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1

死亡到底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瞬間?對於腦死患者來着,他們真正的死亡時間要怎麼定義?是被判定腦死的時刻,還是沒有心跳的時刻?這本書被稱為是繼解憂雜貨店之後東野圭吾的又一力作,雖説兩本書都藴含着人生哲理,但相比來説這本書讀起來少了一絲温情,更多的是殘忍。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

在讀了這本書的一大半的時候,我和書中的人一樣,以為薰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不願面對事實,我也以為她對瑞穗的擺弄只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

然而看到後面才明白真相。原來薰子一個人過的是這麼的絕望。在別人看來,自己的女兒已經死了,別人以為她照顧的不過是一具屍體。然而在一位媽媽的眼裏,那是她的女兒,在她心裏瑞穗一直活着,只要有一線希望,她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女兒。同時為了不讓自己真的屏蔽現實,薰子還和自己的心魔作鬥爭。薰子居然現在自己對立的地位,強迫自己做正確的思考。薰子居然想到日本的醫生也應該果斷的下達腦死判決,而不是猶豫不決,因為這會讓很多的父母無法放棄自己的孩子,總覺得還有希望。

我想薰子的內心一定掙扎過無數次,也在同絕望做過無數次的鬥爭吧。書裏最感動的一句話是“即使世界陷入瘋狂也有我非守護不可的東西”,也只有自己的女兒才能讓她如此守護吧。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2

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先説一個題外之話,在這微涼的深秋之夜20xx年10月30日,聽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雖然我沒有讀過金庸先生的小説,但卻是看着《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笑傲江湖》……….長大的。每一部都是我不可追回的青葱歲月,都是暑假裏的歡樂時光,更是那個追風少年嚮往的快意江湖!

福無雙至,就在昨天20xx年10月29日也微博宣佈了深受中國人民羣眾喜愛的主持人李詠於10月25日去世的消息,生活中又有我的小姑也身陷癌症,恰逢在讀完東野圭吾先生的《沉睡的人魚之家》之際,驚聞噩耗,感慨頗多。

《沉睡的人魚之家》中母親薰子為了讓深陷溺水意外無法醒來的女兒瑞穗的生命持續下去,做出了一些也許是極端,也許是偉大,可是現在,我覺得是我值得尊重,沒有資格去評判的事情。生命的寶貴,你的存在,你對另一個人生命裏的意義,那是無法描述和去丈量的一件事。

又回到李詠去世時,其夫人在宣佈消息中説的是永失我愛!讀來真是令人痛之又痛。

上海的秋天讓人看不見他的顏色,卻在夜晚的涼風中感受到了他温度的存在,本不想傷春悲秋,只想每天快快樂樂的做個上帝的傻孩子,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笑,笑夠了就去曬太陽!可是一些人的離開,還有那些正在離開的人,讓我覺得該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為那些藉着時間,金錢,距離的藉口去反思一下一些應該去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

如麻的心情寫下這亂亂的隨筆,沒有承上啟下,沒有銜接無暇!

在此向我們的上帝禱告,求你保守這每一個你創造的珍貴的生命!我們因着你,因着你創造的生命,送來我們的身邊,使這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值得追憶!阿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3

我其實不喜歡一個作家頻繁地出書,總覺得一個人的才氣是有限的,過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寫作這件事,如果想要寫好,必定是需要沉澱和長久地思考的'。

算是東野圭吾的忠粉,在他還很小眾的時候就看過他好幾本書了。但説實話,他的書水平真的參差不齊。喜歡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逢人就推薦。不喜歡如《夢幻花》,特意買了書,結果沒撐到60頁,死活看不下去。這本《沉睡的人魚之家》,則介於喜歡和不喜歡之間。

小説的主題很好的。薰子跟丈夫打算離婚前夕,女兒瑞穗因為溺水被判定腦死,然而心臟卻還在跳動。在二次判定前,醫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贈,夫妻倆也同意了。結果做二次判定的時候女兒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兩人於是拒絕做二次判定,覺得瑞穗還活着。於是為了照顧“腦死”的女兒,薰子和丈夫決定不離婚。此後通過現代科技,瑞穗被母親和外婆照顧了三年,三年後瑞穗二次判定腦死,播磨夫婦捐贈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閲讀的時候能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果是我,在那種情況下,我也會相信我的孩子活着,畢竟她的心臟還在跳動着,她的身體依然還在成長,肌膚也很有彈性。只是到了後半部分,那種無私的母愛感受不到了,反而覺得薰子的照顧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覺得她將女兒當成了一個仿真版的娃娃,給她買好看的衣服,讓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種動作,所以在兒子生人説出“其實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死了”的時候才會勃然大怒。

