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社會工作師實務模擬考試題

  一、案例分析題

2017年社會工作師實務模擬考試題

1[簡答題] 案例:小美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中等偏下,性格孤僻,在學校經常獨來獨往,放學後也不跟社區裏的同齡人玩耍。小美的母親是從外地農村嫁到城裏的“外來媳”,與親戚、鄰居交往很少。因爲身體不好,主要在家接一些手工活貼補家裏。小美的父親是一線操作工人,三班倒,工作十分辛苦,收入較低。父親對小美比較嚴厲,父女之間交流很少。因爲工作時間關係,父母之間很少溝通,家裏有什麼事,都是父親說了算。小美一家也不參加任何社區活動,社會工作者在一次“外來媳”家庭走訪中遇到了小美,決定對其開展個案服務。在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只收集了小美對自己問題的看法,就認定小美的問題源於自信心不足。

問題:

1.本案例的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還應從小美家庭層面收集哪些資料?

2.在本案例的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還應從小美與環境的互動層面收集哪些資料?

參考解析:

【答案要點】

1.在本案的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還應從小梅家庭層面收集以下資料:

(1)小美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小美的家庭成員主要包括父親、母親和小美三人。

(2)小美家庭的基本情況,如家庭收入較低、居住環境較差、母親的身體不好等。

(3)小美家庭成員的角色和互動情況,包括小美父母之間、小美與父母之間的角色互動情況。

(4)小美的家庭規則,如遇到分歧或衝突時父親說了算。

(5)小美家庭成員間的溝通方式,如父母之間很少溝通,父女之間交流很少等。

(6)小美的家庭關係,小美的家庭關係緊張,父母親與小美之間關係不夠親密。

(7)小美家庭的決策和分工方式,小美的父親負責掙錢養家,母親主要負責照顧家裏,小美則以學習爲主,家裏的事都是父親一個人說了算。

2.在本案的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還應從小美與環境的互動層面收集以下資料:

(1)小美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和社區,這些社會支持系統對小美的影響。

(2)小美所生活的環境對小美需要的滿足程度,包括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區環境對小美學習、生活和社會交往等需要的滿足程度。

(3)小美對周圍的環境資源的主觀認知情況。

(4)小美的社會網絡環境狀況等。

2[簡答題] 案例:38歲的阿芬與丈夫結婚已經18年了,在與丈夫戀愛時,丈夫對她千依百順,可婚後不久,他發現丈夫有賭博的嗜好,並且常常對她拳打腳踢,有時候不過癮,還連女兒也一起打,因此這麼多年女兒只要見到父親就害怕。阿芬偶爾抱怨丈夫,丈夫脾氣一上來就以離婚相威脅,阿芬害怕離婚,她覺得離過婚的女人是沒有未來的,會受旁人的指指點點,無法生活下去。同時,婆婆總是求阿芬原諒自己的兒子,還告訴阿芬兒子也可憐,小時候常遭父親的毒打,現在身上還有傷疤。另外,她不願意女兒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害怕失去父愛會影響女兒的健康成長。正是這些信念讓阿芬一直維持着與丈夫的婚姻,她一直期待等丈夫年歲大些了脾氣會有所收斂,可是事與願違。這18年來丈夫始終對她有家暴行爲,甚至會把她打得鼻青臉腫,連班都上不了。

問題:

1.請簡要闡述針對婚姻暴力的理論解釋。

2.你將如何遵循針對婦女受暴的干預原則和干預策略進行工作?

