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

作家簡介

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

談家楨,1909年出生,中國遺傳學家,浙江省寧波市人。1930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0—1932年在北平燕京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在李汝祺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異色瓢蟲鞘翅色斑遺傳的研究,取得碩士學位。1932—1934年在東吳大學任教。1934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根實驗室深造,於193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7年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生物系,繼續從事果蠅和瓢蟲方面的研究。1952年起在上海復旦大學工作,歷任生物系主任、遺傳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和校長顧問。現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背景材料

60年代,生物學家童第周對金魚、鯽魚進行細胞核移植。

1990年5月,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克隆一隻山羊。

1992年,江蘇農科院克隆一隻兔子。

1993年,中科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合作,克隆一隻山羊。

1995年7月,華南師大與廣西農大合作,克隆一頭奶牛、黃牛雜種牛。

1995年10月,西北農大克隆6頭豬。

1996年12月,湖南醫大克隆6只老鼠。

同年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克隆一頭公牛犢。(以上為胚胎細胞克隆研究)

1997年3月,陳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貓的設想。

1999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領導的小組將大熊貓的體細胞植入去核後的兔卵細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克隆大熊貓面臨的兩個關鍵問題中的一個已經解決。

詞語積累

☆正音辨形

錦囊(náng)克隆(kèlóng)繁衍(fányǎn)

胚胎(pēitāi)蟾蜍(chánchú)鱗片(lín)

脊椎(jǐzhuī)兩棲(qī)相安無事(xiāng)

☆詞語釋義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

蟾蜍: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素,俗稱癩蛤蟆。

相安無事:相互和平,沒有矛盾和爭端。

兩棲: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

滲透: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到其他方面。(多用於抽象事物)

融合:幾種不同的事物合成。

  文章主旨

文章用生動的語言,由淺入深地講解了克隆技術的本質及克隆技術的發展和將帶來的影響等幾個問題,提醒人們要嚴肅地考慮克隆的含義,使克隆技術造福人間。

  寫作分析

1、用人們熟知的事物解釋深奧的科學問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如聯繫《西遊記》中“猴毛變猴”的描寫説明我國古代就有關於克隆的設想;聯繫植物“插條”介紹無性繁殖並從而説明什麼是克隆;聯繫騾不能繁殖後代和大熊貓瀕臨絕種的事實説明克隆技術對於“擴大繁殖”和保護“瀕臨絕種”的意義等等,讓讀者容易明白,並且激發了讀者的興趣,使讀者感到親切。

2、文章線索清晰,虛實結合。

文章四個部分,先從理論上解釋什麼是克隆,再大體上按照時間順序,又易到難地介紹克隆的實踐,最後再揭示克隆的意義,使讀者明白什麼是克隆,如何進行克隆,怎樣使克隆健康發展。無論是文章客體,還是讀者所形成的認識,都顯得明白清晰、井然有序。一個深奧複雜的問題,能寫得這樣思路清晰,有條不紊,表現了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組織材料佈局謀篇的能力。

3、語言準確、樸實而不乏文采。

文章既大量使用科學語彙,如“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系”“無性系”“卵細胞核“囊胚細胞核”“促性腺素”“乳腺細胞”“換核卵”等,顯得科學、嚴謹、準確;又大量使用通俗樸實的語彙,如“來自一個祖先”“猴毛變猴”“活蹦亂跳的爪蟾”“自由游泳的蝌蚪”“母馬配公牛”等,顯得自如、活潑、生動。有的地方還有一定的文采,如文章開頭關於一系列無性繁殖現象的排比就是這樣。

精讀品析

☆妙句涵詠

1、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

【評點】引用婦孺皆知的神通廣大的神話人物孫悟空變克隆猴的故事,把抽象的克隆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增強科技説明文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2、“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評點】這句話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先否定“多利”的有性繁殖身份,後肯定“多利”的克隆羊身份。語言簡潔、準確。

3、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評點】這裏運用設問句,一問一答,引起讀者對挽救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的關注和對其命運的思考。突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1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1)
2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2)
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3)
4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4)
5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5)
6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6)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7)
8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8)
9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9)
10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10)
11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11)

小編再次提醒大家:多做練習題,才能提高學習成績,大家一定要牢記。希望這篇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其妙的克隆課後練習題及答案可以幫助到您!

