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講話稿

我校非畢業班的學科周從今天開始了,本次學科周的目的還是通過學科周這種形式,搭建教研平臺,促進學科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為有效課堂的建立,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舞臺。

教研活動講話稿

語文學科的今天的形式很好,作為語文教研組長、作為參加過省級優質課並獲得一等獎是教師,直接與即將講是優質課的青年教師同臺講課,同課異構,提供示範,形式很好,效果也明顯,值得提倡和表揚。

一、對兩位講課教師課堂教學的點評:

首先我覺得應該糾正一個觀點,大家剛才把兩位教師的課定位為“優質課”和“常態課”,而且覺得區別較大。我一直在想,“優質課”和“常態課”矛盾嗎?我認為,我們不能把“優質課”和“常態課”截然分開。優質課不能上成花架子,從近幾年的優質課評選和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上成花架子的優質課絕對不可能獲獎,也絕對不可能取得好成績。常態課不能死氣沉沉、不能不體現語文學科的教學理念,不能不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也應該上的生氣勃勃。落實知識、體現能力的課不能上成常態課。就這兩節課來說,如果稍加處理,兩者結合一下,就沒有“優質課”和“常態課”之說。

這兩節課大家的焦點是“優質課”和“常態課”之分,其實最主要的譯讀和賞讀的處理問題,兩個環節時間安排的問題,這個問題不難解決。我認為,吳奎蓮老師適當減少譯讀的時間,將部分精翻譯改為略翻譯,改為略讀,或安排學生讀,減少教師跟著一起翻譯的時間,效果會更好,更能體現新課程學生自主參加的能力培養。對於賞讀環節,大家都認為可以賞的少一些,寫作手法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可以只體現側面描寫一個方面就可,這樣吳奎蓮老師的課就不會時間這麼緊張,重點不突出。

關於吳奎蓮老師的課,我評講以下幾點,可能說的較嚴格。對這一節課,我總體的感覺很普通,沒有特色,很平淡,大家說是常態課說的很對,離一節是優質課還有很大距離,希望吳老師在語文學科老師的幫助下,再進行深入細緻的深加工。

1、基本功方面:對吳奎蓮老師的語言問題提出很好的建議,我非常贊同,的確存在語言隨意的問題,語言不精練,也缺少過渡行的語言。同時表情很好,一直面帶微笑,但是在讀書的環節中,就有點不太合適,表情應該該緊張就要緊張、該急促就要凝重。另外無關的動作太多。講授是不能對著講臺的電腦,應該對著螢幕,當然最好對著學生,脫稿。這裡提出一點:講優質課就要有一種脫一層皮的打算,講完後應該脫筋換骨的感覺,講完課後,就已經達到了骨幹教師的`水平。所有吳老師要苦練基本功,包括板書、語文的精煉,一句廢話也不能有。

該肯定的成績有:

2、竭力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1)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兩節課都能以問題(或學習任務)為把手,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

自己去閱讀和思考,很少有教師直接把結論拋給學生的。

兩節課都注意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並通過對話形式,組織必要的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和體驗。

(2)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與上述成績互為因果,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外顯的表象,發揮主體作用是內隱的目的。在當前的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已成為自覺的普遍行為,合作學習的運用也很廣泛。不管怎樣使用,用的效果如何,從體現新課程理念這一角度出發,能用,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儘量開發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打破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溝通課內外,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絕大多數的課,都能做到緊扣文字而不拘泥於文字,只要有可能,都能跳出文字以外,讓學生聯絡實際、聯絡社會、聯絡現代科技,談體會、談認識、談感受,極大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外延。

3教學過程清晰而有序

理想的教學過程,有三個關鍵詞,即定向、有序、系統。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定向性和有序性,是普遍受到重視並往往能進行精心設計的(“系統性”跟課堂教學結構有關,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稍後再說)。特別是有序而清晰的教學過程,有利學生的接受和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們在備課時,無一例外都會把教學過程作為重點來備。在各類評比和教學常規中,也很重視教學步驟。因此,幾乎所有的課,教學過程都很清晰。特別在閱讀教學中,已形成了一個從“整體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欣賞”直到“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當然,我們也不提倡千篇一律,說所有的閱讀課都要一成不變地按此“模式”來組織教學,把“模式”異化為僵死的“陳式”;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規律,就閱讀而言,上述“模式”還是符合規律的。跟“過程”密切相關的還有個“結構”問題,多數課是立體的“塊狀”結構,但也有些是線性的。

4、視基礎,重視積累,重視語文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