東野圭吾最受歡迎的小説雖然都是推理類的,但他身上還有一個標籤——“人性”作家。這本書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種情況下,我會比薰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過,我可能會堅持不了薰子那麼長久,也不會像薰子那樣擺弄女兒的身體。我大概會在中途將女兒的器官捐贈給了江騰夫婦的孩子。

法律和愛,理智和情感,這其實很難做出抉擇。有些時候,我們明知道那樣做更好,但因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絕。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是很鮮明的,東野圭吾似乎想通過這本書來説明日本法律對於“腦死”判定的不正確(我表達不清楚具體的意思),想告訴他們有多少人因為遲遲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失去了生命。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臆測。但如果我臆測的是對的,那麼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是失敗的,因為在閲讀此書的時候,感覺東野圭吾就像書裏的薰子一樣,從一開始的堅定,到中間的動搖,最後無法自圓其説只好自己給自己編了一個結局。

我真的寧願瑞穗後面活了,這樣至少薰子的三年堅守是有意義的。要麼乾脆在中間江騰夫婦的女兒快要籌集到出國做手術的鉅款,卻突然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挽救的時候,及時醒悟過來。而也是從這裏開始,薰子從已經動搖轉為了偏執,以至於後面才會以自殺的方式逼得親人和警察承認瑞穗沒死。

單單從母愛,或者親情地角度來寫這本書,或者直接對國家法律提出質疑,無論偏向哪一個,這本書都應該會好看一點,而這本書卻感覺兩者都想偏,最後卻哪一方都沒有偏,主題不是很明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維程度還達不到東野圭吾的高度,無法get到他的思想。

總之,這不算是一本好書,但也值得讀一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4

奇葩説裏康永哥在某一期裏説過,“我們要練習面對告別,因為我們都得告別。”東野圭吾用了一本書講了一次告別。

這本小説並不是一本偵探小説,而是講了一個真實的合乎情理沒有任何奇蹟發生的悲傷的故事。卻探討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我看完這本書,卻仍止不住的思考,假如有一天我面對這樣的場景我會做何選擇。我覺得作者的目的以及想傳遞的信息已經達到了。

故事的開始從一個小女孩瑞穗游泳意外溺水開始説起,醫生診斷為腦死亡,詢問她父母是否接受器官捐獻,她的父母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堅信她只是呈植物人狀態,並沒有真正的死去。

隨着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小女孩瑞穗在她麻麻精心的護理下身體也一天天的長大,在她的身上也先後採用了BMI(腦機接口技術)和AIBS(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統手術)。靠着這些技術,小女孩能在大腦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靠着電擊來活動四肢,甚至面部表情。

身邊的質疑聲越來越大,覺得瑞穗的麻麻用這些技術,只是來滿足自己的內心,瑞穗變成了她的玩具。但她麻麻卻覺得並沒有一條法律説明瑞穗已經死了所以自己並沒有錯。

最後奇蹟沒有發生,瑞穗在幾年後身體機能退化,瑞穗的父母最後接受了瑞穗已經離開的事實,並同意了器官捐獻,來幫助更多在生死邊緣的孩子。

道理我們都懂,但要真正放下,又談何容易?

我看完後思考的問題是

1、我能不能完全信任並且接受醫生判定的結果,而不是心懷奇蹟,覺得一切皆有可能。

2、我能不能放下“滿足自己”的這種心理,接受不可逆的現實並且放手。

3、就算我接受了以上兩個,我能不能接受最親密的人器官捐獻。

相對地,我處於病人的情況下,我能不能接受自己沒有任何質量的活着,能不能接受器官捐獻。我也不知道,只有真正的在那個情境下,才能做出判斷,切斷糾結的內心。更加熱愛生活才是我現在該考慮的事呀,不推薦大家再去看這本書啦。

願身邊的大家新的一年健健康康,拜個早年。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5

愛,不放手。

從來想象不到一個人可以愛另一個人深沉到什麼程度,也從來不相信世上真的有因為愛所以愛的感情。

今天想説的並不是愛情,而是一位母親對女兒無與倫比的沉重的愛。

薰子的女兒瑞穗在泳池溺死,醫生已經確定大腦無意識,但是基於日本的政策,只有在同意捐獻器官的前提下才能判定腦死亡,而身為父母還是會存在僥倖心理的,認為醫生還沒判定腦死亡孩子就還會有一絲生機。

在很久很久的糾結與考慮之下,薰子和丈夫做出來捐獻器官的決定。因為他們都知道瑞穗“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她一定是願意去幫助別人的。原本就這樣結束了,甚至還疑惑後面會如何發展。但是,在與瑞穗告別的時候,薰子和和昌都隱約感覺到瑞穗的手動了,薰子馬上改變了主意,她覺得女兒沒有死,她的大腦還有部分功能。但事實是,這存留的極小部分功能根本無濟於事。

