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導遊詞範文

導遊詞是引導旅遊者進行遊覽觀光的講解詞。要寫好導遊詞,最重要的是掌握豐富的資料,包括現實的、歷史的。只有在擁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導遊員才能整理加工、去粗存精,進行再創造,編寫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導遊詞。就跟隨本站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大足石刻導遊詞範文

  大足石刻導遊詞範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爲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編爲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爲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爲突出,被譽爲“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爲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爲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爲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通編爲1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1082年-1096年),通編爲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編爲16號,爲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爲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爲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爲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爲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導遊詞範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沙壩國小開心旅遊團的小導遊張夢佳,大家可以叫我張導。今天,我與大家一起去遊覽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龍崗、龍門鼎足而三,齊名敦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 和北山摩崖造像最爲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1992年12月,大足石刻成功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我們現在的地方就是寶頂山。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小佛灣和大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和小佛灣共有19處羣雕,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觀音”。這位觀音形體勻稱,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給人一種飄飄欲仙之感。“千手觀音”是一座非常壯觀的雕像,你們看,她的千手(1007只)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方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

遊客們,像這樣精美的雕像還有很多處,大家可以自由參觀各處石刻,請大家注意:“不能隨便對石刻拍照,攀爬石刻,不亂扔垃圾、隨地吐痰,謝謝你們的支持”。

短暫的相逢就要結束,希望大足石刻能帶給你美好的回憶。在這分手之時,祝大家一路順風,旅途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