參考解析:

1.請簡要闡述針對婚姻暴力的理論解釋:

心理學的觀點:側重從個人因素來探討,認爲施暴者個人的認知、行爲和情感方面的缺陷導致了暴力行爲,如自卑、不會表達思想和情緒、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多疑等。

案例中的丈夫施暴的個人因素主要是賭博、酗酒後喪失理智所爲。社會學習理論:從個人與家庭等微觀系統分析暴力產生的原因。認爲暴力是一個社會性習得行爲,是通過直接體驗或者觀察而學到的,以此來解釋男人是如何在童年時代的經驗中,以及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到暴力行爲的。本案中阿芬的丈夫幼年遭遇父親的家庭暴力,因而習得了應對壓力的暴力方式。根據此理論,既然暴力是習得的,那麼幹預中也可以通過再學習改正施暴行爲。

社會性別理論:認爲家庭暴力是一種男性對女性行使的權力,是父權文化的產物。社會文化把家庭暴力當成是“家務事”或者“私事”,並且將婦女受虐歸爲“個人”原因。

現有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裁缺少細緻的.規定,因此依靠法律制裁的力度不夠。因此,在“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文化中,針對婦女的家庭暴力行爲得到某種程度的掩飾。這些社會文化因素促使婦女變成“習得無助”,而沮喪和無助感使得她們在暴力面前越來越難採取行動,只能留在受暴的婚姻中。案例中的阿芬即是如此,爲了保全家庭和女兒的成長,寧可自己受委屈。

2.針對受到家庭暴力的婦女社會工作者的干預原則:

①關注受害婦女的生命安全。

②接受受害婦女描述的問題而不是費陘受害者。

③尊重受害婦女的人格獨立,提升她們的自信心。

④與受害婦女建立信任、真誠的專業關係。

根據以上原則,採取如下策:

①爲受暴婦女提供各種形式的服務。對阿芬進行個案輔導,調整認知、疏導情緒、修正行爲,引導其重新認識暴力行爲,干預反抗壓迫。

②建立受暴婦女支持小組。在社區將有類似遭遇的婦女組成小組,進行團體輔導,建立相互支持。引導小組成員發展出自己主動參與反暴工作和喚醒社會的理解和關注。

③建立對施暴人的干預機制,不僅從法律上更是從思想認識上使其認識到如何尊重婦女,制止其暴力行爲。

④開展針對婦女暴力的綜合干預行動,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從公檢法、城市、農村、醫院、婦聯等領域進行研究、行動、倡導立法等形式綜合干預,建立多機構合作的反對針對婦女暴力的機制。鼓勵和支持建立爲受害者服務的專業機構。

⑤促進相關立法及法律完善。向有關機構及其領導者、決策者進行倡導、宣傳、培訓;開展國際合作、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間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對受暴婦女的社會救助機制;向大衆進行重視婦女****的宣傳和教育;倡導社會樹立尊重婦女的良好社會氛圍。

3[簡答題](案例分析題)趙女士全家3口人,本人33歲,患有慢性風溼病,失業在家;丈夫吳某曾是某大酒店的廚師,因酒店倒閉,也失業在家。兒子11歲,正在讀國小。他們屬於零就業家庭。家庭生活比較困難,多次向社區居委會提出申請,要求給予幫助。

問題:

1.請運用優勢視角的理論,分析趙女士一家的自身資源。

2.作爲社區的社會工作者,你如何整合案例中的改變媒介系統、服務對象系統、目標系統和行動系統來幫助趙女士一家?

參考解析:

1.優勢視角強調發掘和運用服務對象的優點和自身資源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案例中的情況來看,趙女士一家的自身資源有:夫妻雙方的勞動能力優勢、丈夫有一技之長(廚師)的優勢;夫妻倆有改變家庭處境的動機和願望等。

2.在改變媒介系統中,社區的社會工作者充當趙女士家庭幫助計劃的具體執行者,服務對象系統爲趙女士一家人;目標系統爲趙女士一家目前的處境(失業、貧困、疾病等);社會工作者需要將趙女士一家人、親友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幫扶行動系統,一起幫助趙女士一家改變目前的處境。具體策方面可以幫助趙女士一家申請政府的生活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介紹其參加再就業培訓,提供就業信息等,幫助趙女士一家脫困。

4[簡答題](案例分析題)劉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銷售員,在經歷一次車禍後失去了雙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職員,有着豐厚的收入,兒子學習成績優異,懂事。劉先生的母親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而母親年老體弱,照顧兒子也顯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照顧丈夫,而社區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顧和康復服務。一年來,劉先生一直待在家裏,情緒很容易激動,經常一個人偷偷地哭。劉先生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喜歡與人交往的人,經歷了這次創傷之後,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來往,也很少說話,整個人很沉默。

妻子看到丈夫變得越來越孤獨,前來求助社會工作者。

問題:

1.請你分析劉先生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2.作爲社會工作者,對劉先生可以採取哪些輔導策略?

