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存的家園教學設計

《生物生存的家園—生物圈》是蘇科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中的一節內容。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現狀。其中“生物圈2號”的實驗是創新精神在科學家身上的體現。教材直接選取這樣的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的成敗得失,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深切地感受科學家們積極探索,樂於獻身的科學精神,體驗科學探究的嚴肅性,再次領悟模擬實驗探究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很自然地思考為什麼生物圈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它為生物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哪些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教材有目的有代表地展示了這方面的圖文資料,由學生閲讀分析。

生物生存的家園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習本節的內容能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説出“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

2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收集有關生物圈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分析處理資料的能力。

3 通過分析生物圈被破壞的現狀,增強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一節學習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後,對生態系統的組成、類型、特點和作用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而對於生物圈是什麼?為什麼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如何理解生物圈的惟一性?這些問題對學生來説還是有難度的。因此,教師通過製作,讓學生小組討論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材重難點

1 教學重點:通過資料分析,模擬實驗等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園。

2 教學難點:理解生物圈的惟一性。

四、教學策略

通過分析“生物圈2號”的實驗,聯繫實際,認同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的觀點;通過對大氣污染,垃圾污染,沙塵暴等圖片資料的分析,來了解更多生物圈被破壞的知識,逐步確立環保意識,理解生物圈的惟一性。

五、教學過程

1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各種反映生物圈被破壞的圖文資料,我國及世界組織保護生物圈的圖文資料。教師準備:收集生物圈2號的實驗資料以及視頻;製作,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沙塵暴的圖片、有關文字資料及課堂思考題等。

2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北京麋鹿苑的動物墓地上的墓誌銘”,提出問題:從墓誌銘上的一段話中,你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學生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從中可以得出:人類如果過度的向大自然索取,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樣以問題導入,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提高學習興趣。

3 、模擬實驗,解決重點

七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因此我特意在課前準備了有關“生物圈2號”的圖片資料和視頻。在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37“生物圈2號”的資料後,讓學生觀看中的圖片和相關文字資料,以及“生物圈2號”的視頻。然後多媒體出示問題:(1)為什麼把這個實驗基地命名為“生物圈2號”?(2)科學家為什麼要提前撤出“生物圈2號”?(3)“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給你什麼啟示?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閲讀分析,討論和交流來解決問題。最後歸納出這樣的結論:“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告訴我們,人類不可能建造出一個與地球一樣的`生物圈,因為生物圈是我們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這樣通過資料分析以及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讓學生感受了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

4 、使用多媒體教學,突破難點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要理解生物圈的惟一性比較困難,我採取了以下的方法,先播放生物圈被破壞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對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讓學生知道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正在遭受着破壞,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非常嚴重,還導致了山洪暴發,泥石流等災害。之後再播放一段沙塵暴的視頻讓學生來分析產生沙塵暴的原因,從而得出是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了沙塵暴,進而讓學生明白“砍樹容易種樹難”的道理,也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物圈是惟一的,如果人類破壞了我們生存的家園,我們人類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通過以上的教學策略,學生能很好的理解生物圈的惟一性,突破了本節的難點。

5 、自主學習,理解知識點

在這節內容中,主要有兩個知識點,分別是生物圈的概念和範圍。對於這兩個知識點的理解,我是這樣安排的,讓學生自己看書,在書上找出答案。因為相對來説比較簡單,所以大多數學生都能找到答案,教師再適當的作一些講解,讓每位學生都能把握住本節的知識點。

6 、教學小結

引導學生説出本節課講述的主要內容:生物圈的概念以及範圍;“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生物圈的現狀以及解決方法。

7 、教學反饋

設計一些有梯度難度的思考題,學生完成練習,教師及時校對答案,對一些疑難問題及時點撥,查漏補缺,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六、教學體會

本節課是一節偏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課,因此,課前我引導學生分組收集生物圈的相關資料並製作, 使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學生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自主地建構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