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歷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遠近結合,感受自然

廣東歷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看春光雲影,能測陰晴雨雪,然限於目力所及;通過電視,可知全球天氣,卻無觀雲之趣。觀草木於林間,未必能道出花鳥之名;輕點鼠標,可通知生物之屬,卻丟失花果之清香、叢林之氣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遠。

何不將遠近之利相結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無比發達的今天,人們可通過無比便捷的信息技術來認識世界,感知自然,這固然是好,然而卻少了對行雲流水、鳥語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們只有對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認識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麼,就讓我們合二者之利,淋漓盡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體驗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李白能感受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險要;蘇軾有對長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讚歎,有“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閒,古人對自然有着無比豐富的體驗與感受,畢竟他們與天地伴,與日月行。然而,卻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不能把握天地之屬性,世界之本原,樹木之綱屬,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規律,以造福於人類,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們是有優勢的,我們可以利用完備的信息系統,獲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質及規律,既可親身自然,又能瞭解有關於自然的一切,遠近結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現代,不少人僅僅滿足於“數字自然”,缺少對大自然“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百度網上動物園”能體現鷹翔狼嘯的氣勢麼?難道一張張圖片能盡顯花木之美?更難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長江之氣勢如虹?珠峯之直入雲霄?現代人也許能説出很多關於自然的一切,然而當被問及草木之氣味,花鳥之姿態時,卻啞口無言。那麼,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去親自體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恬適,去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

大自然離我們很近,也很遠,但我們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與大自然的距離。人們創造科技,可以利用其瞭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體驗,將二者相結合,我們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廣東歷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2]

頭頂灰白的天空,翻過塵土飛揚的馬路,我終於可以停下腳步,駐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邁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點”———那條打從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條充滿西關風情,予我人生第一課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緩緩步入巷的深處。映入眼簾的是久違的西關老屋。深紅的趟櫳門前是三級淺平的石階,某户人家的家貓正慵懶地躺在石階上,享受正午到來前温和的陽光。偶有微風拂過,老貓用前爪輕輕撥弄臉上的鬍子,發出”喵”的一聲後,打了個滾又沉沉睡去。我知道,這是喧囂大城市的深處才有的悠閒與寧靜。而我人生的起點就始於這一片祥和中。

趟櫳門後,原本掩着的木門已敞開。藉着屋內微弱的光線,我看見頭髮花白的老爺爺正躺在搖椅上看報紙。忽然,一個小皮球“嘭”地一聲打在了搖椅上,緊接着一個年紀大約只有兩歲的孩子屁顛屁顛地走到搖椅旁,揪着爺爺的衣角“爺爺,球球!”老人摘下眼鏡,笑着起身,把孩子攬入懷抱,細聲細語地説着:“哦,球球去哪兒啦!在這裏嗎?不是!啊在這兒!”只聽,一陣銅鈴般的笑聲傳入我耳中,我彷彿看見早已過世的爺爺也曾這麼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剛開啟的那幾年,這條老巷承載着來自親人的無數關懷,西關人特有的温情。

滿洲窗,青瓦磚,古榕樹,越來越多的景緻衝擊着我的視覺膜,

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個紅得早已褪色卻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現在我老屋的牆壁上。這一“拆”字與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圍是何等的不相符。這時,我方驚醒:早在十一年前,這條老巷便已列入拆遷範圍,也就是説:我人生的“原點”將要被抹去。 眼淚不爭氣地湧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吶喊:這條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僅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讓我感受人間温暖的最初的開始。這裏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是嶺南文化形成的開始。將這裏拆掉,就是毀了我的根,就是毀了上百廣州老街坊的根!可是,這樣的吶喊誰會聽見呢?人生的原點,文化的原點與高速發展的經濟,與拔地而起的大廈相比,似乎已經變得渺小了。

這夜,我又夢見了久違的老巷———不同的是,這次當我回到人生的“原點”時,紅紅的“拆”字竟然不見了蹤影。

廣東歷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3]

如今數碼相機已經十分先進,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膠片相機,不顧一卷三十六幅的膠捲幾十元的高昂成本,與暗房裏費心勞神的沖洗過程。這是為什麼呢?正是由於這種種麻煩逼着攝影師在按下每一次快門之前,都能夠仔細深入地觀察被攝物體,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張逐漸顯影的照片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記憶。

