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調研報告範文

隨着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社會調研報告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社會調研報告範文

  社會調研報告1

一、調研課題簡介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

我國是一個人口衆多,地區、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完善社保體的任務非常艱鉅和繁重。從949年建國至今,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隨着經濟的發展也日臻完善。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濟和住房保障金。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二、調研設計與組織實施

本次調研的主要目的是瞭解當前主要類型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障是否落實到位,例如企業是否按國家相關規定爲員工建立社會保險、員工是否享受到企業提供的福利待遇等。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這份問卷,希望能通過我們的實地調查得到有效的數據和準確的結論。我在XX市XX區、XX區、XX區發放調查問卷、訪談的形式向社會各行業人員採集相關信息。

三、調研對象情況簡介

本次調研主要在XX市XX區、XX區、XX區開展,我們的調研對象主要集中在30—50歲左右的城市工作者,通過對百餘名不同行業及單位的員工的調查,我們順利得到了調研報告所需相關數據。

四、調研數據統計簡析

我國政府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以社會保險爲核心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中國畢竟還是一個尚處在發展中的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在這次調研中,我們初步瞭解到社會保障體系制度在唐山市的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特點及原因。

1.城鎮企業多注重養老保險,參保險種不全

在我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被調查者大多對養老保險較爲滿意。從險種看,養老保險覆蓋面遠高於其險種,緊隨其後的是醫療保險。分別佔有XX%和XX%的比率。絕大部分公司尤其是民營企業只爲員工繳納部分養老保險費和醫療保險費,同時其他幾項社會保障的險種則無人問津。

2.民營企業員工參保比例較低

調查發現,民營企業的員工參保比例低且參保險種不齊。特別是酒店,娛樂等服務行業中(我們在XX區的調研活動中曾走訪XX餐飲,小肥羊,KFC,由於人員流動性大,除中高層管理者大多由公司爲其上“五險一金”其他員工均來參加保險。

3.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存在制度不健全、分配不均等問題。

這次調研我們不僅將木管投向了以養老保險爲主的社會保險,還涉及到了就業培訓,還有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制度等社會熱點問題。在調研中我們看到

()XX%的人對住房公積金感到不滿,集中XX%的人認爲住房公積金受益方範圍較窄存在不公平,XX%的人認爲住房公積金風險防範能力不足。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嚴重問題。在與被訪者的交談中我們瞭解到,目前最低生活保障並未真正落實到城鎮生活貧困人羣當中,XX%的認爲實際領取低保人數與省級轉移支付覈定的領取“低保”數量有很大偏差,並且低保對象的界定標準尚未規範。

(3)對於下崗職工、待業大學生這樣的收入不固定的靈活性就業羣體,做好就業培訓顯得格外重要,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只是在找到工作後進行過短暫的入職培訓,絕大部分人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就業培訓。而零收入和收入不穩定的就業羣體又是最需要社會救助的,因此(2)中提到的問題格外嚴峻。

調研結束後,我們將得到的數據加以彙總和整理,並選取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30餘份問卷進行研究,針對以上問題分析出了我們對成因的看法。

首先,認識不到位。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僱主與僱員中存在着模糊認識,從員工自身的角度來說,員工只顧多掙錢,對養老保險缺乏切身體會,認爲“退休早着呢,參加養老保險不必着急”,再加上本身工資就不高,情願自己開銷,也不願自己繳費參保。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不願參保。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起步,非公有制民營企業正處於原始資本積累階段,利潤意味着私有財產。因此,多數企業主普遍存在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爲,認識不到爲員工參保可以解除員工後顧之憂,穩定人心,增加企業效益。

其次,從08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使大部分企業的有限財力在承擔職工社會保障支出時力不從心。國有企業由於成立時間早,離退休職工及在崗員工的社會保障負擔更加沉重。而絕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其所需資金絕大部分是通過自我積累的方式來解決的,外部融資渠道不暢,原始資本投入不夠充足。因此,有限的財力致使許多企業在承擔職工社會保障支出時確實有些勉爲其難。

