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心理諮詢師好嗎

導語:心理諮詢師職業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爲:心理諮詢師三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心理諮詢師二級(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心理諮詢師一級(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做一名心理諮詢師好嗎

你爲什麼選擇學習心理諮詢與治療這一專業?你真的決定當一名心理諮詢師嗎?這不是可以給出簡單答案的問題。許多人在回答這一問題時,似乎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常常也是外在化的理由,但在這些理由的背後大多存在難以說出的或者隱含的動機。請看下面幾位正在接受諮詢技能訓練的學員對這一問題的陳述:

學員一(31歲男士):“我之所以選擇參加心理諮詢師培訓,原因很多,主要是我對心理學很感興趣。……我現在從事的銀行工作很穩定不用操心太多,再說心理諮詢這個職業在中國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職業(預期收入豐厚)……。”

學員二(45歲女士):“我呆過許多單位並較長時間擔任領導職務經歷過坎坎坷坷,生活中經常別人分憂解難,他們說我有這方面的潛質。我覺得有太多的人需要幫助,我的閱歷、說服力以及醫學專業背景讓我覺得做這一行有明顯的優勢。”

學員三(41歲男士):“自我從事這個職業之前,有兩件事情震撼了我並促使我走到這一行業。第一件事情是我的一個熟人突然自殺,雖然我並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但我隱約覺得與他長期的婚姻衝突有關;第二件事情是我的一個同學住進了瘋人院,現在看來他並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種單純的心理障礙……。”

學員四(28歲女士):“也許…我對自己不太瞭解,我覺得我母親可能有一些心理問題,我和她的關係一直不很協調……我想通過學習心理諮詢或許可以找到答案,也可以幫助我的母親和家人。”

以上陳述向我們展示了一系列常見的從業原因,譬如:我對心理學感興趣,所以我打算從事心理諮詢職業;我有時間和精力從事這份工作;我覺得心理諮詢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職業;心理醫生對於我來說意味着更多的經濟收入;別人的痛苦感染了我,使我覺得有義務幫助那些需要心理幫助的人;我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幫助自己的朋友和家人。這些理由是表面化和外在化的,並不是你對心理醫生這一特殊職業感興趣的深層原因。你可以嘗試進一步問自己:

——我爲什麼對心理學感興趣,是什麼促使我比過去更關注人的內心世界?

——爲什麼別人的不幸遭遇如此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人生?這是否意味着他們的不幸喚起了我自己內在的某種固有的體驗?

——我現有的工作不用操心太多,這是否意味着我在單位不受重視?或者我的職業發展受到某種阻礙?關注心理學是否僅僅意味着自我反思的開始?

——心理諮詢職業能帶給我更高的收入,這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中國心理治療業實際情況和我本人對經濟收入的預期?

——我的醫學專業背景是否一定構成心理諮詢職業優勢,而不是相反會導致更多的職業定勢和思維限制?

——從事心理諮詢真的能有效的幫助家人嗎?首先應該做出調整的是我自己還是母親?

毫無疑問,這些問題無一例外的指向諮詢師自我而不是把眼光投向外部生活事件,無論你已經是諮詢師還是正準備從業的學員,都有必要清楚,真正的從業動機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個體內在化的價值目標”中去尋找。

諮詢師有必要做到的是不斷內化自己從業動機,只有這樣纔有可能保持持續的職業動力而不至於中途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產生懷疑。所謂職業動機內化,是指將外部的生活事件與個體內在價值目標相聯接以確立職業目標的過程。即將自己現實生活狀態、個人能力傾向、職業發展信息同自我內在心理衝突和心理體驗相聯繫,從自我價值和人生意義的角度去建構自己的職業目標,以便讓我們更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爲什麼從事“心理醫生”這一職業。

諮詢師在從業之前應該儘可能地實現動機內化,這是非常必要的。一般而言,這種關於諮詢師從業動機的心理分析通常以接受諮詢督導老師的個別諮詢、小組討論或者參加一項系統的精神分析訓練等方式進行。

一些業內人士質疑心理諮詢師從業動機內化的必要性。他們認爲,就一般意義而言,工作對於個人所具有的意義雖然與個人的人際交往、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等內在價值有關,但更多情況下是生存的需要,是謀求經濟收入的主要手段,獲取某種現實效用或者達到某種外在功利性目標是從業者的主要動機。因此即使一個人從事一項缺乏內在動機或者並不十分喜歡的工作在現代社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工作對你來說不過是一種特定的生活狀態而不等於生活的全部。這種關於職業的看法似乎並不完全適用於心理諮詢師這一特殊職業。

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不僅與人打交道,而且總是遭遇不幸與痛苦的靈魂,他們不得不而且必須面對來訪者的痛苦。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是其工作對象——來訪者——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他們不僅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而且是陷入情感挫折內心充滿矛盾、痛苦需要幫助的人,諮詢面談涉及的所有治療手段運用都必須以諮訪雙方高度的情感協調爲條件,並與諮詢師真實的情感投注高度相關。因此,處於治療關係中的諮詢師只能是高度“人格化”的專業幫助者,而不是僅僅遵循某種既定規則或程序運行“非人格化”角色。在這樣一種職業狀態中,僅僅具備外在功利性動機(金錢的、權力的、社會評價的個人目標)而缺乏內在助人願望的人,將無力承載由“諮訪關係”所帶來的情感負荷。從構成有效職業行爲的要素分析出發我們認爲,諮詢師不同於依靠藥物或外科手術解除生理疾患的生理醫生,更不同於律師、教師、職業經理、營銷人員以及一般行業的從業人員。因爲在普通職業行爲中,從業者情感投入並不構成有效職業行爲的主體要素。譬如,就生理醫生而言,雖然與患者實現情感協調有助於患者身心康復和改善醫患關係,但這並不構成對患者準確診斷和進行有效治療的前提,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而對於心理醫生來說,情形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