這種回味在如今數碼照片氾濫的時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們用鏡頭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記憶,以為自己這樣便抓住了時光。

我也曾經這樣天真地認為。我初涉攝影之時曾去過一次西藏旅遊,帶着自己的數碼相機。藍天,白雲,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人類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拍下來。於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未從取景器小窗口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卻再找不回當時的那一份激動了。當時只顧着拍照,卻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景觀背後動人的故事傳説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後來,有一次我帶上相機出門“掃街”時,才真正領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區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店裏,點一碟腸粉,看着老闆在氤氲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在老城區我又見到一家打製傳統銅器的小店。循着“叮叮”聲走過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着我專注的神情,露出燦爛笑容,於是我又按下快門。當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我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又聞到腸粉的香味,又聽到打銅的悦耳聲音。

我這才明白,拍照只不過是給你一個觀察體驗的機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膠片機還是數碼相機又有何關係?照片的多與少又有何關係?只要用心體驗,用心記錄,定能寫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記憶。

點評:標題清楚地點明瞭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思維敏捷,善於思考,能夠迅速透過所提供的材料的表象發現照片的本質,即“照片不過是回憶的引子”,它的功能在於記憶和記錄。文章以辯證的眼光,指出是黑白膠片還是數碼技術並不重要,量多量少也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拍攝者應“用心體驗”和“用心記錄”生活,這才是拍照的真正目的。只要用心觀察和記錄,就能夠“寫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文章內容完全符合題意,而且立意頗為深刻。作者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舉了一正一反兩個生動事例,來印證自己對拍照“真正目的”的領悟過程。文中多次出現“用心”一詞,緊扣標題。文

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並有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語言表達流暢生動,文面整潔。(鄧環)

第二篇:透過那泛黃的老照片

當曾一時風光無兩,雄霸天下的膠片業巨頭柯達無奈地宣佈破產,當各式各樣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單反成為攝影師手中的新寵,當眾多的智能手機鉅子為旗艦機型裝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攝像頭我們不得不承認,曾經記錄着我們悲歡離合的膠片時代,終究還是在一片唏噓中,緩緩落幕。

歷史總是如此冷酷無情,新電子信息統治時代的到來,總是以舊王者的黯然離場作為背景,縱令人唏噓,令人流連,卻總是無可奈何。

其實何止是黑白膠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臨着現代技術的入侵和侵蝕。紙質化閲讀的備受冷落和電子閲讀的方興未艾;書信的逐漸絕跡和電子郵件、微信、QQ等即時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帶和CD在角落裏蒙上歲月的灰塵,而MP3、MP4裏存滿了每一首最愛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覺間,現代技術早已將我們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攻城佔地,勢如破竹。

然而,當我們臣服於現代技術那嬈媚的風姿和高貴的裙襬時,是否也曾想過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帶來海量的信息儲存,光速的傳播速度,便捷豐富的資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釋”,傳統的遺失?你是否也曾對曾經伴你度過艱辛崢嶸歲月的“魚書”和“隨身聽”們,有過一絲不捨和留戀?

真正有底藴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紙質的輕盈,和木質的清香,而非金屬、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數碼技術的時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開手機和相機,液晶屏上的照片,卻不過是無數個晶體堆疊的機械體,冰冷而沒有生命;電子閲讀的普及,使圖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碎片化、娛樂化的閲讀傾向,使我們很少能再靜下心來,在雪夜擁一大爐,捧一杯茶,品讀智慧的芬芳;電子郵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間不再成為心靈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簡短回覆,不但使人的思考變得膚淺蒼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個文字背後如泣如訴、輾轉斟酌的糾結纏綿生活方式的變遷,是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正如王開嶺所説的,是古典與美感的消磨與喪失。

可怕的是,這種喪失,我們還渾然不知。

於是,佳能的“感動常在”聽上去更像一句難以實現的諾言。而偶爾翻開母親的相冊,我卻總能收穫發自內心的感動。因為,即使泛黃,卻依然能看見那一抹動人的微笑。

點評:本文作者在認真研讀材料內容、準確把握材料含意的基礎上,選擇現代技術對當下人們日常生活的“侵蝕”為觀察角度,論述新電子技術時代帶來的“美好”的“稀釋”和傳統的遺失。作者列舉了數碼技術時代人們生活方式變遷的種種表現,認為這表