另外,還有一個民營企業特有的用人特點是從業人員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這也加大了企業的參保登記工作的難度,同時,約束僱主的勞動法律制度也不健全,導致被調查者中89%的民營企業員工目前尚未由所在單位爲其參加社會保險。

五、改善企業員工社會保障的對策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認爲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改善城鎮職工社會保障狀況。

首先,從社會的層面來講,要加強社會保險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培訓,使經營者清楚意識到,參加社會保險是企業對職工乃至社會的重要責任和義務。同時,讓廣大職工都瞭解社會保險相關政策、規定,使大家都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

其次,從司法的層面講,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強制推行。社會保險的基本特徵及其與商業保險的本質區別之一,就在於社會保險的強制性,這一強制性必須通過國家立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目前社會上多數就業人員沒有得到相應的社會保障,究其原因,關鍵在於社會保險的立法相對滯後或執法力度不夠,主要依靠社會保險主管部門和經辦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和宣傳動員的作法,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應加快立法,特別是加快地方立法;另一方面,應充分依靠現有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依法推進社會保險的改革。

另外,規範用工制度是改善員工社會保障情況的重要前提。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在試用期結束後需要及時與員工簽訂正式用工合同併爲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用。

六、結束語

在這次調研中我們與許多被訪者進行交流,其中有一個在稅務局工作的公務員說的話讓我們感觸很深。他說,新中國剛剛建立64年,從建國初期的百廢待興到現今社會的欣欣向榮,我們已經在軍事、經濟、科技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作爲一個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過於注重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結構失衡也是存在的嚴重問題。但總而言之一個剛剛起步的泱泱大國敢於承擔起3億人口的社會保障並在64年中日趨完善,本身就已經樹立了世界社會保障進程中的里程碑。

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們相信我們的國家一定會盡快出臺相關政策予以解決,希望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總結借鑑前64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更廣地普及,更快地完善,更好地造福中國3億人民。

  社會調研報告2

日前,xx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城鄉困難羣衆救急難工作試點,以有效保障困難羣衆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全區堅持託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原則,通過做好各項制度和救助資源的銜接配合,補短板、託底線,使困難羣衆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要求得到滿足,逐步建立健全救急難工作長效機制。

一、救急難試點工作初步成效

1、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xx區救急難工作實行區、鎮(街道辦)兩級負責制。依託區、鎮(街道辦)便民服務中心,由民政部門牽頭,在原民政窗口上,設立統一的社會救助窗口,搭建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明確部門職責及分辦、轉辦流程和辦理時限,建立化解急難問題的綠色通道。民政、教體、人社、住建、衛生、計生等部門除辦理社會救助窗口轉介救助外,根據各自工作職責直接受理羣衆的急難救助申請。建立社會救助網絡信息平臺,實行市、區、鎮(街道)、三級聯網,做到救助信息三級共享,並藉助信息化手段,科學確定救助對象,避免重複救助、多頭救助和救助遺漏,形成橫向互聯、縱向互通的社會救助網絡平臺。

xx年對遭遇突發性、意外災害、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難羣體進行了臨時救助,1-10月共爲630人次,救助105.59萬元。

2、設立xx市xx區救急難備用金。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萬元,並吸收社會捐助資金,設立xx市xx區救急難備用金,實行專賬管理、專項覈算、專款專用。用於救助我區在遭遇突發性、意外災害、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仍有困難的家庭。今年以來我區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腎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萬元,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

3、建立急難對象發現報告機制。村(居)民委員會是主動發現急難救助對象的責任主體。發揮轄區城鄉村(社區)黨組織、村(居)民委員會,駐村(社區)幹部、城鄉社區服務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作用,及時瞭解、掌握、覈實轄區居民遭遇突發、意外事故、家庭成員罹患重病等特殊情況,主動幫助提出救助申請。在每一個部門、鎮(街道辦)、村(社區)確立1名專職信息員,對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難羣衆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救助。確保困難家庭第一時間得到救助,實現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

