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材料(音頻)

朗讀作品必須把握住作品的基調,因爲作品的基調是一個整體概念,是層次、段落、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材料(音頻),歡迎學習!

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材料(音頻)

【朗讀材料一】蓮花和櫻花

十年,在歷史上不過是一瞬間。只要稍加註意,人們就會發現:在這一瞬間裏,各種事物都悄悄經歷了自己的千變萬化。

這次重新訪日,我處處感到親切和熟悉,也在許多方面發覺了日本的變化。就拿奈良的一個角落來說吧,我重遊了爲之感受很深的唐招提寺,在寺內各處匆匆走了一遍,庭院依舊,但意想不到還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其中之一,就是近幾年從中國移植來的“友誼之蓮”。

在存放鑑真遺像的那個院子裏,幾株中國蓮昂然挺立,翠綠的寬大荷葉正迎風而舞,顯得十分愉快。開花的季節已過,荷花朵朵已變爲蓮蓬累累。蓮子的顏色正在由青轉紫,看來已經成熟了。

我禁不住想:“因”已轉化爲“果”。

中國的蓮花開在日本,日本的櫻花開在中國,這不是偶然。我希望這樣一種盛況延續不衰。可能有人不欣賞花,但決不會有人欣賞落在自己面前的炮彈。

在這些日子裏,我看到了不少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又結識了一些新朋友。大家喜歡涉及的話題之一,就是古長安和古奈良。那還用得着問嗎,朋友們緬懷過去,正是矚望未來。矚目於未來的人們必將獲得未來。

我不例外,也希望一個美好的未來。

爲了中日人民之間的友誼,我將不浪費今後生命的每一瞬間。

節選自嚴文井《蓮花和櫻花》

【朗讀材料二】落花生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四聲)地,母親說:“讓它荒着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三聲),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父親也來嚐嚐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我們都說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亭裏過這個節。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麼?”

我們爭着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輕聲)便宜(輕聲),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輕聲)、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輕聲)。”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輕聲),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節選自許地山《落花生》

【朗讀材料三】莫高窟

在浩瀚無垠的沙漠裏,有一片美麗的綠洲,綠洲裏藏着一顆閃光的珍珠。這顆珍珠就是敦煌莫高窟。它坐落在我國甘肅省敦煌市三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

鳴沙山東麓是平均高度爲十七米的崖壁。在一千六百多米長的崖壁上,鑿有大小洞窟七百餘個,形成了規模宏偉的石窟羣。其中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兩千一百餘尊,各種壁畫共四萬五千多平方米。莫高窟是我國古代無數藝術匠師留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彩塑,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最大的有九層樓那麼高,最小的還不如一個手掌大。這些彩塑修改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

莫高窟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是描繪古代勞動人民打獵、捕魚、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繪人們奏樂、舞蹈、演的場面,還有的是描繪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反彈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着雙臂,翩翩起舞。看着這些精美動人的壁畫,就像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裏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裏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共六萬多件。由於清朝政府腐化無能,大師珍貴的文物被外國強盜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於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裏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節選自國小《語文》第六冊中《莫高窟》

【朗讀材料四】朋友和其他

朋友即將遠行。

暮春時節,又邀了幾位朋友在家小聚,雖然都是極熟的朋友,卻是終年難得一見,偶爾電話裏相遇,也無非是幾句尋常話。一鍋小米稀飯,一碟大頭菜,一盤自家釀製的泡菜,一隻巷口買回的烤鴨,簡簡單單,不像請客,倒像家人團聚。

其實,友情也好,愛情也好,久而久之都會轉化爲親情。

說也奇怪,和新朋友會談文學、談哲學、談人生道理等等,和老朋友卻只話家常,柴米油鹽,細細碎碎,種種瑣事。很多時候,心靈的契合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表達。

朋友新燙了個頭,不敢回家見母親,恐怕驚駭了老人家,卻歡天喜地來見我們,老朋友頗能以一種趣味性的眼光欣賞這個改變。

年少的時候,我們差不多都在爲別人而活,爲苦口婆心的父母活,爲循循善誘的師長活,爲許多觀念、許多傳統的約束力而活。年歲逐增,漸漸掙(四聲)脫外在的限制與束縛,開始懂得爲自己活,照自己的方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意見,不在乎別人的詆譭流言,只在乎那一分隨心所欲的舒坦自然。偶爾,也能夠縱容自己放浪一下,並且有一種惡作劇的竊喜。

就讓生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吧,猶如窗前的烏桕,自生自落之間,自有一分圓融豐滿的喜悅。春雨輕輕落着,沒有詩,沒有酒,有的只是一分相知相屬(音主)的自在自得。

夜色在笑語中漸漸沉落,朋友起身告辭,沒有挽留,沒有送別,甚至也沒有問歸期。

已經過了大喜大悲的歲月,已經過了傷感流淚的年華,知道了聚散原來是這樣的自然和順理成章,懂得這點,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溫馨,離別便也歡喜。

節選自(臺灣)杏林子《朋友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