明瞭“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古典與美感的消磨與喪失”;與現今“冰冷而沒有生命”的數碼照片相比,母親相冊中那泛黃的老照片卻保存了“一抹動人的微笑”。文章立意明確,中心突出。論述既能緊扣材料,又能進行豐富的相似聯想,同時,相關古典詩句、現代作家的言論信手拈來,從而使得文章內容非常充實,反映出作者平時對現實生活有較為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且有較為廣泛的課外閲讀。

作為一篇議論性散文,本文文體特徵鮮明,敍述、議論和抒情有機融合,既能以理服人,也能以情動人。在文字表達方面,作者的表現堪稱優秀。文章語言清晰流暢、準確有力,尤其是對“風光無兩”、“雄霸天下”、“令人咋舌”、“悲歡離合”、“冷酷無情”、“黯然離場”、“備受冷落”、“方興未艾”、“大行其道”、“勢如破竹”、“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如泣如訴”、“渾然不知”等成語和四字短語的運用顯得得心應手,令全文文采斐然。(侯新)

第三篇:數碼時代更能喚起珍貴的記憶

有人曾指出,科技發達的今天,人生過得越來越索然無味。人們紛紛懷念起黑白膠片的時代,以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間。然而,愚以為,數碼時代的技術,更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

誠如錢鍾書在其《圍城》中寫道:“圍牆裏的人想出去,圍牆外的人想進來。”我們處在黑白膠片時代時,總是抱着“膠片貴而少,照片拍不夠”的遺憾;然而,隨着科技的迅猛發展,數碼技術出現了,照片任意拍,卻又萌發“值得珍惜的點滴被稀釋”的感慨。但是,數碼技術的時代,人生的可貴記憶不會被稀釋,反而會加固、加深。

數碼時代更能夠喚起珍貴的記憶的原因,是數碼技術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多樣的照相需求,記錄下生活中的每一個點點滴滴。柴靜在其《看見》中抒發過這樣的感慨:“生命不是用來比較而是用來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膠片時代的技術來記錄下一個生命完成的歷程,未免太過單薄,缺乏厚實感。而數碼技術的出現,恰好彌補這個缺陷。讓人隨意地照相,不受時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數碼相機而已。人們記錄下一個個生命的成長,從出生的滿月酒到幼兒學步,從幼兒園取得“好孩子”稱號到中學獲得榮譽時的留影紀念,數碼時代下更能保留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讓人生變得更加厚實,更加充滿韻味。

數碼時代更能喚起珍貴的記憶又一重要原因,便是它與網絡的雙向性,它能隨時將照片上傳至網絡與人分享,在這一過程中收穫情感的充盈,獲得愉悦的享受。當我們把自己滿意的照片上傳至網絡時,與朋友分享時,我們可能會收穫他人的讚美,讓自己倍感有所成就;抑或將我們至親的人的照片上傳至網絡時,我們可能會收穫別人的祝福,讓我們倍加珍惜彼此之間的感情。這樣,我們的記憶也會隨着幸福感而銘記在心,更容易保留彼此之間美好的印象與感覺,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緣分之中的情誼,收穫親情、友情之美好。

或許由於數碼時代的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照片能夠快速瀏覽和頻繁更新,以致值得珍惜的點滴也被稀釋了,懷念起黑白膠片時代。但是,由於數碼技術具有黑白膠片技術的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更能夠攝影、保存、分享等,而且永不泛黃,永不模糊,因而它更能喚起人們珍貴的記憶。

數碼技術的時代,同樣能夠喚起人們永不褪色的記憶。讓我們用手中的數碼相機,記錄下生活中值得珍惜的點滴。

點評: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在講述材料和一些人看法的基礎上,開門見山表明了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即:“數碼時代的技術更能喚起許多記憶”。圍繞這個觀點,文章從兩個方面,一是數碼技術便於細緻記錄生活的過程,二是網絡的雙向性,便於人們分享和加深交流,闡述了數碼技術比黑白技術時代的照片更能喚起和加深人們的情感和交流。由於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和具體的描述,增強了對讀者的説服力。全文值得肯定的是,觀點鮮明,論述較有力,思路較清楚,語言較流暢。不足之處在於倒數第二段論證不夠,全文中個別語言還欠推敲如第四段“收穫情感的充盈”。(鄒蓬)

