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九年級語文綜合測試題帶答案

九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立足於長期的積累和實踐,還有經常做語文綜合測試題。小編為大家力薦了廣州市九年級語文綜合測試題以及參考答案,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閲讀!

廣州市九年級語文綜合測試題帶答案
  廣州市九年級語文綜合測試題

第一部分 積累與運用(35分)

一、(6小題,共20分)

1.下列詞語中,每對加點字的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噩耗/驚愕 隕落/損失 B.洗濯/斟酌 綏靖/氣餒

C.贖罪/私塾 取締/真諦 D.緘默/嫻熟 慪氣/摳門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3分)

A.寒暄 狼藉 招睞 走投無路

B.頷聯 醇樸 褻瀆 消聲匿跡

C.惻隱 驅除 哂笑 物競天擇

D.嬉鬧 躊躇 恣睢 暝思遐想

3. 下面語段中,劃橫線處的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從我走出中學校門參加工作以來,不經意間已輕描淡寫地度過了十個春秋。我不敢妄言在這十年間自己獲得了怎樣顯著的進步,不可磨滅的唯有成長的記憶。我想,大多數時候,成長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的。中學這條澄澈而飽滿的河流已經匯入了更加豐厚深廣的大海,它仍將在大海的懷抱中孜孜不倦地流淌前行。

A. 輕描淡寫 B.不可磨滅 C.細水長流 D.孜孜不倦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3分)

A.由於沒有請假就擅自離開學校的遊行隊伍,小王被狠狠地挨批了。

B.經過全市人民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市終於榮獲國家文明城市。

C.彰顯新時代治國理念的“中國夢”一詞,現已成為社會的流行語。

D.春節在中國人心中已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化作共同民族的記憶。

5.結合語境,填入下面橫線上的句子排列恰當的一項是( )(3分)

這個四合小院,家家的窗户低矮,是老式對開的方格玻璃窗。

①屋裏簡樸乾淨,桌櫃上擺着整齊的碗杯,小罐子裏插着幾雙筷子。

②這俗常的景象,現在不得多見了,這小玻璃窗,叫人心生温暖。

③黑亮的老鐵壺在爐子“吱吱”地唱着小曲,隔着窗户也聽得清楚。

④從這家的窗玻璃望進去,開滿的碎花的窗簾並沒拉上。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6. 3月4日,嶺南中學九年級級師生將舉行2014年會考動員大會,地點在學校足球場,會議開始時間是上午8:10分。九年級年級擬定會議議程有學校領導李藍天校長講話,請你以九年級學生會的名義,向李校長寫一則手機短信,邀請他講話。要求:簡明、得體。(不超過60字)(5分)































































二、(2小題,共15分)

7.古詩文默寫(10分)

(1)根據課本,下列古詩文默寫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峯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兵革之利,威天下不以山溪之險。

C.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迎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E.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F.臨溪而魚,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2)根據課本,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題只選四題作答。)(4分)

①安得廣廈千萬間,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②雲橫秦嶺家何在,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③ ,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 (諸葛亮《出師表》)

⑤ ,人跡板橋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⑥ ,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3)根據上下文內容,在橫線上填入國中課本中合適的古詩詞名句。(4分)

[説明:本題有2分附加分,加分後第7小題不超過10分。]

古詩中的那輪彎彎新月,陰晴圓缺,猶如一顆顫動的心靈,詩人的人生冷暖、歲月留痕都寄寓其中。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用“ , ”,展現的是自己歸隱勞動生活的快樂與自豪;李白聞朋友王昌齡被貶,他吟誦“ , ”,表達對友人的關懷和思念。

8.根據課本,解釋下面文言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5分)

(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要: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與朱元詩書》) (奔: )

(3)故人不獨親其親(《大道之行也》) (親: )

(4)其一犬坐於前(《狼》) (犬: )

(5)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秀: )

第二部分 閲讀與鑑賞(共55分)

三、(4小題,共15分)

閲讀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題。(10分)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3分)

10.下列對文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曹劌的同鄉對曹劌主動為保家衞國出力的行為十分不滿,嘲諷他不自量力。

