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素描後的反思

素描是一種用單色來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一個以單色爲特點的畫種。

教學素描後的反思

我們通常將它與“色彩”相區別,色彩作品中表現的肯定是彩色物象,而素描卻是要將彩色物象“編譯”成一種單色物象——“編碼”就是黑、白、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幅“畫”可能就是素描,但它不是作爲一件“繪畫作品”而出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素描只是一種與人或神溝通的符號、器物上的裝飾圖案、色彩作品的底稿??直到某一天,人們發現了這種單色圖象的獨特美感,它纔有了一個能與其它畫種站到一起的位置。 我們常說的素描,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基礎科目。

絕大部分學習美術的人,都是從素描開始的——這個傳統由來已久。

早期的素描教學,應該是在古代的一些繪畫作坊裏,師傅教徒弟們如何把握對象在形態等方面的特徵。這個時期的素描是以線爲主的,不太追求厚實的體量感,像是我們今天接觸的“速寫”。隨着透視學、“薄霧法”等造型理論和技法的出現,素描才具備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深度”。隨着社會經濟的繁榮、文藝思潮的興起,以及上流社會對美術的`熱衷,在西方出現了促進藝術交流的“美術家協會”、展示美術作品的“藝術沙龍”和培養美術人才的“美術學院”,素描的教學體系也日臻成熟,並或多或少地延續至今。我國的素描教學起步較晚,是由以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爲代表的一批“海歸派”引進並發展起來的,在50年代受到了蘇聯美術教學體系的影響,注重對明暗、空間等因素的有序把握,風格沉穩、寫實。 雖然各個地區、學校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就素描教學的體系來說,是大同小異的。在訓練的程序上,基本上都是從結構素描到全因素素描,中間穿插一些專項訓練,以加強學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識;課程的設置需要循序漸進,一般都是從石膏幾何體→靜物→石膏人像→人像,爲了加強學生對造型原則或規律的理解,許多教師會對這個次序做一些反覆性的安排;當學生的素描技能達到一定的層次時,有些教師還會開設設計素描,完成由寫實素描向創意素描的拓展。就訓練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教師的講授、示範、提問和討論,學生的臨摹、寫生和默寫等。

經常聽到學生說:“素描好難學”,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感到很困惑。

每次進入階段性訓練,我都會先講課,再作示範、講評作業,結束課題時又會作出總結,剛開始還自掏腰包獎勵優生——似乎能夠做的我都做了,卻總是看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我也時常反省自己,希望能找到突破口,我認爲自己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 課程設置過於呆板,缺乏反覆或穿插。

⑵ 缺乏較爲嚴肅的授課態度,對遲到和違紀的學生沒有嚴厲的處罰措施,造成了對部分學生的長期放任。

⑶ 過於關注“問題”,忽略了他們的課堂感受。

學生方面的問題比較複雜,不好談,我覺得個別學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 缺乏學習熱情,帶有功利性的雜念太多,紙面上畫的是某種“夢境”,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對象。

⑵ 不能堅持刻苦訓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上課只是“走過堂”。

⑶ 存在理解層面的誤區,擺脫不了“前認識”帶來的慣性。

教學的問題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複雜,往往不只是教師和學生的問題。許多問題涉及到整個教育大環境,涉及的面太廣,沒辦法談。

大部分學生關心的是“如何學”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只能概而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