參考解析:

答題要點:

本案例適合採用社會康復模式殘疾人社會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論依據是生態環境改善模式,它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個人,二是關注個人和家庭及其成員之間的關係,三是關注個人環境系統。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採用爲殘疾人自身的發展提供幫助(教育、培訓)、消除環境障礙、整合社區資源、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建立和諧社會生活環境、組織參與社會團體活動、幫助殘疾人實現經濟自立等社會康復模式的相應措施。

1.針對該案例對劉先生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劉先生目前面臨的主要困境有:無法接受殘疾的事實,心情很糟糕;生活無法自理,難以適應日常生活;無法面對家人;無法從事原來的職業,失去經濟來源,需要新的職業規劃。

2.輔導策:

(1)危機事件時的輔導。使劉先生及其家人接受殘疾事實。介入系統:本人、家人。

(2)日常生活的輔導。使劉先生適應殘疾狀態下的日常生活。介入系統:康復治療師、家人、鄰里、社區。

(3)家庭輔導。改善家庭關係,協助建立和諧家庭,增強家庭成員的支持力。介入系統:家庭。

(4)職業規劃輔導。使劉先生重新找到合適職業,提高社會地位和適應能力。介入系統:政府、原來的就業單位、社區。

3.具體輔導活動: (1)直接輔導活動: ①社會工作者對劉先生進行心理輔導,疏導情緒,使其接受殘疾事實。

②提供康復信息和資源,協助制訂康復計劃,改造家居環境,學會日常生活技能

③進行家庭調適,重建和諧家庭。妻子和兒子都要進行心理調適,接受家人殘疾的事實,重新進行角色分工,協助妻子扮演家庭的核心人物,調整家庭結構,提高家庭成員的互助能力,重建和諧家庭。

④幫助劉先生了解政府對殘疾人就業的支持政策,發掘劉先生當前的就業優勢,探究原來就業單位的潛在就業崗位,協助劉先生進行職業規劃。

(2)間接輔導活動:整合各方資源,如家庭、親屬、朋友、鄰居、社區、原單位同事、政府,採取聯合行動,提高劉先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其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

5[簡答題](案例分析題)老張,退休前是某部隊高級軍官,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了。退休至今的兩個月裏,老張一直呆在家裏,覺得無事可做,對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起初,子女們認爲父親是回覆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感到不適應纔會變得鬱鬱寡歡。於是他們找各種藉口帶老張出去活動,但每次都被老張以各種理由拒絕。子女們很不理解,原本開朗的父親怎麼退休之後變了個人似的,他們想盡辦法鼓勵父親參加活動,但幾乎都是無功而返。只有在給孫子孫女們講自己光榮的軍旅生活時老張纔是津津樂道、樂此不疲的,但他們一走,老張又回覆到了從前。在朋友的推薦下,老張的子女前來尋求社會工作者的幫助。

問題:

1.在上述案例中,老張主要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2.針對老張目前的困境,社會工作者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介入策略?

參考解析:

1.老張面臨的困境

(1)如何適應退休後的生活。

(2)如何處理與子女的關係。

2.主要介入策

(1)與老張的子女溝通。讓子女多關注老張精神方面的需求。

(2)對老張進行心疏導,幫助老張適應退休後的生活,增強他對生活的信心及改變的願望。

(3)針對老張的優勢,鼓勵他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4)爭取社區的支持,爲老張提供必要的發揮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