家人和老師覺得我應該看的書,而不是我真正想看的書。那些我沒有看的書恰恰就是我那個年齡的孩子的記憶,而我的記憶卻是一片空白。我現在已經讀大三了,不可能再回頭讀楊紅櫻、鄭淵潔和饒雪漫的書了,但我的同齡人依舊喜歡它們,因為它們承載着他們的記憶,但這樣的記憶,我卻沒有。我好羨慕擁有這些記憶的人。

高中畢業時,有一本書很流行,同學們把它作為畢業禮物送給好友,書名叫《18歲前禁止涉足的18個地方》。我也有一本,我承認它其實只是幾篇寫得並不專業的旅行遊記,介紹了18個景點,最有味道的只是它的書名,僅此而已。為什麼這些地方18歲前禁止涉足?因為,你淺淺的、小小的內心,還不具備深入那些風景背後的力量。讀懂那些地方,需要有如時光般的深度,需要以行走的姿態接近靈魂,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迴響。

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的道理是一樣的,欣賞風景需要時光的深度,閲讀也同樣需要。只有擁有了時光的深度,才能更好地領悟書中的內涵,得到相應的體會,產生共鳴。

我是在讀高一的時候看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在當時,我認為它是一本無趣的書,我不懂這個浪子回頭拯救失足婦女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

今年我讀大三,投了簡歷去一家單位做兼職,住在上海的親戚家。週日的晚上,想着第二天要早起上班就身心疲憊、萬念倶灰。偶然在親戚家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復活》,隨意地翻了翻想重讀一下。當我看到開篇第一段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猝然擊中了,書中寫的是:

花草樹木也好,鳥雀昆蟲也好,兒童也好,全都歡歡喜喜,生氣蓬勃。唯獨人,唯獨成年人,卻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不是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為造福眾生所創造的人間的美;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發明的統治別人的種種手段。

因為這段話,第二天早上,我欣然早起,呼吸着空氣,道一聲“這迷人的早晨”,便出門擠地鐵去了。

什麼年紀就應該看什麼書,在10歲時看不懂20歲時應該看的書,到了20歲時想看10歲時應該看的書,卻因為覺得幼稚而不願拿起,因為這不僅僅是書,還是我們的生活。(文/巫小詩)

小班教育隨筆15

體育遊戲時間,我正和孩子做“網小魚”的遊戲。孩子們扮成小魚圍着我快樂的游來游去。可是我發現只有嬌嬌一個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我和小朋友遊戲。

嬌嬌是我們班一個比較特殊的孩子,她膽子比較小,做事比較慢,對人不信任,總是拿着某種物品作為自己的依戀物。看得出來她也想參加我們的遊戲,但是又不敢參與進去。儘管我不停的鼓勵她遊戲,她還是不願意。怎麼辦呢?我想再多等她一會,看看她的表現。我邊和小朋友遊戲邊關注着她。當我唱到“一會上一會下,好像快樂的小朋友”故意走到她身邊和她親近親近、和她抱一抱、對她笑一笑。孩子們也模仿我的動作,相互擁抱。嬌嬌被我們的氣氛感染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遊戲,在我的邀請下,她終於邁出了第一步和我們一起遊戲。

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抱一抱、笑一笑是讓他們接納別人的方式。何況和老師的交往才短短的幾個星期。活動時她不願意參加,我沒有強求她。因為孩子的適應有快有慢。讓她有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最後用自然親密的動作打動她,讓她參與遊戲,讓她邁出勇敢的第一步。看着她的進步,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