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科學第三單元進化教案設計

  1 、消失了的恐龍

教學目標:

蘇教版六年級科學第三單元進化教案設計

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不同恐龍的形態找出與它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能根據學習的需要,從各種渠道查閲和收集有關資料。

科學知識:

瞭解一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知道恐龍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恐龍有關的各種問題,並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恐龍化石的發現和作用,為恐龍尋找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教學準備:

關於恐龍、恐龍化石的文字、圖片、模型以及多媒體資料。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出示各種恐龍模型或圖片。

同學們這是你們很感興趣的吧,今天,就讓我們進入時空隧道,回到 6500 萬年前,去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爬行動物——恐龍。(板書)

二、 瞭解關於恐龍的知識:

1 .關於恐龍的知識同學們一定了解的很多,想説説嗎?

2 .學生分組討論。

3 .學生彙報、交流。(將彙報的內容分成幾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

4 .我們的地球已有 45 億年的歷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 38 億年的歷史。這 38 億年中,出現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滅亡。我們都知道恐龍是早已滅絕的,那麼這些模型、圖片和影片又是根據什麼複製出來的呢?

三、瞭解恐龍化石被發現的歷史,以及恐龍骨架被還原的過程。

1 .誰能給我們講講你所知道的故事。

2 .學生簡單介紹恐龍化石被發現及還原的過程。

3 .同學們從課外書上看到了很多,那麼我們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有相關的碟片

4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恐龍化石給我們提供了幫助,如果你是一位考古學家,你發現了一塊恐龍頭骨化石,你能夠從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5 .引導學生從頭骨大小或牙齒的尖利程度等展開合理想象,推斷這隻恐龍的體形和食性,讓學生體驗到化石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6 .小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恐龍骨架的形成過程,包含着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

四、根據恐龍的外形猜想它內部的骨架結構。

1 .出示各種恐龍的圖片或模型。

同學們你認識這些恐龍嗎?能説出它的名稱嗎?(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恐龍的外形,尤其是要注意觀察每一隻恐龍最獨特的地方。)

2 .作為一名小考古學家,你們應該能粗略地描繪出內部的骨架結構。

分組活動,每個人試着畫一畫。

3 .出示各種骨架模型圖片。

根據你剛才描繪的骨架請你將這些恐龍和它們的骨架一一對應起來。

學生分組活動。

4 .交流、彙報,説説這樣對應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

1 .今天我們對恐龍有了更加細緻、全面的瞭解,同學們對恐龍的興趣更濃厚了,回去以後查找你所感興趣的內容跟同學們交流,或者觀看一部跟恐龍有關的影片。

2 .瞭解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想。説説你的想法。

板書設計:

消失了的恐龍

關於恐龍的知識:名稱、種類、生活習性等

恐龍化石的發現及骨架還原的過程

外形對應骨架

  2 .化石告訴我們什麼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製作印跡化石模型

能根據收集到的'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知道什麼是化石以及化石形成的過程。

瞭解化石的作用。

理解什麼是活化石。

知道一些人們對化石的困惑和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和進化有關的問題。

珍愛動植物,保護珍貴的動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 .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瞭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 .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 .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於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 .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蹟。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現的過程。

1 .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現的

2 .請學生髮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 .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現的過程。

4 .製作印跡化石模型。

瞭解製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 .小結:並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麼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 .思考:為什麼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讓學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藴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 .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並不是那麼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 .閲讀課文,瞭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彙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説説你們的想法。

四、瞭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 .談話:對於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説説你的解釋嗎?

2 .學生髮表意見。

3 .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麼解釋的?

4 .閲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説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5 .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説説理由。

6 .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後繼續查找相關資料,瞭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 .化石告訴我們什麼

化石是: ------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又是怎麼被發現的?

科學家的困惑:

  3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

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境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科學尊重證據。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説,並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的挑戰,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認識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

 教學準備:

達爾文進化論資料、圖片,尺蠖蛾、極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圖片資料,多媒體。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導入:

1 .出示達爾文照片。

提問:同學們認識這是誰嗎?

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達爾文。你知道他嗎?

2 .請學生講述達爾文的故事,同時準備一些關於他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

3 .交流:聽了科學家的故事以後,你有什麼感想和體會。

4 .小結:達爾文是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他用進化論學説對於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哪兒起源,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作出了精闢的解釋。科學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二、理解什麼是人工選擇、什麼是自然選擇。

1 .舉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羣綿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賣,你會怎麼做?這樣做的結果如何?

2 .學生交流。

3 .引導學生思考:牧民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讓學生意識到:正是人的行為影響了羊羣的生存和發展。

4 .假設: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裏,它們唯一的天敵是狼。狼在夜間捕食,經常捕捉到那些顯眼的綿羊,很快森林中的綿羊就是什麼顏色的了?

5 .學生討論、交流。

6 .比較兩種羊羣的變化,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理解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之間的本質區別。

三、瞭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發生的反覆變化。

1 .出示尺蠖蛾的圖片(兩種翅色)

2 .請學生介紹尺蠖蛾翅色變化的故事。

3 .舉例:蝗蟲體色的變化、青蛙膚色的不同。

4 .小結:自然選擇就在我們身邊,人類的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四、認識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係。

1 .出示兩種狐狸的圖片。

2 .讓學生來認一認。

3 .提問:它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4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它們耳朵的區別,結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環境作出合理的解釋。

五、拓展、延伸:

1 .談話:近 100 多年來,更多的科學家仍然在對生物現象進行研究,隨着新證據不斷髮現,達爾文的經典進化論也不斷面臨挑戰。你們瞭解這些新發現嗎?

2 .如果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如果不知道則由老師介紹。(出示相關資料)

3 .知道新發現對達爾文理論的挑戰,感受還有許多科學奧祕等着我們去發現,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人工選擇 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尺蠖蛾、蝗蟲、青蛙 ---

生物形態與環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