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備知識要點歸納

對於準備考研的學生來説,複習政治確實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因為有大量的知識需要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必備的知識重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考研政治必備知識要點歸納

  考研政治知識總結

一、認識的發生

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客體以及相互關係

實踐的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 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從根本上説是認識關係和實踐關係。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明確實踐活動的方向。

根據正確的認識、理論規定實踐的目的、計劃、過程,使實踐獲得成功。

二、認識的本質

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一條是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即唯物主義反映論

一條是堅持從感覺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義認識路線,即唯心主義先驗論

能動反映(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論與直觀反映論(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區別

相同點:都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維的認識路線,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區 別:第一,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把科學的實踐觀引進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對客體能動的反映。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否認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把認識看作是主體對客體消極、被動的反映。

第二,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把辯證法引入認識論,科學地説明了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而舊唯物主義反映論不懂認識的辯證法,否定認識的辯證過程,認為認識是一次完成的。

能動反映論的主要內容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

  考研政治知識重點

中國近代重要會議

(一)黨的'創建時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1)內容:①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②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鬥爭目的是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

③中心工作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

④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以陳獨秀(新青年主編,但是李大釗才是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人)為書記。

(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資產階級沒有與勞動人民相聯繫,國民黨代表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就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資產階級就是沒有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黨的革命綱領。

(1)內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沒提反官僚資本主義《晉綏幹部》)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它在當前階段的綱領應當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

②開始採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

採取的革命方法,即羣眾路線的方法。

③中共二大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

3.“三大”(1923),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黨內合作

4.國民黨一大

(1)內容:大會通過的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內容,強調對外實行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後來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並提出要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

(2)意義: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標誌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國共第一次合作特點:1.黨內合作。 2.有共同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

  考研政治知識要點

1.意識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意識、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2.必然性與偶然性: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併為自己開闢道路。偶然性背後隱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3.強調在認識矛盾時須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4.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

5.一切事物都處在永恆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6.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二者不是相互決定的關係。

7.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

8.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特別是傑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現,都體現了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

9.社會基本矛盾(而非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0.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質上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11.使用價值是永恆的範疇,不是歷史範疇。

12.使用價值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係,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實一切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

13.剩餘價值率的計算公式:m'=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