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湯的講究

誤區1:喝湯多多益善

養生湯的講究

有些人長期過量喝湯,反而對身體有害,甚至生出病來。比如骨頭湯,經過加水煮熬後,大量的骨頭鈣質溶於湯中,性質屬於寒涼。飲入胃裏又沖淡了消化用的胃液,骨湯中的鈣質便不易被胃腸吸收,容易出現飽脹、消化不良甚至噁心。肉湯也不宜過量飲用,因爲肉中含有大量脂肪,在燉制過程中會溶解在熱湯中,多喝容易增加血脂,對心腦血管健康不利。血脂偏高者如果要補充蛋白質,可以用豆腐菜湯取代肉湯。

白菜湯、蘿蔔湯、海帶湯、冬瓜湯等素湯有清熱利尿作用,有些人覺得自己有內熱,便長期過量地飲用。湯喝多了尿液也多,體內許多對人體有用的津液也隨小便排出體外。人體便消瘦,常覺口乾,更加大量喝湯,然而喝湯又加劇了口乾,從而造成體內失津。

誤區2:燉湯時間越長越好

一般來說,煲湯時間以兩小時爲宜,味道和營養該出來的都出來了。煲得時間太長反而不利,容易引起蛋白質變質。從營養角度來說,要通過喝湯補充蛋白質和礦物質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煲湯的時間越久,維生素也喪失得越多。相反,脂肪倒是會部分或較多地溶解在湯裏。

例如有些人煲人蔘湯時,通常將參類早早地放入湯裏,一煲就是兩三個小時,認爲這樣才能將人蔘營養全部溶於湯中。其實參類中含有人蔘皁甙,如果煮得時間過久就會分解,失去其營養價值,所以煲蔘湯最好在40分鐘左右。

誤區3. 喝湯不吃料

冬天很多家庭都會燉湯,如雞湯、羊肉湯、魚湯等。不少人認爲,肉和其他原料通過長時間熬煮,營養成分都進入湯中,所以喝湯比吃料更有營養。其實,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原料的營養也不能完全溶解在湯裏,因此連吃帶喝纔是最佳選擇。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原湯化原食”,說的就是湯和煲湯的食材結合起來,營養才更充足、調理功能才更有效。因爲除水以外,湯的營養全部來自原料。因此,看上去煮好的湯已經很濃,但實際上湯裏的營養含量不足原料總數的一成。比如,以前認爲骨頭湯能補鈣,其實骨頭裏的磷酸鈣很難溶解到湯裏。即使是很濃的骨頭湯,平均100毫升湯裏也只有2-20毫克鈣質,而人體一天就需要800毫克的鈣。經過長時間熬煮的湯,其剩下的原料吃起來口感雖然不是最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卻更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誤區4:喝太燙的湯

喝太燙的湯,有百害而無一利,喝50℃以下的湯更適宜。有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湯,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雖然燙傷後人體有自行修復的功能,但反覆損傷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經過調查發現,喜喝燙食者高發食道癌。

誤區5:老母雞燉湯比仔雞更營養

人們經常說老母雞燉湯最有營養。其實就營養而言,老母雞並不比仔雞更高,只是燉湯味道更濃厚鮮美。這是因爲雞肉的營養主要存在於其所含的蛋白質和脂肪等,老母雞和仔雞中這些營養成分含量差不多,老母雞由於生長期較長,其肉質中所含的肌酐、肌酸等產生鮮味的含氮浸出物更加豐富,所以燉出的雞湯味道更鮮。但這些含氮浸出物並不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