B.第一段中曹劌和魯莊公的對話説明政治上取信於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C.魯莊公把取勝的希望寄託在近臣的擁護和神的保護上,是“肉食者鄙”的典型體現。

D.兩個“未可”和兩個“可矣”前後映襯,表現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戰機。

11.把文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2.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5分)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2.(1)請賞析“風正一帆懸”的“懸”字的妙處。(2分)

(2)如果把“歸雁洛陽邊”一句中的“歸雁”改為“歸燕”,你認為好不好,為什麼?請簡要分析。(3分)

四、現代文(9小題,共40分)

(一)閲讀下面文段,完成13—17題。(18分)

清明節可以成為“我們的節日”

周龍

清明臨近,合肥市文明辦提出將在全市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活動。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認為,不該把本屬於逝者的清明節稱作“我們的節日”,有網友則調侃該標語“穿越陰陽兩界”,確實有些雷人。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避談生死,連孔聖人在被問及生死問題時,都以“未知生,焉知死”給搪塞了過去。在很多普通百姓心目中,清明節就是掃墓、上墳,文雅一點頂多也是祭祀先祖、緬懷先烈。有公眾質疑“我們的節日”,似乎在情理之中。

但從清明節的起源來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首先是農耕的一個時間節點,“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與“植樹造林,莫過清明”這樣的農諺都反映了清明節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係。只是隨着歷史的演進,寒食、祭祖、踏青等文化元素不斷融入,清明節也由起初單純的農業節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可以説,清明節並非天然就是祭祀,只不過人們後來約定俗成地選擇了在清明節祭祀。

清明節本來是輕鬆的,南宋詩人吳惟信曾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寫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經過了漫長的嚴寒之後,人們終於可以在春光之中外出踏青,感受生命的美好。因此,我國自古便有清明節踏青和開展多種體育活動的習俗,登山、拔河、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成為清明節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通過種種親近自然的户外活動,人們也表達出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或許是因為享受了明媚春光的美好之後,人們覺得有必要與逝者“分享”,奉行“百善孝為先”的中國人選擇在這天祭祖,賦予了清明節一些懷念的內涵。既讚頌生命、追求生活,又追尋先人、寄託哀思;既有歡樂賞春的氣氛,又傳達慎終追遠的感傷;既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活景象,又處處體現着生離死別的悲痛……清明節成了這樣一個百感交集的日子。

其實,作為華夏文明特有的文化符號,清明節實現了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這些看似難以融合的矛盾體,恰恰是我們民族的性格和特點所在: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時,因想到逝者,而不至於輕浮放浪;在追思故人的時候,因看到生活之清麗美好,又不至於過度沉重。

因此,對於清明節這樣有着深厚傳統文化積澱的節日,不用再賦予它更多新的文化內涵,我們需要做的是打破傳統文化中雜糅交融的舊習慣,剝離和分清清明節的各個內涵。如果“梨花風起”吸引人們熱愛生命的行動,就會打消很多人對“我們的節日”的質疑,也能讓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並在更廣的範圍內發揚光大。

(選自2013年4月3日《光明日報》)

13. 下列説法,與原文相符的一項是( )(3分)

A. 合肥市的網民認為應該把本屬於逝者的清明節稱作“我們的節日”。

B. 孔子説過“未知生,焉知死”,這説明中國文化中有重視生死的傳統。

C. 清明節其實並非天然就是祭祀,起初它只是單純的農業節氣而已。

D. 清明節能吸引人們參加熱愛生命的行動,已很好地融入了現代生活。

14. 下列的説法,不屬於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 有公眾質疑清明節為“我們的節日”的説法,在情理之中。

B. 清明節中親近自然的户外活動,表達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C. 清明節這天進行祭祖活動,有追尋先人、寄託哀思的感傷。

D. 清明節有着深厚傳統文化積澱,值得再賦予新的文化內涵。

15.閲讀下面的句子,概括出“合肥市文明辦”與“某些市民、網友”的觀點和理由。(4分)

清明臨近,合肥市文明辦提出將在全市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活動。此消息一出,有市民認為把本屬於逝者的清明節稱作“我們的節日”,有網友則調侃該標語“穿越陰陽兩界”,確實有些雷人。

