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論文

摘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地域文化教學具有可利用資源豐富、便於組織和實施、教學成本低、易於把握的特點,完善地域文化教學體系建設,如教學方式、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可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撐,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可以增強留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感悟,為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結合齊魯文化,試從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策略創新和注意問題等三個方面展開相關探析。

地域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論文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地域文化;齊魯文化

一、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和優勢

在現在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依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配套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評價體系都還不完善。但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文化可以為語言學習提供強大的背景支撐和闡釋空間。呂必鬆曾指出:“在外語和第二語言教學中必須同時進行跟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有關的文化因素的教學。”[1]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必須與文化教學同時進行,以語言學習為基礎,以文化學習為中心,以素養培養為導向,實現留學生由只對中國文化“‘走馬觀花’式的欣賞到真正瞭解其文化內涵的轉變”,[2]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將地域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在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和質量方面有許多優勢。首先,便於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控制教學成本。在現代媒體語境下的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往往需要大量的實景資料支撐,例如圖片、聲音、現場實物、景觀建築等,這些在比較寬泛的文化課程裏面,往往無法做到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現場語境的有效結合。例如,一位南京的對外漢語教師給留學生講授北京的四合院,鑑於教學成本原因,也許只能通過圖片和視頻增加教學的直觀性。而學生更渴望能身臨其境,親自感受一下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氣息,那麼教師的教學組織和實施難度就相對較大。但在地域文化教學可有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例如,針對在山東省濟南市學習的留學生,教師可組織齊魯文化語境下的文化教學,濟南市裏的名泉文化、佛教文化(靈巖寺),周邊城市的道教文化(泰山)、儒家文化(曲阜),這些地方行程近、富有文化代表性,學生很感興趣,且教學成本較低,便於實踐和情景教學的組織和實施。其次,可利用資源豐富,易於把握。傳統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暴露出一個重要問題:教師們在講授中國文化的時候,特別是教學對象是歐美留學生的時候,由於留學生母語國文化語境與中國差異較大,且缺乏現場性的文化體驗,留學生對所授的中國文化只限於概念化的認識,難以深入其裏,體悟到中國文化的精華所在。而地域性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困境。

二、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策略創新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由於地域文化教學還未受到足夠重視,其教學體系建設也相對滯後,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和創新。

1.教學方法創新。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的內容主體是語言教學,但語言依附於文化而存在,語言的文化闡釋,既可以增加留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強化語言教學的效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將文化教學寓於語言課和實踐課教學之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其他教學方法的作用,突出強化實踐體驗教學,做到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手段、現場情境教學、實踐體驗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根據調查發現,許多留學生來到中國後,除日常的學習外,其最大的興趣點就是喜歡到中國各地特色景點去旅遊,常去的地點多是一些中心城市,如香港、北京、天津、上海,還有一些著名的特色景點,如泰山、黃山、九寨溝等,留學生希望在現實的文化體驗中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但由於教學成本較高,學校和相關對外漢語教師往往沒有時間和資金支撐這類實踐教學,這些文化旅遊活動常常是留學生自行組織的,過程中可能沒有教師的引導,實際效果並不理想。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性文化教學則較好地解決了相應問題,成本低,教學效果好。對外漢語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景點或特色工藝,設計好實踐教學方案,進行全程指導。教學中應做到以點帶面,逐漸擴及到文化的起源、歷史等方面內容的介紹。山東是文化大省,有許多可供利用的豐富的文化資源。以濟南的“泉”文化為例,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可圍繞“泉”文化進行充分有效的實踐教學設計,涉及到“泉”的漢字構型,濟南的名泉及泉水文化(如相關的茶文化,與泉相關的文化名人)等,這種“以留學生興趣點為起點,以點帶面”的文化教學,既有利於避免對留學生的“文化衝擊”,減少“文化休克”現象的出現,又有利於挖掘留學生對區域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學習興趣,[2]在現實的文化體驗中強化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課程設置創新。

《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根據課程內容的性質和功能,把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置為綜合課、專項技能課、專項目標課、語言知識課、翻譯課和其他課程六類,其中,其他課程主要包括文化知識課、文學課、語言實踐活動課等,一般作為選擇性課程來設置。這種對文化課程的設置定位,與文化課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很相稱。因此,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充分發揮文化對語言學習的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可從區域文化課程的設置入手。應當説,許多高校在對外漢語教學基礎課程和顯性課程設置方面都日趨完善,但鑑於資金投入或師資等方面的原因,在一些隱性課程和特色課程方面,許多高校還缺乏設計。隱性課程往往側重於文化氛圍的營造,如宿舍文化和教室文化;而特色課程則側重於特色性文化的傳播。在對外漢語課程設置時,教師可考慮利用本地文化資源,着力在隱性課程和特色課程上做文章,將本地區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如齊魯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泉文化、年畫文化、茶文化等,有機融入隱性課程和特色課程設置之中,創造齊魯文化傳播的無形氛圍,開展豐富的文化體驗和實踐活動,凝練專業特色,強化文化認知,讓學生在文化氛圍的薰染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習漢語的興趣,併為學習漢語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撐。

