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中經濟地理學的作用

導語:從人類居處的意義上說,城市是—種聚落。因此,城市地理曾經是聚落地理學的一  部分。由於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經濟基礎、職能、內部結構與鄉村聚落不同,而且隨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幾十年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研究發展迅速,內容和影響都超過了聚落地理學,成爲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

城市規劃中經濟地理學的作用

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城市(鎮)的形成、發展、空間結構和分佈規律的學科。

從人類居處的意義上說,城市是—種聚落。因此,城市地理曾經是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由於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經濟基礎、職能、內部結構與鄉村聚落不同,而且隨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幾十年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研究發展迅速,內容和影響都超過了聚落地理學,成爲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

  城市地理學發展簡史

城市是一種包含複雜物質要素、社會關係和活動內容的客體,許多學科以它爲研究對象,如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繫,它着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係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爲補充。

把城市當作一種地理現象記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拉採爾和赫特納曾進行了城市聚落的分佈和區位研究。1899年施呂特爾研究了城市的內部結構和類型及其與其他景觀要素的聯繫。

城市地理學正式成爲—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1907年德國的哈塞爾特發表《城市地理觀察》一書,接着1911年英國的格迪斯和法國的布朗夏爾分別對單個城市進行了研究。美國城市化過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學研究開始較早,發展很快。塔潘1855年已對美國城市的增長進行研究,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也有一些地理學家對美國個別城市的地理進行了研究。

初期的城市地理學思想,往往受環境決定論的支配,把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看作城市形成的決定因素。20世紀20年代起,美國芝加哥學派倡導從人類生態學角度考察經濟和社會因素對城市土地利用的影響,在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結構模式上先後出現了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的同心圓學說、霍伊特的扇形學說以及哈里斯和厄爾曼的多核心學說。1933年克里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說,則闡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體系,成爲城市體系理論的先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國家的城市需要重建,世界範圍內的城市化進程加速,這些都要求對城市進行全面的研究和規劃,促使大批地理學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規劃工作。城市地理學也開始列入大學地理系的課程。

戰後的城市地理學廣泛吸取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除數量方法的應用在人文地理學各學科中居於領先地位外,還引進了心理學和行爲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人們對環境作出空間選擇的感應、行爲過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間組織問題,產生了城市地理學的行爲學派。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空間組織。

  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城市職能研究,把城市產業分解爲以滿足市外需要爲主和以滿足市內需要爲主兩類,從而確立基本職能與非基本職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質及其對所在區域的作用;

城市分類研究,可根據不同目的採取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職能爲依據的分類;

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佈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佈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城市羣和大城市集羣區研究;城市地域結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城市綜合地理研究等等。

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內容中,還包含從國土規劃和城市規劃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城鎮最優佈局,新城合理規模,城市再開發以及未來城市形態結構,等等。

傳統的城市地理學,主要是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查閱,對城市或區域運用歷史比較法、地理比較法以及綜合分析法進行研究。隨着現代學科間的交叉和滲透,新科學方法論的出現,以及數學方法和計算機等技術手段的普遍使用,城市地理的研究方法大大增加了。

比如:數量方法——應用數學方法加工處理反映空間關係的信息和數據,模擬空間關係的狀況和過程;行爲科學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感知、評價、直至決策的空間行爲過程;系統分析方法——把城市體系作爲一個動態的複雜系統,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它進行分解和簡化,確定大系統和子系統所要實現的目標和制約條件,探討系統的最優結構和功能;城市信息系統方法;空間抽樣調查方法等等。

此外,地圖是地理研究的傳統工具。航空像片和衛星像片在城市地理研究之中的應用,則有助於掌握城市隨時間變化發生的空間演變。

當代世界城市化方興未艾,並出現郊區化現象,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數目不斷增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程度進一步加劇,城市機體也越來越複雜,使得各國政府在城市再開發和人口再分佈的決策上面臨許多難題。城市地理學從空間方面探索城市發展的規律,對城市建設的決策具有實際意義。

城市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區經濟恬動的中心。城市的影響範圍,在很大程度上顯示了不同等級的經濟區的輪廓。一國一地區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體現了國家和地區經濟地域組織的.若干特徵。因此,區域城市地理研究也是區域規劃的重要資料來源。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是一門比較年青的現代科學,但它的發展過程淵源久遠,從古代的經濟地理資料積累、近代學科的形成和演化,到現代的經濟地理學,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人類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開始從各方面觀察並記述地理環境、生產活動和各種有關現象的分佈情況,逐漸積累經濟地理知識。早期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述,大多見諸歷史學者的著作,如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著有《地理學》17卷,描述當時歐洲人所瞭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徵、物產、居民、風俗習慣等,可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經濟地理志;中國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敘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東漢史學家班固主編的《漢書》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貨志》,記述了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口、城邑、田制、賦役、倉儲、漕運、農業、牧業、手工業、採礦業和市場。以後歷代正史編撰均承襲這一體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濟地理資料。

