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詞三首其三》的原文及賞析

【詩句】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新嫁娘詞三首其三》的原文及賞析

【出處】唐·王建《新嫁娘詞三首·其三》。

【意思】新娘進門的第三天就下廚 房,洗了手便開始燒菜做湯。不知婆婆 的口味,就先叫小姑嚐嚐味道。三日入 廚下:古代習俗,女子嫁後第三天要下 廚做菜。羹(gēng):濃湯。諳(ān):熟 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小姑:丈夫 的妹妹。

【鑑賞】新媳婦進門第三天,下廚親手做菜奉獻公婆。但是因剛剛進 門,並不知道婆婆喜愛什麼樣的飯菜,口味如何,於是在菜做好之後,先讓 小姑嚐嚐羹湯符不符合婆婆的口味。按照古代風俗,女子嫁後的第三天, 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新媳婦剛剛進門,自然不知道婆 婆的喜好,而小姑因與公婆吃住一起,自然知曉婆婆的`食性,於是新媳婦 做好菜後,讓小姑先品嚐一下。此詩生動地表現出新媳婦的心態,以及她 的細心與聰明才智。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過門的媳 婦在婆家操持家務,待人接物周到小 心。[例]新媳婦大約還可以從唐詩學 到為人處事的靈機慧心:“三日入廚下, 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 嘗。”(馬瑞芳《書的故實》)

二、前兩句用 以形容下廚燒菜做飯。[例]多少女人 們,自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起, 大半生就消磨在這樣的廚房裡。(樑實 秋《由廚房說到婦女解放》)

三、用以比 喻做完某事,待人鑑別評判。[例]“三 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小姑,成了一切烹調的權 威。一篇文章出來,不是首先看是否合 乎實際,或者遠一點,看若干年後仍為 真知灼見還是胡言屁話,而是首先看眼 前的行市,看能否獲得“小姑”與“姑”的 首肯,彷彿那才是衡量真理的唯一“標 準”。(符號《簡單的複雜·前言》)

【全詩】

《新嫁娘詞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鑑賞】

王建是中唐擅長婦女題材的大家,他往往將目光聚焦於女子 婚姻家庭中的種種際遇,以優柔之性觀婦女之事,體婦女之情,在婦女日 常生活瑣事中提煉素材,盡騁才情,這首《新嫁娘》便是其中之一。該詩是 一首新題樂府,塑造了一位聰敏、靈巧的新媳婦的形象,語言通俗,敘事直 白,由於善於捕捉生活中最富表現力的細節刻畫人物,讀來生動有趣,貼 切自然。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三日”是指新媳婦過門後的第三天,依 照古代婚嫁習俗的慣例,這一天,新媳婦得開始下廚做菜了。由於這是第 一次在婆家的家務表現,給婆婆、小姑的印象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自己 以後在婆家的處境,所以務必格外用心,“洗手”表明了新媳婦的鄭重其 事,認真謹慎。

除了認真,還得用心,做到周全。即使燒得一手好菜,但每個人的口 味不盡相同,倘若能知道婆婆的喜好就好了。這位聰明細心的媳婦並沒 有憨莽地直接去問婆婆,而是拐了個彎,採取投石問路的方式尋找答案: “先遣小姑嘗”。小姑是和婆婆長期生活的人,她們的食性應該一致,所以 菜餚做好之後,並不直接端上桌,而是先讓小姑嚐嚐味道,萬一不好,還有 補救的機會。這一典型的細微情節,就使一位聰明巧慧、熟諳情理、心思 細密的新媳婦形象躍然紙上,可謂“詩到真處,一字不可易”(沈德潛語)。

在王建的創作中,樂府詩尤為出色,在新樂府運動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之地,他大膽以“俗言俗事”入詩,善納民間日常生活、風俗人情入題,詩風 平實質樸,與元白樂府在精神上保持一脈貫通。清人翁方綱《石洲詩話》 評價曰:“張王樂府,天然清削,不取聲音之大,亦不求格調之高,此真善於 紹古者。”這首樂府詩也集中體現了這一風格: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 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其詩風對後世也影響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