①“合肥市文明辦”認為:

②“某些市民、網友”認為:

16.清明節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內涵?且有哪些與之相關的主要活動?請分點陳述。(4分)

17.作者認為“清明節實現了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這些看似難以融合的矛盾體,恰恰是我們民族的性格和特點所在” 。我們還有許多傳統節日也能如此體現的“民族的性格和特點”?請從下列四個的傳統節日中選擇一個作簡要分析。(4分)

A.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B.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C.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D.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二)閲讀下面文段,完成18—22題。(共22分)

站成一棵樹

陳勤

父親是在李陽出事的第二天趕回村莊的。

事情也不算大,李陽打了同學。李陽以前也打同學,只不過這一次運氣不好,打在了同學的頭上,頭破了,對方家長報了警。

在拘留所待了十天,李陽出來了。站在門口接他的是父親。

兩年不見,父親的背有些駝,眼睛紅紅的,凌亂的頭髮中似乎有幾根白髮在飄舞。

李陽只是匆匆地瞥了父親幾眼,便大步向前。

醫藥費加上車旅費,肯定不少。老頭兒這回一定心痛死了。①想到這些,李陽心裏竟莫名地掠過一絲快意。

在心裏,李陽一直管父親叫老頭兒。不為什麼,只為父親常年在外,只知道逼着自己讀書。母親早逝,李陽一直跟着七十多歲的奶奶一起生活。

李陽曾經跟父親提出,不想讀書了。實際上,他已經輟學大半個學期了。

父親竟然同意了。

明天,跟我上山種樹吧!父親説。

第二天,父親果真帶着李陽,買來樹苗,一顆一顆,扛到村外的山坡上。挖好坑,放上樹苗,又一鍬一鍬地培好土。

你去山下提水吧。父親説。

望望蜿蜒的山路,望望山下遠遠的水田,李陽搖搖頭。

那你在這裏待着。

父親挑着水桶,下了坡。過了二十來分鐘,父親才挑着水,步履蹣跚地爬上坡。放下水桶,父親吭哧吭哧地直喘氣。

看着父親艱難的上上下下,百無聊賴的李陽拿起一個水桶,對父親説,我們一起提吧。

二十棵小樹苗種好了,站在山坡上。遠遠望去,只是那麼不起眼的一些小黑點兒。

這次是光明正大的不用上學了,李陽很高興,每天舒舒服服的睡懶覺,睡醒了就吃飯、看電視、打遊戲。兩年不見,父親的脾氣不知為啥也變好了,不煩也不嘮叨。

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個星期,李陽卻煩了,想找幾個哥們兒玩。那幾個哥們兒都比他大,都是以前輟學的學生,整天在鎮上晃,他們曾經一起抽煙、喝酒、打架。那是一起很刺激的生活。

一天,李陽偷偷溜出去了,晚飯時候才回來。父親沒有多問,盛好飯端到他前面説,多吃點兒,照料好自己。父親看着他,眼神裏有一絲心疼。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煩,急急地低下頭扒拉飯。

半夜,颳起了大風,爾後噼噼啪啪的雨點敲打着窗户。父親把他叫醒。叫他穿衣起牀,來到門口。父親遞給他一把繩子,自己抱着一捆竹竿。

父親帶着他來到山坡上。小樹苗在風中東搖西擺,無助的晃動。

給每棵樹苗都綁上了竹竿,父親才欣慰的舒了口氣。“樹苗太弱,禁不起風雨,把它們扶直了,才能長成參天大樹。”父親邊説邊擦着滿臉雨水和汗水。

“就這幾棵小樹……”李陽輕蔑地撇撇嘴。

隔三岔五的,李陽便出去找那些哥們兒玩。回來的時候,有時帶着煙味,有時帶着酒味,也有時帶着淤青的傷。

每次,父親不打也不罵,只是早早地做好飯等他回家,只是用那種惋惜甚至愧疚的眼神看着他。

③每次,看到父親的這種眼神,李陽心裏便煩,便亂,他希望父親罵自己,甚至打幾下也好,就是不要用這樣的眼神看自己。

一有空的時候,父親便帶着李陽上山種樹,山坡上已經種了快三分之一了。父親的理想是種滿整個山坡。“等這些樹長高了長直了,長成一片樹林,不管是陽光普照,還是風吹雨打,樹都巍然挺立,那該多好啊!”父親説着,滿臉嚮往的神色。