第四篇:讓記憶之花盛放在泛黃的紙片上

院子裏的紫藤花開了,散發着清悠安寧的香氣。

奶奶跟往常一樣,搬着一張陪伴她多年的長躺椅,來到院中那顆古老蒼勁的大樹下,安靜地歇息着。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麼的安詳與美好。

跟以往一樣,奶奶手裏拿着一張泛黃的相片。歲月的沖刷與銷蝕早已催毀了那張黑白的膠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並不在意,她緊緊地捏住那張珍貴的照片,讓記憶之花在每一個寧靜的午後靜靜盛放在那泛黃的紙片上。

那是一張怎樣充滿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説當年爺爺向她告白的時候,手裏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氣讓她陶醉在與爺爺相識的點滴歲月裏。相片中的奶奶,年輕貌美,手裏捧着一束紫藤花,嬌羞地依偎在爺爺的懷抱裏,笑容燦爛。爺爺也是一臉幸福的樣子。

這是一份永恆的回憶。爺爺已經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誠地守護着這份曾經美好的記憶。是這張泛黃了的紙張,給了奶奶情感的寄託與依靠,而不至於覺得空虛、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張小小的紙張,即使是泛黃,也可以給靈魂一個温暖的安身之處。

紫藤花的香氣逐漸變淡。花開之後,一切的馥郁終歸隱去,只留下一絲微微的痕跡。可記憶卻是愈來愈加濃厚。

我躡手躡腳地走向奶奶,只是想進一步感受那份温情。奶奶不經意間睜開了眼,看着我天真的表情,笑了笑,然後撫摸我滑溜溜的短髮。“奶奶,想爺爺了嗎?”奶奶先是愣了愣,然後望向近處那株盛放的紫藤,微微地點了一下頭。我看着奶奶那雙眼睛,彷彿看到了歲月深處那份曾經的快樂。所有的憂鬱,都在奶奶看到那張泛黃的相片時一掃而光。我知道,此刻她的'心裏是多麼的幸福啊。

我回到裏屋,拾起桌面上那些光彩亮麗的數碼相片,回憶起相片上定格的那些美妙時光,幸福之花亦心底悄悄開放。我終於明白,其實什麼照片並不重要,無論是黑白膠片還是數碼相片,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真誠地守護住一份珍貴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憶。這份回憶,貫穿你的一生,給你的心靈帶來貼心的温暖與快樂。

於是,在紫藤花開的季節裏,記憶之花靜靜地盛放在泛黃的紙片上,給活着的人一份生存下去的美好與希冀!

點評:這是一篇記敍性散文。全文緊扣材料,記敍了奶奶和一張照片的故事:歲月流逝,照片泛黃,但奶奶記憶猶在,對爺爺深情依舊,從而讚頌了人世間永恆的真情。文章如果到此為止,也許已經不錯了,但未免還流於一般,其值得稱道之處在於作者還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進而指出:是黑白膠片還是數碼相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守護住一份珍貴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憶”,深化了主題。文章符合題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結構方面,從紫藤花起筆,緊接着描寫了奶奶看照片的特寫鏡頭,然後穿插進了奶奶對美好的往昔的回憶,再寫到了“我”的觀察,“我”的感悟,並於文末點題,線索清晰,行文流暢,構思巧妙。文中多次出現了紫中帶藍,燦若雲霞的紫藤花,它貫穿始終,寄託了綿長的思念,象徵了美好的感情,對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映襯作用。同時,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既有生動形象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又有發自內心的抒情,還有畫龍點睛的議論,文體特色鮮明。語言表達有文采,有意藴。雖然,文章還顯稚嫩,有些地方還有瑕疵,但是,作為考場作文來説,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周元)

第五篇:阿錦的黑白記憶

阿錦攤開那本泛黃的相冊,周邊的角被歲月磨出了須線,她定定地望着裏面夾的黑白照,歲月竟將它裝訂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駁的印跡。她忍着淚,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本就是一本太過倉促的書,唯有自愛,此生不老