4、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建立救急難專項基金。通過社會捐贈、贊助方式,在民政部門設立救急難專項基金,拓寬急難救助資金籌集渠道,保證急難救助工作有效開展。發揮慈善協會等組織作用。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愛心人士等針對急難個案開展救助。我區愛心人士、幹部職工等爲患白血病、腎病等重病的兒童捐助50餘萬元,極大地緩解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二、救急難試點工作的困難和不足

1、臨時救助標準較低,發揮救急難效能有限。一些困難羣衆因遭遇突發事件、重大疾病導致生活陷入困境,臨時救助標準較低,救助效果有限。比如,我區現行臨時救助制度規定救助標準最高爲3000元,但由於災難發生的突然性和救助需求的高費用特點,使現行的臨時性救助制度,難以解決實質性問題,要徹底解決這類特殊人羣的急難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臨時救助標準。

2、社會救助協調機制不健全。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參與、基層落實的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不夠健全,我區雖然建立了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但是聯席會議運轉還處於試行階段,因此,僅憑一個部門唱獨角戲,部門協調落實救急難實效低,救助資源整合欠缺,救急難最大化發揮其效應方面還比較欠缺。

3、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薄弱。全區轄11個鎮、街道辦26萬人。每個鎮、街道辦只有1-2名民政工作人員,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任務繁重,大多難以承擔日益增多的社會救助工作,社會救助工作力量不足和任務量負荷過重的矛盾在xx區較爲突出,就民政局而言,低保入戶調查人員也難以落實。因此,對急難對象的實際家庭收入情況的跟蹤調查、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三、對策及建議

1、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一是要深刻理解救急難精神實質,準確把握社會救助機制創制。首先要明確救急難是城鄉低保、特困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受人員救助、住房、就業等8種社會救助制度框架內開展工作,救急難是機制創制,而不是政策創制;其次要明確救急難是社會救助範疇的救急難,立足於託底線,是對因遭遇各種急難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居民給予的困難救助和幫扶。

二是健全和完善臨時救助制度。依據國家和省臨時救助制度,抓緊修訂完善臨時救助制度,提高臨時救助標準,突出救急難作用,進一步用制度規範救助對象、救助範圍、救助程序、救助資金等事項,避免救助工作的隨意性,確保臨時救助資金真正用到急難問題上,避免網底編織不牢。

2、加強領導,健全機制,形成合力。按照黨委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基層落實的原則,形成上下貫通、左右協調、整體聯動的聯席會議機制。根據工作需要,適時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分析急難救助問題。明確社會救助管理部門職責,形成統一領導下的各司其責、分工協作、運轉協調、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3、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建立政府爲主的社會救助統籌協調機制,並不意味着由政府包攬一切社會救助急難事務。幫扶困難羣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要引導得當,社會力量可以發揮重大作用。一是要以慈善機構、社會服務組織等爲載體,鼓勵社會力量和個人,捐贈、贊助和參與救急難工作,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人人蔘與的良好氛圍。二是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發社會工作崗位等方式,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作用,爲社會急難救助對象提供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

4、完善急難對象經濟狀況信息覈對共享機制。在民政部門建立的信息覈對中心的基礎上,加快健全社會救助信息共享機制,爲主動發現急難對象和準確判斷急難情形提供依據。加強與衛生計生、教育、住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救助管理部門以及慈善組織的信息共享,及時瞭解掌握專項救助和慈善救助開展情況,使救助對象的需求和政府的救助資源、慈善組織的救助項目,社會各界的愛心捐贈、志願服務等資源有效對接。