也許有那麼一天!看着整齊排列的樹苗,看着最先種下的二十棵樹苗葉片青翠,已經躥高了一節,李陽想這麼説,卻最終沒有開口。

李陽越來越感覺生活的無聊,他無事可做,依舊去找那些哥們兒玩。

有一天,他走出村口,忽然想到那些樹。他回過頭,山坡上,父親栽的樹,一行行整齊地排列着,像聽話的士兵。在一顆樹苗旁邊,站着一個身影,筆直,望着他的方向。他揉揉眼睛,沒錯,那是父親。

走過了這麼多次,卻重來沒有想過回頭,他忽然想到,也許,父親每次都站在那裏。

樹苗是父親的理想,它是父親的理想。

④淚眼朦朧中,他看見父親站在小樹旁邊,似乎也是一棵樹,一棵飽經滄桑的樹。

(選自《百花園》2014年第2期)

18.文中的“父親”為兒子李陽默默地做了哪些事情?請分點概述。(6分)

19.下列四句話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從這四句話中你看出李陽怎樣的心理轉變過程?(5分)

①想到這些,李陽心裏竟莫名地掠過一絲快意。

②他的心便莫名地有些慌,又有些煩,急急地低下頭扒拉飯。

③每次,看到父親的這種眼神,李陽心裏便煩,便亂,他希望父親罵自己,甚至打幾下也好,就是不要用這樣的眼神看自己。

④淚眼朦朧中,他看見父親站在小樹旁邊,似乎也是一棵樹,一棵飽經滄桑的樹。

20.請根據文意,完成下面問題。(6分)

(1)為什麼“每次,父親不打也不罵,只是早早地做好飯等他回家”?

(2)“山坡上,父親栽的樹,一行行整齊的排列着,像聽話的士兵”這一處的描寫有什麼作用?請作簡要分析。

21.小説的題目為“站成一棵樹”,請聯繫全文談談你的理解。(5分)

第三部分 寫作(60分)

五、寫作(1小題,共60分)

22.請以“傑作”為標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不少於6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④自選文體⑤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廣州市九年級語文綜合測試題參考答案

選擇題1—5題每題3分,共15分。

1.D.(jiān/xián ǒu/òu A.都讀è, yǔn/sǔn B.都讀zhuó suí/něi C. 都讀shú,都讀dì)

2. C ( A項中“睞”應為“徠”;B項中“醇”應為“淳”,“消”應為“銷”;D項中“暝”應為“冥”。)

3.B(“不可磨滅”意思是永遠消失不了。指事蹟言論等將始終保留在人們的記憶中。A. “輕描淡寫”原指描繪時用淺淡的顏色輕輕地着筆。現多指説話寫文章把重要問題輕輕帶過。C. “細水長流”是指使用財物,使經常不缺用。也比喻一點一滴不間斷地做某件事。D. “孜孜不倦”意指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4.C(A.“挨批”一詞本身就含有被動的意念,與“被”語意重複,應改為“批評”。B.成分殘缺。應在“文明城市”後加上“稱號”一詞。D.語序不當。“共同”應放在“記憶”之前。)

5.C(此文段是寫景的敍述性文段。全段以“玻璃窗”為觀察視角,以從玻璃窗所見屋內的景象為敍述中心,先按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來介紹屋內陳設,最後抒寫對所觀景象的主觀感受。)

6.尊敬的李校:我會定於3月4日8:10在校足球場舉行會考動員大會,期盼您蒞臨為我們提出寄語以壯行色!(九年級學生會)

[5分。“稱呼”1分,“活動時間與地點”兩者全對1分、內容1分,邀請語得體(即指出邀請校長講話的意義或作用)1分, 落款1分。如果把李校長錯誤理解為其他學校的校長而發出邀請的,此題0分。]

