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畫教學議論文

中國畫在國中美術教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淺談中國畫教學。中國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世界美術藝苑中獨樹一幟。中國畫融詩、書、畫、印爲一體,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和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之瑰寶和驕傲。

淺談中國畫教學議論文

通過中國畫教學,使學生認識中國畫、瞭解中國畫、喜歡中國畫、會畫中國畫,產生美的悟性和創造力,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任務。

在中國畫欣賞課教學中,利用作品的創作背景、反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愛國名言和愛國事蹟,來教育學生、啓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風雨雞鳴》圖是徐悲鴻1937年創作的,畫面表現了一隻站在岩石上的雄雞,激昂地高聲鳴叫,畫家喻意喚起人民趕快覺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達了畫家對祖國的深情,對正義的伸張,對光明的嚮往。徐悲鴻1943年創作的《會獅東京》一畫,表現羣獅將富士山踏於足下,期望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爲使學生加深對畫的理解和印象,再襯以徐悲鴻事蹟簡介,徐先生在抗日戰爭期間,積極投入到民族救亡運動中,以自己的畫作在國外展售,支援祖國人民抗日,救濟祖國受苦受難人民,使學生看其畫、聞其人,倍感親切,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風眠創作的《萬山紅遍》、《秋》以中國畫不同的表現形式,鮮明地再現出秋色之美,濃郁醇厚、明豔誘人。畫家用飽蘸深情的筆墨,讚美家鄉的可愛,祖國山河之壯美,美術論文《淺談中國畫教學》。通過欣賞畫使學生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迸發出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家鄉一草一木的情感。

在中國畫筆墨練習教學中,墨色的交融,幹、溼、濃、淡、清構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學生在這種筆墨的變化中得到無窮的樂趣,這對學生既是一種美的`啓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種國畫技法訓練。通過教師在宣紙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衝墨、以墨衝色、潑墨、甩色、點色、吹色等用筆用色技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開始練習時,教師要巡視指導,不要求具體繪畫內容,只是隨意畫,用毛筆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紙上自然交融,再用長短粗細不同的筆觸,產生奇特的韻味,使學生在無意之中學到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待學生對用筆、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後,再畫簡單的藤蔓植物,如:葡萄、黃瓜、絲瓜等。因爲藤蔓植物的葉子、藤都有相似之處,只在果實上改動一下即可,有利於學生掌握。

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方法是成功完成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畫教學不僅侷限於課堂內,也可以課內課外相結合。例如:定期舉辦學生的美術作品展覽和開展美術第二課堂活動。因爲在此類美展中,作者是學生本人或自己的同學,同學們看了倍感親切。通過美展互相切磋技藝、交流經驗、交流感受,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自信心和成功意識,反饋教學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國畫博大精深,是我們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怎樣更進一步的搞好中國畫教學,使我們的民族藝術發揚光大,後繼有人,還有待於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併爲之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