5、充實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急難救助工作的重心在基層,能否爲遭遇突發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困難羣衆解決急難問題,基層是關鍵。一是要強化基層社會救助力量。配齊、配強、配好社會救助工作隊伍,做到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使救急難工作有地方開展、有人員落實、有經費保障、有設備作後盾;二是要按照分級實施、各負其責、上下配合、相互協調的要求,加強工作配合,注重工作聯動,努力形成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的強大合力。

  社會調研報告3

爲了適應我省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滿足社會對機電類中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中等教育體制改革,我校遵照教育部關於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有關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加快了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建設步伐,並且對機電技術應用的專業人才需求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研。

一、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簡介

隨着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發展,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集成應用正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於氣動技術、液壓技術、傳感器技術、PLC技術、網絡及通訊技術等學科的強烈相互滲透而形成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已成爲當今工業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械技術可以承受較大載荷,但不易實現微小和複雜運動的控制,而電子技術則相反,不能承受較大載荷,卻容易實現微小運動和複雜運動的控制。所以,傳統意義上的機電技術,主要指機械與電工電子及電氣控制這兩方面的一體化,並且明顯偏重於機械方面。當前,科技發展的態勢特別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機電技術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它是利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器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使機械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術。其本質是將電子技術引入機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傳感器檢測機械運動,將檢測信息輸入計算機,計算得到能夠實現預期運動的控制信號,由此來控制執行裝置。機電技術將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實現完美結合,充分發揮各自長處,實現互補。所以說,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機電技術產品,應具備兩個明顯特徵:一是產品中要有運動機械;二是採用了電子技術,使運動機械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因而,機電技術是自動化技術與機械設備緊密結合的產物,也是機械設備向自動化方向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應用範圍涉及了工業、農業、交通、能源、國防等衆多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機電技術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當今,世界高科技競爭和突破正在創造着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秩序,高新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引起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機電技術正是這場新技術革命中產生的新興領域,機電技術產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動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動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實現自適應、自控制、自組織、自管理,向智能化過渡。從典型的機電技術產品來看,如:數控機牀、加工中心、機器人和機械手等,無一不是機械類、電子類、電腦類、電力電子類等技術集成融合成一體化,這必然需要機電技術設備操作、維修、檢測及管理的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優越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爲江蘇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連雲港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我校機電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同時,隨着行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組合,各行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因此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機電技術,這種通用專業的技術人才需求量更大。另一方面,機電技術的應用面廣,在諸如農、林、牧、漁產品的深加工企業,食品加工、造紙、印刷以及交通運輸以至現代商業企業等都離不開機電技術。

爲充分滿足科技發展及社會諸多企業對多方位人才的需要,我校領導帶領有關專業老師調研了一些大中型企業公司,還走訪了一些很有發展前景的科研單位及兄弟職業學校,如南京巨森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蘇州生益科技有限公司、連雲港七一六研究所、連雲港中遠造船公司(集團)、連雲港市富文實業有限公司、連雲港千櫻醫療設備有限公司、連雲港北方變速器有限責任公司、連雲港鍛壓機牀製造公司、連雲萬通機械廠等企業,這些單位大都是以高新技術爲增長點,重點發展微電子、數控機牀、模具設計與製造、智能儀器儀表、電子專用設備等主導產業。機、電、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是這些產業的主要特點。被調查的單位都涉及到機電技術的應用,大部分崗位需求綜合素質高,具備機、電技術綜合應用知識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別與企業領導、人事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畢業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談後,充分意識到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崛起,社會人才需求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作爲電氣自動化、機械製造等專業的補充與延伸,機電類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將成爲各企業爭奪的對象。企、事業單位急需一線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綜合技術應用人才爲我們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調研表明,經濟發達地區對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中職畢業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畢業生具備實際工作能力。因此,爲了適應區域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需求,我校對機電技術應用專業進行了改革調整,該專業以社會發展對機電專業人才需求爲着眼點,建立一個科學、完善、具有中職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突出應用性、整合性、實踐性、先進性、綜合性的原則,使畢業生既能掌握機電技術設備的使用、製造、維修、檢測、等專業理論知識,又能熟練進行機電產品的維修及設備的操作及維護等實際技術。它是我校對社會需求做出的快速反應,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狀況是同步的。這一措施適應了我省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適應了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適應了學生今後繼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教改後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以校企合作作爲人才培養新途徑,提高課程的整合性、技術的先進性、知識的綜合性,加強實踐性,使該專業的畢業生明顯的具有複合型人才特色。