7. (1)D、E(每項1分,共2分)

(2)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②雪擁藍關馬不前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 ④以塞忠諫之路也 ⑤雞聲茅店月 ⑥會挽雕弓如滿月

【4分。每句1分。凡默寫句中出現錯誤,該句不得分。限選其中的四句作答。】

(3)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每句1分。凡默寫句中出現錯誤,該句不得分。】

8.(1)“要”通“邀”,邀請(2)飛奔的馬(3)以……為親(4)像犬一樣(5)茂盛、繁茂

【5分。每小題1分】

9.(3分)C(目光短淺。A.實情/伸張 B.憑藉/因為 D.虛報/益處)

10.(3分)A(曹劌的同鄉對曹劌保家衞國而出力的行為是十分不解而非十分“不滿”,且對其也無“嘲諷”之意。)

11.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夠明察,但一定根據實情來進行判斷。

(4分。“獄”、“以”、“情”各1分,大意1分。其中“以”可譯成“按”、“根據”,也可不譯。)

12.(1)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即風正),才能夠“懸”,即端端直直地高掛風帆。此詞精確地寫出了江面波平浪靜的靜謐壯觀景象。(2分)

(2)古詩文中“歸燕”一般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或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或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而“鴻”或“雁”一詞,多指書信,“歸雁洛陽邊”是指以歸雁捎書,能更好表達詩人羈旅愁懷、思念家鄉的深情。(3分)

13.(3分)C (A.原文為“不該把……” B.原文為“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避談生死”D.錯誤在“已”字上,原文最後一段最後一句,“打消……質疑,也能讓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14.(3分)D(A.見第二段最後一句,但原文用“似乎”一詞,可見作者並非完全認同公眾的質疑,只是部分認同。B.見原文第四段最後一句。C.見原文第五段第二行。D.此説法與作者觀點直接對立,原文為“不用再賦予……”,而此項卻説“值得賦予”。)

15. ①清明節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屬於大眾的節日。

②清明節本屬於逝者的,不應該稱“我們”。

(共4分。每點2分)

16.(4分)(1)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農耕、植樹造林;(2)懷念、祭祀,約定俗成的在這天祭祖;(3)熱愛自然與生活,有登山、拔河、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答對一點給2分,答對兩點3分,答對三點4分。】

17.(4分)參考示例:重陽節,有祭祖、登高、賞菊、插茱萸等活動,“祭祖”體現了追思故人,有哀思;但“登高、”賞菊“等表現對金秋的喜悦,享受美好的生活。(每點兩分,共4分)

又如,端午節,插艾葉、香蒲,掛鐘馗像等為了驅鬼,有“畏懼”的一面;而賽龍舟、包粽子等又有對屈原“敬”的一面。(每點兩分,共4分)

18.①從外地趕回來接被關進拘留所兒子。②同意兒子輟學並帶他上山種樹。③不打罵跑到外面遊玩兒子且做好飯等他回家④站在山崗小樹旁遠望兒子跑到外面遊玩的身影。(6分。每點2分,只要答到其中的三點即可得滿分。)

19.運用了神態、心理、動作等描寫手法,這三句話體現出李陽從對父親的埋怨、痛恨到在父親的陪伴與言行的浸潤下慢慢地理解深沉的父愛以及對自身行為醒悟的心靈成長過程。(5分。劃線處為得分點。描寫方法只要答對其中的兩種即可得1分。)

20.(共6分)

(1)為兒子學業半途而廢而感到惋惜;為自己之前沒能陪伴兒子成長感到愧疚;想用自己的平和言行來引導兒子。(3分。劃線處為得分點。每點1分)

(2)這一環境描寫見證着父親的勞動成果:山上的樹苗茁壯成長,兒子也慢慢地醒悟,迴歸正道。(3分。劃線處為得分點)

21.種樹是父親救贖兒子的一種行為方式,樹苗和兒子都是父親的理想,父親知道兒子在成長中走上了歪道,希望自己(這棵“飽經滄桑的樹”)能陪伴兒子(這棵“小樹”)成長,並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兒子重回正道,茁壯成長。【5分。劃線處為得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