4、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

【評點】運用比喻的手法説明科技進步的正負面影響。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帶來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但同時它越來越變得讓人類難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於人類。

☆佳段欣賞

5、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譯音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起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出的一羣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羣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並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後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後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這樣説,關於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

【評點】在這一部分,作者把“克隆是什麼”這一問題説得通俗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説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從詞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讓我們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義: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緊承前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的“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來作結,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問題探究

1、文章運用小標題有什麼作用?

[解答]形式上看,小標題使文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內容上看,小標題統領有關內容,給人一目瞭然的.感覺,更利於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文章的脈絡因此也更加分明。

2、科學的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同步地危害着人類,那麼我們要不要繼續發展科學呢?

[解答]發展是硬道理,我們不能否認發展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我們更不能因為這一點而裹足不前,而是要在發展中注意避免或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全力加快發展才是上策。

體驗對話

師問:學習了本文,你怎樣認識克隆技術的利與弊?

甲生:克隆技術的利很多。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這方面我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乙生:克隆技術的利還表現在醫學領域。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絕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

丙生:我來説説克隆技術的弊。在理論上,克隆技術還很不成熟;在實踐中,克隆動物的成功率還很低,生出的部分個體表現出生理或免疫缺陷,而且動物的殘廢率相當高並伴有早衰現象等。此外,克隆技術(尤其是人胚胎方面的應用)對倫理道德的衝擊和公眾對詞的強烈反應也限制了克隆技術的應用。我認為,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在於它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使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從而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思維點撥]以上三位同學就克隆技術的利與弊談出了自己的觀點,並列舉了事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們對文章的深入研讀和準確把握,另一方面也説明三位同學並沒有侷限於課本,有意識地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

習題指津

探討與練習一:快速閲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

1、為了説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説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克隆試驗”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

3、“克隆羊”的誕生,為什麼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4、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思維展示】設計此題主要是幫助同學們整體把握課文。在此基礎上,瞭解事理説明文的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

【參考答案】1、作者為了説明“克隆”,運用了三種説明方法:舉例子、作詮釋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説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説得簡明易懂;作詮釋: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説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説明順序的安排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這一節有兩條線索:一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這樣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二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3、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標誌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説,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為人類的凶兆,也就是説,它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造成危害。

4、課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探討與練習二: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

【思維展示】設計這道練習題主要是要讓同學們在推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

【參考答案】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5、“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6、“……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麪羊’的卵細胞中。……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

探討與練習三: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思維展示】本題設計意在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參考答案】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大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並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學技術的進步,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同時又讓人類真正享受並體會到科學帶來的幸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麪對的問題。

更多關於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1)的相關知識請點擊查看中學頻道。祝同學們都能取得好的成績!

我們經常聽見這樣的問題:你的語文怎麼那麼好啊?教教我訣竅吧?其實學習這門課沒有什麼竅門。只要你多練習總會有收穫的,希望小編的這篇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奇妙的克隆同步練習(2),能夠幫助到您!

課外拓展

閲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後面的問題。

夢的科學與科學的夢

①人的一生,幾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而入睡做夢,是人人都有的經驗。

②夢究竟是怎麼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一種通俗而較為科學的解釋。無論怎麼光怪陸離的夢境,都是大腦活動的反映,總是和人的經歷、想象和心理特點有所聯的。佛洛伊德認為,夢是心理活動的反映。巴甫洛夫認為,“夢就是過去各種刺激的痕跡,它們現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組合起來”,強調是生理反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夢是人類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動,是大腦處理資訊的一種特殊形式。更確切地講,是感覺敏鋭、情感豐富而擅長形象思維的右腦,在擺脱了善於歸訥、判斷等邏輯思維的左腦作用時,獨立處理資訊的結果。在白天清醒時,由於左、右大腦交互制約、補充作用,使我們的思維、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夢時,左腦休息抑制,右腦就“不受干擾而自由地”處理資訊,往往就會有“情”無“理”,出現許多稀奇古怪,甚至離經叛道的夢境。