阿錦對這個世界開始有認知的時候,她就覺得這個世界擠滿了黑與白的單調色彩,黑白的電視,有常年晃動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機,吱吱送出美妙的音樂;還有就是父親最珍視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鑲嵌在精緻的鏡框裏,掛在牆上。父親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歡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兒給自己辨認,阿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搖搖頭,轉向一旁的毛絨玩具,父親微微嗔怒,卻也無可奈何。阿錦還小,無法將家的概念一針一線的納入她的心底,這時刻的阿錦對於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裏撩攏出動人的漣漪,她哪裏會曉得,一張小小的照片,牽絆住了往後的歲月,絆住了那顆敏感的心。

廣東歷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4]

如今數碼相機已經十分先進,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膠片相機,不顧一卷三十六幅的膠捲幾十元的高昂成本,與暗房裏費心勞神的沖洗過程。這是為什麼呢?正是由於這種種麻煩逼着攝影師在按下每一次快門之前,都能夠仔細深入地觀察被攝物體,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張逐漸顯影的照片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記憶。

這種回味在如今數碼照片氾濫的時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們用鏡頭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記憶,以為自己這樣便抓住了時光。

我也曾經這樣天真地認為。我初涉攝影之時曾去過一次西藏旅遊,帶着自己的數碼相機。藍天,白雲,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人類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拍下來。於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未從取景器小窗口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卻再找不回當時的那一份激動了。當時只顧着拍照,卻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景觀背後動人的故事傳説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後來,有一次我帶上相機出門“掃街”時,才真正領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區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店裏,點一碟腸粉,看着老闆在氤氲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在老城區我又見到一家打製傳統銅器的小店。循着“叮叮”聲走過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着我專注的神情,露出燦爛笑容,於是我又按下快門。當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我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又聞到腸粉的香味,又聽到打銅的悦耳聲音。

我這才明白,拍照只不過是給你一個觀察體驗的機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膠片機還是數碼相機又有何關係?照片的多與少又有何關係?只要用心體驗,用心記錄,定能寫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記憶。

廣東歷年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5]

1、用心觀察與記錄

如今數碼相機已經十分先進,人們能以極低的成本獲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膠片相機,不顧一卷三十六幅的膠捲幾十元的高昂成本,與暗房裏費心勞神的沖洗過程。這是為什麼呢?正是由於這種種麻煩逼着攝影師在按下每一次快門之前,都能夠仔細深入地觀察被攝物體,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張逐漸顯影的照片背後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記憶。

這種回味在如今數碼照片氾濫的時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們用鏡頭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記憶,以為自己這樣便抓住了時光。

我也曾經這樣天真地認為。我初涉攝影之時曾去過一次西藏旅遊,帶着自己的數碼相機。藍天,白雲,碧水,雪山,面對這一切難以用人類語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拍下來。於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間,我的眼睛幾乎未從取景器小窗口上移開過,存儲卡也被填得滿滿的,心想我已記錄下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瀏覽這些相片時,卻再找不回當時的那一份激動了。當時只顧着拍照,卻忘了用心體會旅途的愉快,面對美景的新奇與感動,以及景觀背後動人的故事傳説我這才意識到,有些東西是難以用相片記錄下來的。

後來,有一次我帶上相機出門“掃街”時,才真正領悟到拍照的真正目的。在老城區走街串巷,嗅到食物的誘人香味,原來是一家老字號腸粉店。走進店裏,點一碟腸粉,看着老闆在氤氲的煙氣中忙活的身影,我忍不自主舉起相機按下快門。在老城區我又見到一家打製傳統銅器的小店。循着“叮叮”聲走過去,與老師傅打聲招呼,好奇地看着打銅的過程。老師傅看着我專注的神情,露出燦爛笑容,於是我又按下快門。當我回家翻看這兩張照片,我突然覺得自己彷彿又聞到腸粉的香味,又聽到打銅的悦耳聲音。

我這才明白,拍照只不過是給你一個觀察體驗的機會,而照片只不過是回憶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憶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膠片機還是數碼相機又有何關係?照片的多與少又有何關係?只要用心體驗,用心記錄,定能寫下一段永不腿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