薰子開始學護理,然後將瑞穗轉移到家裏,親自照顧。和昌的公司是研究

在星野的幫助下,瑞穗雖然無意識地沉睡,但她依然在成長。

轉變發生在什麼時候呢?也許是瑞穗的老師新章房子為瑞穗朗讀的時候吧,因為這是個“具備了高度的意識”的朗讀者;也許是薰子冒充新章房子與雪乃募捐者接觸併為她捐錢的時候;也許是生人因為姐姐被同學嘲笑的時候……

薰子依然在守護瑞穗,但是和昌發出了質問:“那麼,目前在我家的女兒,到底是病人,還是屍體?”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對於目前來説,不管是病人還是屍體,她所守護的不過是自己的女兒。

在生人的生日宴大鬧之後的一個晚上,薰子出奇地感受到了瑞穗的動靜,她覺得瑞穗站起來了,瑞穗對她説:“媽媽,我走了!”在這個時候,在薰子心中,瑞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去。

最後,瑞穗的心臟捐給了宗吾,而他就是當初進入薰子家裏看見瑞穗,然後説“她睡得真熟!”的小男孩。

客觀上來説,薰子對瑞穗的堅守毫無意義。但是,我們無法判斷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也就無權評價這份守護有無意義。

可是呀,薰子對瑞穗的愛太沉重了!美晴、若葉、和昌……所有人都知道瑞穗已經死了,卻礙於薰子看破不説破,和昌的父親對瑞穗這樣的行為很生氣,他覺得瑞穗的行為根本就是“為了讓自己心安,把女兒的身體當成玩具”,確是如此,太過固執的愛,已經讓薰子失去自我了,她為了照顧瑞穗放棄了一切,也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但是這樣的愛是不是有些扭曲了?

一想到生人開學典禮那天其他孩子們看到躺在輪椅上的瑞穗,然後向她們投來異樣的眼光,又告訴生人家裏躺着的是一具屍體,就滲得慌,剛上國小的生人,對新的生活應該滿懷欣喜,可是因為姐姐一切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同學們的嘲笑。太可怕了,這樣小的孩子居然要承受這些非議!

愛,也需要放手。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後感6

這是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會讓所有人陷入沉思。

主人公薰子在即將和出軌的丈夫離婚迎接新生活的時候,女兒瑞穗的一次事故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瑞穗在一次游泳的時候意外溺水,昏迷不醒,醫生判斷瑞穗的大部分腦組織已經死亡,建議做腦死判定,同時詢問他們夫婦是否接受器官捐贈。

這裏需要解釋一下,日本的法律規定,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患者如果做了腦死判定,就可以認定患者已經死亡,即便患者還能借助人工呼吸機繼續呼吸,即便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而只有接受器官捐贈的人才會做腦死判定,如果拒絕捐贈器官,就沒有必要做腦死判定,而患者就一直以植物人的狀態活着。

思考了一夜,薰子夫婦準備答應器官捐贈,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發現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很微弱,薰子的丈夫甚至覺得這是錯覺。但薰子堅定的認為瑞穗還活着,她拒絕做腦死判定!

因為薰子丈夫的公司是做相關機器的。他們給瑞穗裝了自動呼吸器,並通過電流控制來活動瑞穗的shenti,這使得瑞穗看上去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只是睡着了而已。薰子就這樣照顧了瑞穗三年!這在醫學上也是個奇蹟。對於能夠一直照顧瑞穗這件事,薰子非常幸福,並不覺得辛苦。

可是在外人看來,薰子每天照顧的只是一具屍體!這讓薰子很受打擊;同時,薰子又親眼目睹了一個小朋友因為日本幾乎沒有人捐贈器官而失去了生命,她的內心更是備受煎熬,她很痛苦,重點是死去那個小朋友的父母很理解不願捐贈器官的父母,對於“她這種人”並沒有任何怨言。痛苦掙扎過後,她把這一切歸咎於日本的法律。

小説的高潮部分是,薰子拿着刀抵住瑞穗的心臟,在警察面前質問“請問,如果我殺了我的女兒我會是殺人犯嗎?”,“如果我女兒是一具屍體,那我就不是殺人犯;如果你們承認她沒有死,那我就是殺人犯是嗎?”,“請叫你們的專家過來,我就想知道我女兒現在是不是屍體!”她歇斯底里又邏輯清晰地拋出一系列問題,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女兒不是屍體!

最後,在一個凌晨,薰子聽到有人叫她,她睜開眼看到瑞穗站在牀邊,告訴她“媽媽,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再見”她跑到瑞穗的身邊,發現各項指標都在惡化,她這才知道,瑞穗是現在才離開的。她很平靜,這幾年對瑞穗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最終,她當然把瑞穗的器官捐贈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死亡是一個瞬間,其實,死亡是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