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裏是沉的,哪些是浮的。並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專心傾聽別人講話及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與結果。

  活動準備:

1、教學試驗材料:各種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塊、勺子等),大容器7個、記錄表等。

2、科學術語及詞彙:沉、浮。

  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

1、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這些物品寶寶想到水裏游泳,你們猜猜看會怎麼樣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師:你們説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我們就把玩具扔進去看看吧!

3、讓幼兒大膽猜測其餘物品寶寶的沉浮現象。

二、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象。

1、第一次實驗:幼兒把物品放進水裏,看看結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嗎?

2、第一次記錄:記錄猜想和實驗的結果。

3、交流:幼兒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測和實驗結果,探索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體浮起來。

1、這些物品寶寶,他們在水裏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去玩一玩,動動你們的小腦筋,你有沒有辦法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使浮起來的東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時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訴我們。

2、幼兒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麼辦法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的?成功了嗎?

幼兒:沉下去的東西請沉的東西幫忙會沉下去,要請浮的東西幫忙才會浮起來。

教師小結: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沉的東西可以幫助浮的東西沉下去,而且和物體的輕重、大小有關。

四、科學小實驗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潛水艇嗎?它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是啊,潛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上,可以沉到海底,還可以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海底。那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今天,尤老師也帶來了一艘潛水艇(出示礦泉水瓶子),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

請幼兒分別探索如何使瓶子沉在水底、浮在水面以及處在半浮狀態。

五、經驗遷移

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圖片),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了水裏,我們人也會沉到水裏了,這個時候,我們想什麼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圖片)

是啊,通過今天的實驗,我們知道了許多水的祕密。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所以希望小朋友們能多多去探索,去發現,利用水去發明更多東西,但是也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量,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着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係。但對於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裏浮起來,物體在海水裏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為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着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並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鑑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説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並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着重考慮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並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為學生今後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細緻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為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淨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為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隻盛有150毫升純淨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鏽鋼調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學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麼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裏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説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實驗的公平性

⑴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水裏的.沉浮

公平條件

(注意點)

一樣大的杯

一樣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水裏

⑵修訂計劃,體現公平條件

(出示兩隻燒杯1號和2號)

生:兩杯水要一樣多。(教師請一名學生上前監督教師加水的過程)

師:把大的放在1號還是2號?

生:放進1號。

4、觀察實驗,進行科學假設

教師將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杯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為什麼?

生:把它們調換一下。

教師將馬鈴薯調換放入。

(生看到大的馬鈴薯浮,小的沉,興致高了。)

生:水有問題。

師:有什麼問題?

生:2號杯的水密度大。

師:你怎麼知道的?什麼是密度?

生:我在書裏讀到過,密度大的液體產生的浮力大。

師:你很會思考,可是你怎麼來證明2號杯裏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稱一下兩杯水。

在教師幫助下,學生用天平稱出2號杯裏的水比1號杯裏的水重。

師:2號杯為什麼重?

生:水裏可能有別的東西。

生:水裏有鹽。我以前見到過雞蛋在鹽水裏會浮起來,有一個死海里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沉下去。

師:難道就不會是別的嗎?糖、味精?

生:一定是鹽,我們可以嘗一下。

生:不行,那樣很不衞生。

生:用火燒一下,水乾了就能見到鹽。

生:我現在真想知道水裏到底有什麼!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師:需要怎樣的工具?

生:鍋。

生:鍋應該小一點,水要少一點。

師:(教師予以表揚、鼓勵)這些東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別的工具替代嗎?(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學生説説注意什麼。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燙着。

師:眼睛離調羹遠些。認真做實驗,仔細觀察。

二、實驗論證,知道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原因是水裏加了鹽,水的成分變化了。

實驗員領取材料,各組開始實驗。

生:是鹽。

生:這白顏色的是鹽。我剛才嚐了一下是鹹的。

師:(嚴肅的)白顏色的就一定是鹽嗎?沒弄清之前去嘗可很不安全。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就是鹽?

生:可以在清水裏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裏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生答略)

師: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淨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為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項目?

(各小組制訂計劃並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項目,如何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然後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採眾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為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計劃)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鹽水中浮

要幾勺鹽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還要攪拌

實驗現象

比較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了水裏含有鹽,是它使馬鈴薯浮起來的)

師:是什麼使馬鈴薯浮??

生:鹽。

師:150毫升純淨水在加鹽前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多了鹽。

生:純淨水更濃了,密度增加了。

生:還有別的方法能讓這個馬鈴薯浮起來嗎?

師:其他同學有什麼新發現、新問題?

生:水裏加進糖行不行?

生:馬鈴薯放在其它液體裏能浮嗎?

生:還有那些東西放在鹽水裏也能浮?

三、課外延伸

師: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新問題,老師覺得值得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到課後自己去做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想法,也希望你們有更多的新發現,好嗎?

(分小組討論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制訂計劃,教師適當指導)

  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學內容和活動,較好地估計了學生,在教學安排上儘量突出了教師的適當指導和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制訂計劃、探究論證等,注重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和方法去論證自己的假設、推論。教師及時制止了其他學生效仿他人嘗食鹽的不科學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抽絲撥繭”式地層層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運用常識判斷的方法解決問題,問題選擇較集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同時,教學中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設計了“變量”和“定量”的關係,強調在比較觀察探究過程中的“公平性”問題。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還是較多,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機遇。如果教學設計中一開始教師出示一隻盛水的燒杯,放進馬鈴薯,馬鈴薯沉。此時引導學生有沒有辦法不改變馬鈴薯使它浮起來,在水中加入什麼東西可以使它浮,那樣的教學活動效果又會怎樣呢?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考慮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面性,重視培養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培養學生“注重事實、善始善終、提出不同見解”的教學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設計點評

設計者着眼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設計此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進行適度引導,特別是在引導學生設計“變量”,體現實驗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課緊扣教學目標,結課時再次點題,使學生對馬鈴薯在水中浮起來的原因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改變液體的成分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並能由此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在溶解食鹽的環節中,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為四上年級的《溶解》單元教學作好了鋪墊。

  三年級科學《浮與沉》教學設計3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幼兒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3、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

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幹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置懸念,引發幼兒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裏,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裏,然後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紙、幹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為什麼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裏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裏………。)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教學反思

“沉與浮”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的一個突然發現。活動緊密圍繞“沉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發探索慾望。本次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對物體的沉浮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幼兒玩一玩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究物體沉與浮的原因,獲取與物體沉浮相關的知識經驗,並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改變物體的沉浮。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幼兒發展開渠。活動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為幼兒的發展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