三、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機電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

當今,世界高科技競爭和突破正在創造着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秩序,高新技術滲透到傳統產業,引起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機電技術正是這場新技術革命中產生的新興領域,機電產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動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動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實現自適應、自控制、自組織、自管理,向智能化過渡。從典型的機電產品來看,如:數控機牀、加工中心、機器人和機械手等,無一不是機械類、電子類、電腦類、電力電子類等集成融合成一體化,這必然需要機電設備操作、維修、檢測及管理的大量專業技術人員。

2.我國急需機電技術應用性專門技術人才

近幾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的機電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前景一片光明。在未來的幾年甚至十幾年內,對機電技術人員的需求將會是有增無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加大對機電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力度,迅速擴大在機電技術人才培養市場的份額。

3.江蘇省以及連雲港市需要大量的機電專業技術人員

近幾年,蘇南地區經濟高速發展,並已成爲我國著名的經濟區和製造業基地,工業產值逐年攀升,各種成分的經濟爲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大量引進高新技術設備已成爲必然,其中機電產品更是占主導地位。以數控機牀加工中心爲例:廣東省大中型企業中,近幾年引進許多國內外先進設備,但真正能使其發揮潛能的機電技術人員還非常有限。目前,我省技術工人還緊缺,且年齡偏大,製造業中具有高等技術資格的人員很少。爲此,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爲滿足企業對機電人才的需求,不斷培養和輸送了許多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機電技術應用性人才。

4.機電設備維修行業對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

近些年,各高校爲企業培養了許多機電技術設備的設計、製造和使用人才,但是在機電設備,尤其是大中型機電設備,訪問非常缺少維修人員。我省機電維修行業從業人員中,具有技師水平的技術工人僅佔很小比例,許多廠家不得不高薪聘請國內外專業人士,但還是不能滿足現代生產的需求。爲此,應加強機電設備維修行業人才的培養,加大改革力度,爲企業的發展及時輸送應用性專門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

5.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大量的專業人才

隨着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畢業生已面向人才市場,面向社會,打破地區、行業限制,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其中許多畢業生要到蘇南地區條件好的機電企業謀職,這勢必也會加大

人才的需求量。21世紀機電技術的新發展及隨着我省中、北部崛起和戰略政策的實施,先進技術的利用規模將不斷擴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機電技術專業人才。

四、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

(一)專業設置的指導思想

本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面向機電製造行業,從事機電一體化設備製造、裝調與運行、管理營銷等工作的應用性專門人才。

(二)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的社會需求

我們正處於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產生。技術進步對社會職業的種類和職業活動的內容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導致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的不斷更新、變化,新舊工種的更替週期加快,職業流動愈加頻繁。作爲培養一線生產和管理崗位人才的中等職業職業學校,更應關注職業需求的變化趨勢。調研情況表明,傳統的機械工業已增加了新的內涵,產品的加工製造手段也逐漸被新技術所取代。機、電技術的融合交叉越來越多,以往的學科體系和過細的專業教學已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機械行業最缺的人才:一是複合型管理人才,即既懂技術又懂管理,能按市場經濟規律組織產品生產,把握企業方向的高級人才;二是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級技術人才;三是既懂技術又懂營銷,瞭解市場行情,又能提出改進意見的人才;四是應用型的技術工人。通過分析,我們認爲對於中等職業職業學校,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使畢業生走人工作崗位後,經過鍛鍊最終成爲後兩種人才。