③這種非正常邏輯的資訊編輯處理,對於一般人來説,可能只是一個或令人驚喜意外、或緊張恐懼、或興奮行動、或悲慼哀傷的夢而已。而對於詩人、作家、另外一些藝術家或科學家,則可能會是飛來靈感和啟示,因此流傳着許多夢筆生花的美談。如莊周化蝶、杜甫夢鄉、李賀夢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畫、斯蒂文森寫《化身博士》、凡爾納寫《八十天環遊地球》也都有夢中命筆的傳説。

④藝術創作本以形象思維見長,右腦“獨創”而命筆,應不算離奇,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科學家,也因夢而得“科學啟示”,似乎有點奇怪。其實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學的發展和突破,很多時候就是要對原有的“科學”要有新的認識,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規蹈矩的右腦往往比左腦更敢於創新、突破。我們都知道有幾個著名的“科學的夢”:凱庫勒夢見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樣的環舞,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環形結構,從而揭開了有機化學史上的光輝的一頁;門捷列夫夢見元素像小孩縱橫排列的隊伍,導致元素週期律的發現。還有笛卡爾、愛因斯坦……都做過“科學的夢”。

⑤從夢的科學和科學的夢明白夢是怎麼回事,也可領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之間的辨證關係。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膽突破陳規舊章,突破“邏輯思維”,也許新的發現、新的發明就會在“白日夢”中給我們靈感和啟示。(有刪改)

12、為什麼説夢“是大腦處理資訊的一種特殊形式”?

13、第②段中加點的“合‘情’合‘理’”應如何理解?

14、第③段中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15、本文以“夢的科學與科學的夢”為題有什麼好處?

16、文中列舉了詩人藝術家“夢筆生花”的故事和科學家的“科學的夢”,二者有什麼共同之處?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表達實踐

17、克隆技術在不斷髮展,克隆人的出現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有一天,你被克隆了,你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請發揮想象,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會考鏈接

18、小方蒐集到下面一個有意思的圖表,並和大家一起進行了探究。他説:“從圖表中可以看出,隨着事業成就由小到大,記憶能力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你就理解能力或創新能力對事業成就的重要性也發表了一點看法,你説:“從圖表中還可以看出,

。”

克隆前景問答

一問:克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複製”?

在克隆牛工程的實施過程中,馬教授發現了許多新情況,其中之一是克隆技術並不能百分之百地原樣複製,在克隆和胚胎移植過程中會有一些遺傳信息的損失。就好像拷貝軟盤,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盤一樣。雖然損失信息的數量極其微小,但對克隆牛會有什麼影響現在還不知道。馬教授説:“我們在實地觀察中還發現,懷克隆牛的母牛奶頭都是癟癟的,不像正常懷孕的母牛那樣漲鼓鼓的。這也説明克隆牛胎在“養母”肚子裏給養母的信息和正常牛胎有差異。差異在哪裏,現在也還不知道。”

二問:克隆動物是不是一定短命?

研究表明,動物的壽命和體內染色體末端的基因——端粒的長短有關。年輕動物的端粒長,而年老動物的端粒則變短。有人據此推斷:克隆動物既然是按照成年樣本複製的,那麼剛生下來的克隆動物的端粒就已經和成年動物一樣短了,他們的壽命肯定不長。陳大元教授否認了這種觀點。他表示,在實際操作中,已經發現年幼的克隆動物端粒在體內端粒酶的影響下變得很長,和成年樣本出現差異。所以,克隆動物的壽命不會比一般動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