到九世紀,在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區域性地誌,記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產、商業和交通情況。大致與此同時,中國的地方誌也開始盛行,此後一千多年中,據估計全國各地先後刊行的各種類型的地方誌超過一萬種。其內容包括行政區沿革、山川、戶口、農事、物產、水利設施、道里、交通、貢賦、城邑、關塞、災異、民俗等,並附有地理圖。

公元14~17世紀,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並伴有地理大發現的活動,從而開闢了新航道、發現了新大陸、向海外大量移民、掠奪殖民地資源、擴大世界市場。因此產生了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佈、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進口城市等的情況進行廣泛調查研究,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

在此期間,中國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多實行海禁,基本上未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未向海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仍停留於本鄉本土的記述。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國家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來進行。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格茨發表《經濟地理學的任務》—文,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及其構成。

經濟地理學同以前出現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研究範圍更爲廣泛,內容也比較系統化,標誌着經濟地理學已從地理學中分化,獨立成爲一門學科。在此前後,德國經濟學家屠能於1826年提出農業區位論,韋伯於1909年提出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提出中心地學說,經濟學家廖什於1940年發表《區位經濟學》,逐漸充實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向歐美派送留學生。到40年代末,在10多所大學地理系內系統講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斯坦普爲代表的統計記述學派影響較廣泛。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佈、土地利用、農業分區、邊疆勘察和地區性考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地理知識的普及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中心理淪是分佈論,重點是研究地域差異,戰後進入了區位論和景觀類型論研究的現代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急劇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推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迅速改變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在經濟活動所創造的地區佈局方面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方面,都出現了一系列全球性或地區性的新問題。這種新形勢向經濟地理學提出了新課題,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

經濟地理研究中的一個新特點是加強社會觀點、經濟觀點和生態觀點,把協調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係看作中心任務。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計算機和遙感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也逐漸推廣,並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方面引進有關理論方法,使經濟地理學朝着數量化、經濟化、生態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經濟地理學在世界多數國家中已成爲地理科學系統中最爲發達的一門分支學科。經濟地理著作在各國所發表的地理文獻中佔有較大比重。在各國許多類型的高等院校中,都開設了經濟地理課程,並出現了專門的經濟地理系和經濟地理研究所。一些國家還在政府中建立了有關經濟地理調查研究的業務機構

  經濟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對於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多年來一直是各國經濟地理學者探討的一個理論問題。在歐美各國,大致認爲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包括生產、交換、消費的廣義的經濟活動,這種研究是在地區基礎上或以一定的地區爲單位而進行的;不僅研究經濟活動的分佈,而且聯繫到經濟的空間結構;在聯繫有關因素時,把地理環境擺在重要地位,着重探討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係。

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即包括各經濟部門在地域上的佈局,也包括各地區經濟部門的結構、規模和發展,以及地域佈局和部門結構的相互聯繫。因此經濟地理學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具有綜合性特徵。經濟活動必然發生在一定的地域內,與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關,因此經濟地理學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與經濟活動有關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因此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工作具有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經濟地理學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聯繫一定地區的各種有關條件來論證經濟活動的地域佈局系統,有助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經濟建設。

由於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特殊領域具有自然、技術、經濟相結合的特點,可以認爲它是一門與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有着密切聯繫的社會科學範圍內的邊緣科學。

經濟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同人文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如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有互相交流觀點、方法和資料的密切聯繫,研究領域也有部分重疊。經濟地理學和新興的國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也有許多共同的研究對象。

此外,由於基本理論和分析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需要,現代經濟地理學研究內容不斷豐富,與有關學科互相滲透,在地理科學體系內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邊緣科學,如資源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建設地理學、數量地理學、發展地理學、預測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根據研究對象和範圍的不同,可分爲綜合經濟地理學、部門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地理學3類主要是對經濟地理學中一些帶普遍性的綜合問題和基本理論、方法論等問題進行規律性研究,如經濟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自然資源的經濟訐價、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遠景需求及進行地區間平衡的可能性、生產佈局的一般規律和原則,經濟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經濟地理學方法的革新、經濟地理學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