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備考測試題及答案

  一、判斷題

2017自學考試《勞動經濟學》備考測試題及答案

1. 勞動力交換是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的結合。

2. 失業是價值規律調節勞動力供求的必然現象。

3. 內部勞動力市場的組織原理是源於價格或經濟關係。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標的企業存在着讓勞動力流動的傾向。

5. 從勞動力供給的意願性看,勞動力供給量即勞動力資源數量不等同於勞動力的實際使用量。

6. 道格拉斯——有澤法則認爲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勞動參與率越低。

7. 在勞動力市場上,僱主既有選擇性又 有流動性,而僱工只有選擇性而沒有流動性。

8. 福利按人而論,所以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量相關。

9. 計劃經濟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覺悟,而市場經濟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經濟人。

10. 我國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勞動力資源是相對過剩的。

11. 對勞動力市場的一般分析,是勞動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12. 勞動力的生產費用即人力投資的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之和。

13. 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方式是其供給主體和供給客體分屬於不同的勞動者。

14. 勞動力價格等於人力資源成本。

15. 勞動力市場即買賣勞動者的市場。

16. 勞動力供需均衡是經常的、永久性的。

17. 勞動投入收益理論,是揭示勞動投入與勞動成本之間的數量關係的理論。

18. 勞動力資源同一切經濟資源一樣具有稀缺性。

19. 規範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價值觀去評價經濟效益的好壞和制度政策的利弊。

20. 內部勞動力市場與外部勞動力市場的關係是一種內部制度性與外 部價格性的關係。

21. 勞動力的需要是一種不需要以貨幣支付能力作爲後盾的主觀願望。

22. 在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時,單個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曲線就不同於產品邊際生產力曲線。

23. 勞動力需求交叉彈性是指A類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與B類勞動力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24. 政府就業政策的限制會降低企業總成本。

25. 經濟週期波動通過勞動力供給變化而影響勞動力需求。

26. 勞動經濟學中的一級勞動力是指主要勞動力、二級勞動力是指輔助勞動力。

27. 收入約束式是勞動主體在時間和勞動能力狀況的約束下,所能消費餘暇和獲得收入的最大組合線。

28. 非勞動收入是一種不勞動而獲的收入。

29. 勞動力需求曲線左移,均衡工資率下降,均衡就業量增加。

30. 勞動力過剩的含義是勞動力有效供給大於初始供給的情形。

31. 工資職能是由工資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工資的作用。

32. 基本工資是按照時間或產量計算的實際工作時間得到的實際工資。

33. 維持生存工資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劍橋學派的馬歇爾。

34. 集體談判工資理論認爲,工資的決定取決於勞資雙方在工資談判中交涉力量抗衡的結果。

35. 勞動分紅制是對企業稅後利潤的一種外部再分配。

36. 勞動者工資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實質上是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成果的關係。

37. 企業內員工之間的勞動差別主要表現爲個體勞動差別。

38. 最低工資是指行業、部門、企業等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實行的最低等級工資標準。

39. 隱性失業是指經濟部門中存在着邊際生產率等於或小於零的現象。

40. 普遍在職培訓即企業培訓所獲得的技能對本企業實際有用。

  二、名詞解釋

1. 勞動經濟學

2. 工資剛性

3. 自然失業率

4. 就業彈性

5. 工資指導線

6. 統計性歧視

7. 家庭生產函數

8. 理性經濟人

9. 勞動力生產費用

10. 內部勞動力市場

11. 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12. 勞動力參與率

13. 餘暇時間

14. 非均衡分析

15. 職業流動率

16. 補償性工資差別

17. 就業結構

18. 磨擦性失業

19. 最低社會保障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參考答案:

  一、判斷題

1. 正確 2. 正確 3. 錯誤 4. 錯誤 5. 正確 6. 正確 7. 錯誤 8. 錯誤 9. 正確 10. 正確

11. 正確 12. 正確 13. 錯誤 14. 錯誤 15. 錯誤 16. 錯誤 17. 錯誤 18. 正確 19. 錯誤 20. 正確

21. 正確 22. 錯誤 23. 正確 24. 錯誤 25. 錯誤 26. 錯誤 27. 錯誤 28. 錯誤 29. 正確 30. 錯誤

31. 正確 32. 錯誤 33. 錯誤 34. 正確 35. 錯誤 36. 正確 37. 錯誤 38. 錯誤 39. 正確 40. 錯誤

  二、名詞解釋

1. 勞動經濟學

研究勞動力市場及其運行規律的學科。

2. 工資剛性

貨幣工資水平一般沒有向下浮動的可能性。

3. 自然失業率

勞動力市場既不存在過多的供給,也不存在過多的需求時的失業率。

4. 就業彈性

就業率與國民經濟增長率變動百分比。

5. 工資指導線

政府提出的關於工資增長比重的權威性建議。

6. 統計性歧視

因統計標誌的缺陷而使部分勞動力承受不公平的失業比重。

7. 家庭生產函數

說明市場勞動時間、家務勞動時間、消費結構及餘暇時間的相互關係的函數式。

8. 理性經濟人

市場經濟下以自利爲原則同時又 在一定規則下行爲的經濟主體。

9. 勞動力生產費用

指從母親懷孕起到把子女培養成爲勞動力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10. 內部勞動力市場

指企業中工作崗位上的勞動力供求不通過外部市場,而是通過企業內部原有人員之間進行調劑而實現的一種調整機制。

11. 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產要素不變,唯一可變的生產要素是勞動投入,當等量增加單位勞動投入時,最初會使產量增加,超過一定量時產量開始遞減。

12. 勞動力參與率

反映一定範圍內的人口參加市場性勞動程度的相對數。

13. 餘暇時間

勞動者在單位時間(24小時)內從事市場性勞動以外的全部剩餘時間。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場不完全競爭、主體非自願、供求不相等的情況下而又研究市場的大致趨向和穩定狀態的分析方法。

15. 職業流動率

指某兩年中改變職業的就業人數與總就業人數與之比。

16. 補償性工資差別

對某些職業必須支付較高的工資以補償不同職業間的非貨幣差異從而形成的一種職業間的工資差別。

17. 就業結構

指社會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各領域的分佈、構成和聯繫。

18. 磨擦性失業

指由於勞動者在要求就業和獲得工作崗位之間存在時間差而形成的失業現象。

19. 最低社會保障制度

指以國家和政府爲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勞動者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而發生生活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勞動時間可能不會增加工作量,也不會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可能不會減少工作量,也不會降低工作效率。換句話說,勞動時間的增長和產量的增加並不總是成正比,而呈現單峯形曲線,增加勞動時間有一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產量反而會下降,這一規律被稱爲“帕金森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