3.教材建設創新。

與課程設置相適應,在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針對留學生編寫的文化教材少且寬泛,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缺乏支撐文化認知的現實語境,加之留學生的母語國文化背景與中國差異較大,因此許多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只是浮於概念之上,缺乏實質性的理解和體悟。而地域性文化教材建設,則可有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由於地域性文化教材選取的都是當地富有代表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在資源的使用上非常方便,且成本低廉,能讓留學生在現實的體驗中強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加強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編排科學、層次合理的地域性文化教材很有必要。在地域性文化教材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注重教材編寫的科學性、趣味性和時代性。從內容而言,地域文化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共性的東西,也有特色的地方。如齊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內容包羅萬象、精彩紛呈,有傳統文化如泉水文化、道教文化、戲劇文化、儒家文化等,同時又有契合新時代的現代文化因素。如何從眾多的文化因素中篩選出真正適合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且能凸顯齊魯文化優勢和特色的內容,無疑是個艱鉅的任務。正如有學者所言:“我們只有在自己的文化,包括在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將那些不僅具有優秀的民族特點,而且能將這些民族特點上升為具有普世性精神價值的文化遺產發掘、清理出來,讓這樣的文化加入到今天能夠為世界大多數民眾所認同、讚賞,並化為己有的價值體系之中,那麼這些文化才能變成是‘世界的’共同文化財富。”[3]

三、地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注意問題

地域性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對留學生漢語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其同樣會面對跨文化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需要對外漢語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有效解決相關問題。

1.跨文化衝突問題。

對於西方文化背景的留學生而言,中國文化中會有許多不為其所理解的事物和現象,最典型的是對“龍”的理解,“龍”在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而在西方則被視為邪惡之物,這足見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大。在區域性文化教學當中,與中國宏觀文化教學不同,其中會有更多的特質性文化成分,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有敏感意識,要對這些成分做出更加細化、翔實的瞭解,並與西方文化形成對照,在此基礎上給留學生進行講解和闡釋,同時,要努力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視野和文化比較意識,在文化的參照中感受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求同存異中體悟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防止文化衝突的發生。

2.因材施教的問題。

在許多具有留學生招生資格的學校中,留學生數量不多,且學校師資有限,因此,在類似學校的留學生漢語教學中,往往不區分文化背景、漢語水平,而採取統一授課,這種授課模式有利於不同文化背景間學生的互相交流,但也存在很大弊端,容易導致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方式、理解程度產生很大差異。因此,在地域性文化教學中,分類施教非常必要。首先是根據文化背景不同實行分類施教。在華留學生一般分為兩個羣體,一個是西方留學生羣體,另一個是儒家文化圈留學生羣體。對於後者,由於所處文化圈相同,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文化衝突較少,可以從較高的起點進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但對於第一個羣體而言,需要從低起點開始教學,先從語言教學入手,然後再逐漸過渡到中、高起點的文化學習。其次是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分類施教。對外漢語地域性文化課程的教學對象往往針對的是具有中、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開設的,中、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語言基礎,而且對中國文化有了較為簡單的瞭解,在此基礎上,進行地域性文化課程的教學,不僅有利於提高漢語水平,而且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3.教學主體問題。

地域性文化教學與其他對外漢語基礎課不同,對教學主體做出了特殊要求。

(1)文化知識要求。教師要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修養,既要知曉地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也要把握地域文化的特色之處,要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礎上挖掘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普世價值。同時對所授留學生國家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理解,這樣在相互參照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文化間的交匯和貫通。

(2)思想素養要求。教師應具有開闊包容的國際視野,自覺的文化意識和使命意識,要在教學中自覺融入中國文化的講授、傳播,為中國形象的國際塑形做出貢獻。

(3)教學觀念和技能要求。對外漢語教師應加強對外漢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方面的革新,能根據教學對象的層次和學習目標的不同,創新性地把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應將傳統授課方法和現代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同時強化現場實踐和情境教學,增加教學的生動性、靈活性、趣味性,注重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參與中掌握知識、培養技能、感悟思想,提升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呂必鬆.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問題芻議[J].語言文字應用,1992,(1):63.

[2]王小蒙,李德江.區域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2015,(1):115.

[3]盛寧.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自覺”三議[J].當代外國文學,2008,(1):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