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理財產品的購買陷阱

導語: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掉下來的只有陷阱。大家購買理財產品是爲了賺錢獲取收益,很多理財產品會利用大家的賺錢心裏,讓理財產品“花樣百出”,一不小心,就會掉進理財產品的購買陷阱。

如何跨越理財產品的購買陷阱

那麼,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項呢?首先,切記不要買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銀行除了賣自營的產品,還會幫別人賣產品。有一些銀行員工爲了賺取差價,私自向顧客出售第三方機構的產品,比如信託、保險等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雖說這類產品並不代表高風險,但風險總要比銀行自營的高得多,一旦出了問題,銀行往往會認爲這是員工的個人行爲,拒不承擔相關責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飛單”事件,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另外,銀行可以代銷的基金類產品,大家可以去第三方平臺或者基金公司網站購買,手續費會低很多。

那麼如何避免買了銀行代銷的產品呢?我們爲大家總結了如下攻略。只要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在正規理財網站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可以查到對應的產品,如果找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仔細看合同上的發行方是不是銀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發行銀行的名稱,上銀行的網站看看有沒有這款產品,如果是在營業廳購買,也可以讓工作人員在電腦上給你展示,確保這款產品是出自他們銀行的。

其次,除了要防備銀行代銷的產品外,保守型投資者也不要碰銀行淨值類及結構類的理財產品。淨值類產品,是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前無法預知產品的實際收益率,沒有封閉期、盈虧自負,是一種打破剛性兌付的產品類型。而結構性產品往往和黃金、石油、股票、外匯、信貸等掛鉤,在產品說明書上收益率是一個範圍,波動比較大、風險也相對很高,一般都達不到說明書上的最高收益率。這兩類產品的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保守型風格的朋友要謹慎挑選。

第三,判斷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通常分爲五個風險等級: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一般不建議新手買R3以上的`產品,此類產品往往是掛鉤股票價格、黃金價格、指數等走勢的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跟上一條一樣,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

第四,前面提到的“非保本浮動收益”這個詞,事實上保守型的朋友還要小心“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很多時候打着保本旗號的高收益產品,其實是“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保本不保息。其宣傳的是浮動收益中的預期最高收益,這可不等於實際收益,結果往往是達不到預期的。這就類似於玩文字遊戲,“非保本浮動收益”、“保本浮動收益”等,這些詞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其實都是不保本不保息的,到最後拿到的收益可能還不如把錢放在餘額寶的多,所以還需要好好辨別。

說到底,任何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即便是銀行的產品我們也要多加甄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先做一份風險評估測試,可以有針對性的挑選合適自己的產品。

最後,再強調一遍: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上掉下來的只有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