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絕句》原文賞析

絕句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下面是杜甫一首廣為流傳的絕句的原文及賞析,歡迎閲讀!

杜甫《絕句》原文賞析

絕句

作者:杜甫 年代: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翻譯:從窗口望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近在眼前;門外江上停泊着行程萬里、從東吳歸來的航船。

  賞析1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裏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着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説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説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賞析2

這首詩是杜甫廣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時寫的,是杜詩寫景的佳作。四句詩一句一景,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緻考究,但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此詩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其空間感和時間感運用巧妙,使人覺得既在眼前,又及萬里;既是瞬間觀感又通連古今甚至未來;既是寫實又富於想象。短短四句小詩,把讀者由眼前景觀引向廣遠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引入對歷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艇齋詩話》引韓子蒼雲:"古人用顏色字,亦須配得相當方用。'翠'上方見得'黃','青'上方見得'白',此説有理"。《杜臆》:"此四詩蓋作於入居草堂之後,擬客居以此終老,而自敍賻玷如此。其三是自適語。"《唐宋詩醇》:"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賞析3

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這兩句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悦。“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 “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為吳,也稱東吳。這裏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這首絕句一句一景,兩兩對仗,寫法精緻考究,但讀起來十分自然流暢,一點兒也不覺得有雕琢之感。因為一以貫之的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蘇軾曾經説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於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峯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着遠方來的船隻。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既是瞬間觀感,又通連古今甚至未來;既是寫實又富於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