從幾個單位調研的產品中看出,產品科技含量愈來愈高,不但包括機械、電子、微機、光電技術,還有激光、通信、各種新型傳感器等內容,這些單位的產品已不是某單一技術領域的產品。這些產品已隨着時代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的用人要求也隨之而變,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改革和調整正是彌補了這種不足,並突出了複合型、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更能適應企業與社會對人才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的需求。我們通過對各企事業單位調研資料的彙總,發現用人單位急需以下崗位人才:

(1)機電產品的製造加工;

(2)機電產品的組裝、調試;

(3)機電設備的操作、維護;

(4)機電產品的銷售、技術服務、檢驗與管理;

(5)自動化生產線的調試維護等;

(6)生產一線服務人才;

(7)生產現場工藝技術人員。

上述崗位在原有傳統行業中融進了高新技術。有些機電產品和大型生產線應用了微機、軟件、PLC,微電子,並採用各種新型的傳感器來檢測和控制,其產品的製造手段也不斷更新,如激光加工、數控加工等等。這些崗位羣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突出了應用性和綜合化,所需要的人才是能直接有效地服務於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

(三)教學條件

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中等職業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在強調市場需求導向的同時.必須考慮學校自身條件,並保證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

1、培養計劃可行性論證

機電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對生產第一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我校爲了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的需要,努力把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辦成我校的省級示範專業,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逐步擴大招生規模。我校師資、實驗、實訓等條件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

2、教材建設規劃

我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教材採用教育部中職規劃推薦教材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教材體系。我校自編了一批實踐實訓補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爲適用的教材體系。

3、師資隊伍建設目標規劃

師資是實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的關鍵,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豐富實踐經驗,較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是中職教育和進行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本專業師資建設規劃如下:

(1)繼續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

(2)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採用交叉培訓(養)的方式,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3)聘任一批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尤其是請專家到校短期任教,進行科研指導;

(4)加強師德教育,爲人師表,敬業愛生;轉變教育觀念,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4、實驗實訓室建設情況

我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實驗實訓設施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完善,已經達到了相應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要求。現有車工、鉗工、電工、焊工、數控技術、機械拆裝、單片機、可編程控制器、液壓與氣動技術、機電技術綜合(含傳感器)等實驗與實訓。

五、專業特色

1、專業歷史

連雲港市大港職業教育中心已有十多年機電類專業辦學歷史,現已發展爲包括“機械加工技術”、“數控技術”、“電子技術”、“機電技術應用”等一系列專業羣。機電技術應用專業是針對製造業對機電一體化人才的迫切需要,圍繞機電應用技術專業方向進行人才培養,獨立設置的機電類專業。機電技術應用主要是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掌握較強的實踐技能,適應現代化生產一線需要的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在一支雙師型專業骨幹教師隊伍的支撐下,多年來,積累了寶貴的專業辦學經驗,培養和鍛鍊了一批青年骨幹教師隊伍,爲我校進一步辦好機電技術應用,培養高素質機電技術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培養模式創新

中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爲目標,離不開產業、企業的需求導向,而產業、企業具有忠中等職業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資源。我們已經認識到中職教育需要行業、企業的深層次參與。通過積極打通產學合作的途徑,拓展技術與技能培養的教育資源,提高了畢業生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適應程度。專業設置瞄準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走向,在廣泛調研的前提下,組成由企業、學校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對人才需求預測、產業發展前景分析、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安排、主幹課程設置、能力結構要素、專業開辦條件以及專業建設的社會可利用資源等方面進行評議、論證、審覈;在此基礎上,決定該專業設置與改革方向。

3.開展產學合作

開展互動性的產學合作。學校、企業共同實施中等職業教育。這種深層次的合作,是將學生培養全過程的絕大部分內容由學校、企業合作完成,企業已經成爲“育人主體”的一部分;學校主動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等企業發展活動。在儘可能大的範圍內做到校企雙方

