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爲何需要BIM

毋庸置疑,近年來建築師角色發生的巨大變化正在讓他們漸漸失去自己在項目中的部分領地。而BIM,可以幫他們重奪項目的主導權。

建築師爲何需要BIM

在我從事建築的40多年裏,這個行業的運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是好的變化,有些則不那麼好,其中三點尤爲明顯。最近,當我被問到關於建築業未來的問題時,我會以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耶拿的觀點開啓我的回答:“進步,不止源於改變,更在於傳承。忘記過去的人,註定重蹈覆轍。”

首先,要考慮的是客戶、設計師和建造師之間信任度不斷下滑的問題--“下滑”算是溫和的叫法了。從諮詢業務以及合同協議細化程度的顯著增加就能明顯看出變化之巨大。

作爲一名律師,我瞭解過去建築合同中最常見的E5b形式的來龍去脈--這是一種由澳大利亞建築商聯合會(MBFA)和皇家建築師澳大利亞學院(RAIA)發佈的標準形式。這套標準有40頁左右,以如此長的篇幅來細述應對項目或工地具體問題的特殊條款,在當時是很少見的。現在的從業者經常接觸到的合同形式,其長度和複雜度之巨,會讓你有想哭的慾望。

第二,建築師過去是客戶主要的以及值得信賴的顧問,而現在,他們這重身份正在淡化。建築師以前負責設計、文檔、採購、施工監管和合同管理;而現在,除了設計和管理文檔的角色之外,項目經理、律師和誠信顧問/審計師似乎都在共同處理大部分這些工作。建築師,包括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的工資,都降到了令人心痛的程度。

第三,有了低成本的3D、4D和5D設計工具、電子郵件通信、電話會議和視頻會議等技術,散發着油墨味的打印機將退出歷史舞臺。種種進步都大大提高了設計的效率和準確性,以及通信速度。因此,BIM讓建築師擁有了預見並解決協調性問題、衝突、入口和出口問題,以及光線和溫度等等需要考慮的問題的能力,當然,還能針對項目的可行性做出計劃。BIM徹底改變資產管理方式的強大能力纔剛剛開始體現。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前兩種改變,第三次改革浪潮能爲建築師帶來什麼樣的機會?上世紀60和70年代,由承包商和建築師開發的行業標準合同主宰着市場,但這套標準是自私的並排斥客戶的。上世紀70年代,受到由激進工會煽動的行業衝突及高通貨膨脹的影響,多家大型承包商倒閉,給客戶造成了嚴重損失。直到70年代末,爲行業投錢的客戶們一方面承受着行業衝突帶來的後果,另一方面則面臨着倒閉後伴隨而來的因合同不完善導致的商業成本損失。

當時已有的標準合同都無法對客戶提供保障。70年代,政府部門的建築客戶開始制定自己的合同條款,接下來的幾年,私營部門也參與到了行業標準的制定當中。

在此期間孕育的對建築師的不信任,是導致建築師的項目經理角色被邊緣化的很大原因,而讓律師更多地參與到了施工過程中。隨着建築項目訴訟和仲裁頻率的增加,在龐大的法律體系中,建築法開始從一潭死水漸漸有活水不斷注入。

從1980年代末開始,客戶主張行業標準和其他建築合同能有一個關鍵性的改變:將建築師既是合同管理者又是評判者的雙重角色一分爲二。建築師行業的代表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但客戶認爲,負責設計和記錄的人同時還要裁定因設計和記錄出現的`更改和延期等要求,這是不合理的。

在我看來,建築師不願意角色分離,只做設計和管理文檔,是錯誤的。因爲這種“分權”對於徹底改革合同管理是個機會--把裁判的角色獨立出來,專門負責管理合同。如果不這樣做,項目經理就可能把自己定位成公正的合同管理者和裁判。客戶也把這個角色安在他們身上,削減建築師工資,然後還要心存感激地看着項目經理--其中很多是以前的承包商--用寫滿層層風險規避條款的建築合同保護着人家自己的利益。

設計-施工合同(對應於過去的設計-競標-施工合同)的廣泛採用加劇了建築師角色的退化,最初被客戶僱傭的建築師轉投了主承包商門下。結果就是:受到激勵的承包商開始對設計進行“價值管理”,實際上卻導致項目設計流程質量大打折扣。客戶失去了高質量和可靠性;建築師原來被信賴的顧問角色則產生了信任危機,而可信賴的顧問對於實現設計功能的長期有效性,保證項目的完成並以此帶給終端用戶良好的服務或體驗是非常關鍵的。

簡而言之,建築師已經被商品化。現在,建築師行業--至少對於個別公司而言,有了一個搶佔先機,並重拾未來的新契機。可預測性對於客戶來說高於一切。從可供選擇方案的開發到資產管理的全面應用,BIM具有爲客戶提供長期的絕佳效果的能力。BIM可以成爲21世紀的特洛伊木馬,讓建築師--牽着繮繩的人,能令客戶信服地向他們證明,有更好的方法實現可預期的結果。

在時間、成本和功能方面,5D BIM可以最小化不可預知的結果帶來的風險。它提供了關鍵的資產管理數據,使客戶、終端用戶和投資者,能在問題出現以前,就預測到資產的表現。憑藉設計-施工合同戰略,即便是較差的替補方案,也會實現很好的結果。

誰應該成爲那個執掌BIM的可信賴的主要顧問呢?加油啊,建築師。這個職位在召喚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