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們應不應該延遲退休

導語:人社部部長宣稱,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繼續深入研究,適時推出延遲退休政策。下面是關於退休問題的相關討論。

到底我們應不應該延遲退休

“我是重體力勞動者,幹了二三十年身體壞了,能不能早點退休?”“我是古籍修復人員,到了退休年齡,但覺得自己還能幹,必須60歲退休嗎?”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延遲退休都是最熱門的民生話題之一。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旭東調研發現,不同人羣、特殊行業對延遲退休有特殊需求。他建議,針對延遲退休,國家可以實施制度和彈性的雙結合,可以規定法定的退休年齡,但出於尊重某些行業在業者的意願,可以允許繼續幹下去。

女博士出站後45歲了

再幹10年就要退休?

王旭東介紹,面對當前國家的經濟形勢、人口形勢,延遲退休確實是勢在必行的一項舉措。討論、研究這麼久,還是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可見相關部門的謹慎態度。

作爲一名大學老師,王旭東對此有深切感受。

他舉例說,自己帶的一個女博士,出站後已經45歲了,如果按照正在實施的退休政策,這位女博士進入社會後,再幹10年就要退休了。“國家培養了她三四十年,像這樣的人完全就可以多幹幾年。”他說。

王旭東還舉例說:“比如醫生這樣的羣體,培養期長,60歲時正是經驗豐富的時候,可能身體還不錯,負擔也不重,這個時候退休太浪費了。現在有幾個醫生退休之後回家養老?都是再換個地方接着幹,甚至還能再幹十幾年。”

  “返聘”“二次就業”現象普遍

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類退休後“二次就業”的現象。比如醫院裏的退休人員,退休後並沒有呆在家裏,而是通過“返聘”的形式,進行“二次就業”。王旭東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學校的院士、學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都捨不得離開。

王旭東認爲,有的職業適合延遲退休,有的倒應該提前退休。如重體力勞動者、高危的化工從業者等,由於多年的耗損,可能過了50歲身體就吃不消了,這樣的職業應當早退休;而一些技術水平要求很高、培養週期特別長的工藝類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行業緊缺人才。未來幾十年、上百年,都將是稀缺資源。

例如,我國民國以前的古籍至少有5000萬冊,這些百年以上的'古籍大量破損老化,需要修復人才。以其中10%古籍需要修復來計算,就有500萬冊。按每人每月修復1冊的速度,則每人工作30年,只能修復360冊。500萬冊,幾乎需要14000人的整個人生來修復。可是,整個中國的古籍修復人才只有千人左右,而古籍的損壞每日每時都在增加。因此,這一類人員的退休年齡需要有專門政策。

不同羣體要制定不同退休方案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日前在新聞發佈會上稱,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繼續深入研究,適時推出延遲退休政策。

“我建議要區別對待,不同的羣體,要制定不同的方案。”王旭東說,延遲退休政策是一項重大的經濟社會政策,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同時,這項政策對於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人力資源有效地開發利用、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這個政策在出臺之前,一定要做好各行各業人羣的可行性分析和調研。

王旭東強調,社會結構不同,導致不同階層的人工作性質不同,主觀訴求自然也不一樣。應該廣泛地徵集不同人羣的退休時間意願,得出大樣本數據,充分把握政策施行對象的想法,出來的政策才能接地氣、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