資源的有效共享,創新產學合作思路。校、企雙方認真梳理產學合作要素,創造性地提出產學合作辦學的新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建設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學校通過爲企業提供培訓服務和技術服務、提供宣傳窗口、提供訂單教育等服務項目中,使企業通過主體專業的合作項目來實施其“品牌戰略”。而企業因此也反哺學校專業建設,提供校外實習基地、爲設置在校內的實訓基地提供了部分儀器設備並提供教師掛職鍛鍊崗位、受聘承擔部分教學任務及其它合作項目;在學校、企業和學生“共贏”的過程中,企業還爲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解決就業提供了許多方便條件;因而產學合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畢業生充分就業。

4.雙證書培養制度

實施雙證書培養制度,既是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重要保障。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經考試、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畢業實習,頒發畢業文憑。同時應取得教學計劃要求的英語、計算機等級和相應的崗位資格證書。雙證培養在我校早有實踐,並建立了職業技能鑑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畢業生接受雙證書培養的比例達到100%,推動了畢業生的就業。

六、制定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

(一)培養目標與基本要求

中等職業教育應根據社會對生產、服務、管理等第一線實用型人才的要求,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培養和造就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德、智、體全面發展,畢業後能適應崗位工作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畢業生的基本要求爲: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和應用本專業必備的理論和知識,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具備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具備創新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全的體魄。

1、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建設目標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我們以轉變教育思想爲指導,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爲目的,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爲主題,爭取用3年的時間,把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辦成特色鮮明、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在同類教育中具有帶頭作用的省級示範專業。

2、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

我校的專業建設,以社會需求爲導向,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爲主線,以優化專業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爲重點,加強專業教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中職辦學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途徑,把學生培養成有紮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實踐能力、能夠適應機電行業中各種技術崗位羣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3、知識結構與專業能力

要求基礎夠用、理論能力強、操作技能寬。

(1)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自然科學基礎和技術基礎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數學知識、機械基礎知識、電工電子和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本專業英語技術資料能力。

  社會調研報告4

每逢寒暑假,大批學生放假回家或留校。這段時期,同學們學業工作壓力減小,活動相比在校期間也大爲減少,有的同學當起了宅男宅女,有的同學喜歡旅遊等方式充實假期,有的同學繼續埋頭苦學,也有的同學選擇了接觸瞭解社會生活——在寒假打工或做兼職。爲了解當代大學生做兼職與打工的情況和對此的看法,特對此展開此項調研。

一、調研課題:關於大學生打工與做兼職情況的調研

二、調研對象:大學生在校大學生

三、調研時間:20xx年12月20日

四、調研地點:淄博市張店區美食街

五、調研方式:通過隨機抽取詢問街上的大學生,經過一個小時的調研,共詢問調研詢問了28位大學生。

六、調研成果:

9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曾經想過做兼職或打工,說明絕大部分大學生願意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社會經驗和賺取勞動報酬。當詢問他們爲什麼想打工時,大多數同學回答想增加一點收入用於自己日常花銷,一部分同學表示這樣可以增加他們與社會的接觸,有助於增加社會經驗,爲以後踏入社會打基礎。但有一小部分同學說,由於同伴想進行打工,他自己也一時興起想與其一起打工,這是一種跟風隨行缺乏主見的心理,是一種不可取的心理。

雖然絕大部分同學想打工或做兼職,但只有46%的同學表示自己真正落實到實踐上過。一些同學表示,自己跟同伴曾經四處打探招聘信息,但是很多招工地方都不適合自己,最終問得多幹得少,很難找到自己想幹又能勝任的工作。

