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論文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是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的重要手段。通過對現階段已出臺的政策法規與實施現狀進行研究分析,推進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改革,完善中職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

中職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論文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是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重要內容,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的建設,最新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上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30年》《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的通知》等多部檔案,都對職業學校提出通過制定具體辦法,不斷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的要求。目前,中職院校在推進教師企業實踐工作過程中,出現了形式重複、實效性差等問題,亟待開展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改革研究,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上海市醫藥學校一直堅持以校企合作促進學校發展,著力開創“產教結合、校企共贏”辦學新格局,打造學校健康發展持續競爭力,使教師企業實踐成為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必修課。結合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實情況,經學校師資領導小組提議,校長辦公會決定,自2011年起在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的指導和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援下,學校就開始組織實施教師企業實踐。在校級制度建設方面,上海市醫藥學校於2011年5月制訂並頒佈了《上海市醫藥學校教師參加企業實踐鍛鍊辦法(試行)》,規定了企業實踐相關的任務、內容和組織形式。在此基礎上,學校於2014年12月又加以修訂完善,修訂後的制度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教師提出了不同要求,同時又規定了企業實踐計入教師工作量和繼續教育學時,為教師企業實踐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一、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的意義

(一)校級制度是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整體建設的基礎環節

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各中等職業院校都在陸續開展教師企業實踐工作。上海市教委在轉發教育部下發檔案的基礎上,結合本市具體情況,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企業實踐制度。然而國家和省市級的政策多屬於規範性層面,制度中提出的也多是對教師企業實踐的原則性指導性意見。雖然全社會已對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達成共識,意識到教師企業實踐是提升專業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教師企業實踐仍然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的一種特有的形式,各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從制度建設上正在不斷進行著探索。校級制度建設中能夠發現在教師企業實踐中需要國家和省市級層面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同時可以為國家和省市級層面的政策完善積累經驗,為中職校師資隊伍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支援。

(二)校級制度是教師企業實踐落地執行的重要保障

打造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使中等職業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始終緊跟行業科技發展水平,可以將最新的專業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基礎。基於此,各中等職業學校的校級制度都對於教師企業實踐執行中的具體問題做了規定,包括培訓任務與目標、物件與時間、內容和形式、組織實施等方面。各中等職業學校校級制度的紛紛出臺保證了教師企業實踐的實施落地,確保了教師企業實踐效果的執行落實。

(三)校級制度是教師企業實踐專業發展的有力支援

陳雁(2005)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與評價機制》中提到專業課教師在具備深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之外,更應該具備豐富的企業實踐經歷和技能,這將有助於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保證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並從根本上促進產業工人的培養。中等職業學校是培養一線技術工人或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教育機構,當前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專業技能型人才,因此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愈發明顯,而教師在企業實踐中所積累的專業技能素養將在教學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由於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校教學水平以及各專業發展的差異,因而及時出臺相關校級制度可以為一線基層的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專業學科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二、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的探索

通過“十二五”期間的校級制度建設,上海市醫藥學校在教師企業實踐上主要解決三個方面問題:一是誰去企業,二是去什麼樣的企業,三是去企業幹什麼。根據教師所在的教學類別性質,學校在校級制度中明確了分類管理的規定:專業技能課教師,每五年內累計必須有一年時間進入企業實踐;專業核心課教師,每五年內累計必須有6個月時間進入企業實踐;公共課教師,每五年內累計必須有1個月時間進入企業實踐。根據教師任教的專業特徵,學校在校級制度中確定了“兩個對接”,即專業與實踐企業對接,任教課程與實踐崗位對接。藥品食品檢驗專業主要對口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上海普康藥業有限公司、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等6家大型企業及其下屬單位;生物技術製藥專業主要對口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亞藥業有限公司等5家大型企業及其下屬單位;藥劑專業和中藥專業主要對口第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復美大藥房有限公司、上海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等7家大型企業及其下50餘家屬單位和門店。上海普康藥業有限公司作為校級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為全校教師的企業實踐提供支援,尤其是公共課教師。根據教師任教的課程設定要求,學校在校級制度中規劃了教師企業實踐的具體內容:

1.瞭解藥品生產、流通、經營全產業鏈基本情況,熟悉醫藥相關崗位(工種)的工作職責,藥品質量監控體系,GMP具體執行過程。

2.努力掌握生物醫藥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規範、新要求。

3.研究考察醫藥企業的人才需求,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4.推行“訂單”培養,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諮詢服務,促進校企雙贏。

5.探索教師、學生一起進企業實訓的新模式。

6.教師在醫藥企業開展新專案、運用新技術、研究新課題,做到產教融合。

7.參與醫藥企業新產品、新專案、新技術開發研製與技術改造,講究效益,力求創新。

8.到醫藥企業學習、調研,管理本校實習生,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等。

三、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的成效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學校主要面臨著兩大任務:一是提高數量,一是突破質量。在質量提升方面,師資隊伍建設的著力點是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抓手是加強教師企業實踐;而加強教師企業實踐的保障是制度建設。

(一)“雙師雙能型”教師,師資力量顯著提升

教師通過企業實踐,把外在的“雙證”培養內化成“雙能”,最終使教師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兼有實踐教學能力,成為符合中等職業教育需求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截止2015年12月,上海市醫藥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58名,其中:公共課教師60名,專業課教師98名;“雙師型”教師81名,佔專業課教師總數的82.65%。“十二五”期間,專任教師參加企業實踐達到237人次,其中:公共課教師達到44人次,佔專任教師總人次的18.57%;專業課教師達到193人次,佔專任教師總人次的81.43%。2013-2015年期間,學校共有14位專業課教師參加上海市教委主辦的市級企業實踐,有2位教師獲得優秀學員稱號。

(二)教學研究齊發展,科研成果不斷提升

教師通過企業實踐,能夠深入瞭解醫藥產業鏈全過程,為學校專業結構佈局調整,構建與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國家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建設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為開展課題研究、論文發表等學術研究做好資料收集。“十二五”期間,上海市醫藥學校共建設精品課程、特色專業等各級各類專案14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市級6項、校級5項。學校教師共發表各類論文47篇,出版、主編或參與編寫著作和教材28部,主持或參與科研專案65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級18項、校級42項。在教師下企業實踐鍛鍊工作的引領下,上海市醫藥學校的教學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處於上海市同類學校領先水平。

(三)促校企深化合作,推進專業建設發展

通過教師企業實踐,架設起學校和企業之間聯絡的橋樑,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綜合辦學實力。教師在參加企業實踐鍛鍊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有助於指導學生實習和提高參賽水平。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有助於提升合作雙方的社會知名度,更好地利用雙方的資源,開創校企合作共贏的新局面。“十二五”期間,上海市醫藥學校共有1名教師獲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5名教師指導學生獲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星光計劃一等獎;4名教師指導學生獲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星光計劃二等獎;8名教師指導學生獲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星光計劃三等獎。2013-2015年期間,專任教師參與對外生產、諮詢、技術服務專案達到94人次。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實現工學結合,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有效做好以上工作,建設一批業務精良,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重要的前提與保障。上海市醫藥學校通過“十二五”期間的企業實踐校級制度建設,為教師下企業實踐鍛鍊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有效地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從而使教師所教、學生所學、市場所需有機結合,提升了專業及公共課教師的教學水平,繼而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與評價機制[J].蘇州職業大學,2005(2):19-22.

[2]張琰.職業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制度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09.

[3]徐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的制度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11):38-40.

[4]許黎英.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改革探析[J].職業技術研究,2012(34):38-40.

作者:汪傑宇 曹運華 汪婷婷 單位:上海市醫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