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村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遊山西村原文、翻譯及賞析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遊山西村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遊山西村原文、翻譯及賞析

遊山西村

宋代: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裡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餚非常豐盛。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豔間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閒遊,我隨時會拄著柺杖來敲你的家門。

註釋

臘酒:臘月裡釀造的酒。

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餚。足:足夠,豐盛。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山重水複: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

柳暗花明:柳色深綠,花色紅豔。

簫鼓:吹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做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穀神,祈求豐收。

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若許:如果這樣。

閒乘月:有空閒時趁著月光前來。

無時:沒有一定的時間,即隨時。

叩(kòu)門:敲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閒居在家。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注到自己的詩歌創作裡。此詩即在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所作。

賞析

這是一首紀遊抒情詩,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緊扣詩題“遊”字,但又不具體描寫遊村的過程,而是剪取遊村的見聞,來體現不盡之遊興。全詩首寫詩人出遊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複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遊。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遊村貫穿,並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構成了優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此詩題材比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塗抹,而自然成趣。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讚賞。

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緻。讀過此聯後,人們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裡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頸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滿著豐收的期待。節日來源與《周禮》。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可見到宋代還很盛行。陸游在這裡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讚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尾聯詩人故而筆鋒一轉,表明詩人已“遊”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從今以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把酒言歡,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被彈劾罷歸故里後,心中難免有抑鬱不平之氣。相較於虛偽的官場,家鄉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閒適,卻仍心繫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遊之境恰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

陸游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遊”字,而處處切“遊”字,遊興十足,遊意不盡。又層次分明。尤其中間兩聯,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中心思想

這首詩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閒散的思想感情。 詩人陶醉於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裡,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捨的情感。詩人在語調極其自然親切的詩句中向人們展示了農村自然風景之美、農民淳樸善良之美,並把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於其中。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雁怯重雲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譯文

重疊的彤雲低壓著,連大雁也嚇得不肯啼叫了。當航船經過石塘西畔時,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濃重。船兒被迎頭打來的.風浪惡作劇地擺佈著。

迎著歸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漸生出一層嫩綠;小小的梅樹,新枝該長得壓著門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燈節已經開始了,彷彿在催促我:快點回來啊!

註釋

浦:水濱。

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槳,也指船。

長(zhǎng)亞門:長得靠近門楣。

一年燈火:指春節至元宵節的燈籠、焰火之類。

要:通“邀”。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

重雲:重重雲層。

石塘:在蘇州的小長橋。

惡(wù):猛,厲害。

禁(jīn)持:“禁”通“今”,擺佈。

賞析:

這首詞寫還家過年之情。過年是中國家庭天倫之樂的重要體現。家往往是中國人人生理想的起點和躲風避雨的港灣。特別是對多年飄泊在外的遊子,家的感覺異常溫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籬下,輾轉飄泊,除夕不能回家過年,已是常事。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從無錫乘船歸杭州(當時白石移家杭州,依張鑑門下),途中經過吳鬆,遂作此詞。

“雁怯重雲不肯啼。”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雲,飛向南方。南方溫暖,對大雁來說,是一溫馨的家。長空彤雲重重密佈,雁兒心情緊張,故說“怯”字。但雁兒急於回家,一個勁往南飛,故不肯啼。此一畫面,恰成詞人歸心似箭的寫照。妙。“畫船愁過石塘西,次句寫出自己。石塘,蘇州之小長橋所在。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又妙。既是歸家,又有何愁?原來是:“打頭風浪惡禁持。”歇拍展開水面。頭指船頭。惡者,甚辭,猛也、厲害也。禁持,擺佈也,禁,念陰平。都是宋人口語。滿河風浪,猛打船頭,阻擋詞人歸路。人間有風浪猛打船頭。天上,有重雲遮攔鳥道。又怎得令人不愁!然而,南飛之雁,豈是重雲所可遮攔?歸家之人,又豈是風浪所能阻擋?

“春浦漸生迎棹綠”。過片仍寫水面,意境卻已煥然一新。浦者水濱,此指河水。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雖雲漸生,可是春之一字,冠於句首,便覺已是春波駘蕩,春意盎然。歇拍與過片,對照極其鮮明。從狂風惡浪過變而為春波盪漾,從風浪打頭緊接便是春波迎槳,畫境轉變之大,筆力幾於迴天。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詩)的突兀感和欣悅感。筆峰驟轉,卻不顯得生硬,兩相對照,只覺筆意輕靈,意境超逸。時猶臘月,詞人眼中之河水已儼然是一片春色,則此時詞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溫暖。“小梅應長亞門枝。”下句更翻出想象。離家已久之詞人,揣想此時之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溫柔。小梅之句,頗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兒女之生長。經年飄泊在外之人,每一還家,乍見兒女又長高如許,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應長亞門枝,正是這種人生體驗之一呈現。“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一筆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亦寫出自己歸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詞情發展之必然結穴,於淡語中見深情。

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雲,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的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淡語寫想法的濃情。

春曉原文翻譯及賞析

春曉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翻譯: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昨天夜裡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註釋

①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③啼鳥:鳥的啼叫聲。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賞析: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 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覆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詩人內心萌發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並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