當談到求職遇到的問題,有一半同學說很多用工的地方只招聘長期工,不招短期學生工,這讓同學們感到非常無奈。有的單位雖然招收短期學生工,即使短期工與長期工的工作相似,但是短期工與長期工的待遇差別很大,甚至讓有的同學不能接受。有同學表示自己進店詢問招聘情況時,經常遭到店員或老闆的冷待,一些店員只讓同學們留下聯繫方式,說等老闆回來時再聯繫他們,之後卻從來沒有接到過聯繫電話或短信。還有一些同學說很多單位的工作時間不適合自己,像餐飲業等工作需要晚上工作並工作到很晚,這讓一些同學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和交通問題,因爲冬天的晚上路人很少且無公交車運營。有的單位向學生提供免費住宿,但同學們反映居所設備簡單、空間狹小,還需要和其他店員合住,他們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當同學們找到自己想幹的工作併成功應聘後,有些時候他們並不是愉快工作的,還有一系列的問題困擾着廣大同學們。有一部分同學表示應聘前雖然考慮到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如工作太累問題,但還是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接受工作。一般第一次工作的同學堅持不久就因種種原因而請辭,其中工作太累原因佔得份額最大。若在試用期期間請辭,他們可能分文未賺,在付出辛苦的勞動後失望而歸。同樣有一部分同學說看着很輕鬆的工作,當自己幹起來後就發現根本不是這樣,這需要毅力和耐力堅持下來。

在同學中,曾發過傳單的同學佔的比例最多,曾在餐飲業打工的同學數量居第二,其次是當導購員、配送員,有數量不多的同學當過家教,在工廠打工的同學最少。面對這樣的調研結果。我們不難看出,真正用到大學生的書本知識的地方不多,體力活性質偏重的工作居多。由於發傳單之類的工作招聘範圍廣,工作天數短,工資一般,所以同學們接觸的最多。曾在餐飲業打工的同學表示,服務員是一個非常累和髒的工作,除肯德基、麥當勞等高消費的西餐地方外,工資收入比較低,他們不願意再次回到餐飲業工作。當問到爲什麼不當家教的問題時,很多同學說擔心自己知識水平問題,怕不能勝任這項工作。有同學說,現在找家教的大多需要綜合家教,自己只是擅長某一學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輔導全科。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當今大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問題。

參加完一項工作後的同學們大多表示自己非常高興拿到薪水,並且雖然非常辛苦但是過得也非常充實。嚐到甜頭的他們,大多願意若有機會將繼續工作。有極少數同學表示自己在開工資時曾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單位規定在工作完成隔一段長時間後,才能領回工資,有的單位剋扣少量工資,不如數發給同學們工資。面對這些問題,同學們在表示不幸的同時更多的表示無奈,他們大多數和大多時候都是無能爲力的。

七、活動總結:

根據報告情況,我們很容易發現了一些問題。針對打工和做兼職,同學們想的多,但實踐行動的少,工作過程中缺少毅力和耐力,怕吃苦受累。絕大多數同學對於打工中遇到的問題只能表示無奈,基本上是無能爲力的。當然有少數同學做得非常成功,通過自己的勞動減輕家庭負擔賺取生活費用。通過此次調研,我初步瞭解大學生打工與做兼職的情況。我們打工的大學生大多數只打短期工,而長期工等有穩定性工作的大學生非常少,這些都是由大學生活的特點決定的。

根據此次調研情況,我建議大學生在把知識學好的同時,結合自身的情況,多參與社會實踐,增加社會經驗,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爲以後踏入社會做好鋪墊。同時,希望社會更加關注大學生的打工和做兼職的情況,真正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崗位和機會。

調研目的: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爲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爲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

調研對象: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爲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研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進行調研。

調研內容:本次調研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研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研,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

調研結果:從調研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爲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

有52%的同學認爲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絡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爲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爲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裏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的學生認爲兼職是爲以後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爲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鬆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係。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週末。有31人認爲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調研結果分析:

在調研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爲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爲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着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羣衆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着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着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結論與建議: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很多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到各地和很多行業去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考察,回校後進行認真的討論總結,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理解社會,思考未來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