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支農資金投入的調研報告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着力破解“三農”問題,是支農資金的主要任務。爲創新支農資金投入方式,調動農民投資主體和鎮區財政支農投入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導向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近期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採取實地查看、開座談會、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現將調研情況具體報告如下:

關於創新支農資金投入的調研報告

一、目前支農資金投入的基本方式與情況

近年來,我市財政支農資金在確保經常性支出的前提下,集中力量,突出重點,主要安排了以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爲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以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創新爲主的農業生物育種、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等科技興農項目,以提高和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爲主的“優質小麥、優質玉米”、“種子工程、良種補貼”,以龍頭企業、規模化基地建設爲主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以幫助農民擴大就業爲主的農業科技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以機械化作業爲主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範、普及和推廣,以動植物疫病防治爲主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森林病蟲害防治及畜禽疫病防治等項目支出。鎮區財政也儘自己所能加強了對支農資金的投入。農民和社會各界以“公司+科技+基地+農戶”,“協會+科技+基地+農戶”等形式投入了一定的支農資金。這些支農資金的投入,對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素質,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支農資金投入存在的問題

1、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

近年來,我市財政形勢雖然有所好轉,財政支農資金有了較大提高,但與全市農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要求相比,財政對農業的支持總量仍然不足,我市財政支農資金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特別是鎮區財政支農投入增長乏力,有的還呈下降趨勢,許多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難以落實。除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外,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不高、風險較大,社會各界投入支農資金不多;農民資金缺乏,只能維持簡單生產,投入農業資金也不多。

2、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結構不夠合理

我市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經過多年努力,總體情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還是存在結構不夠合理的現象,主要有三方面情況:一是農業財政支出中有很大部分用於人員供養及行政支出,用於建設性的專項支出比重還不高,增幅也不大。二是在農業財政建設性資金中,用於帶有社會性、公益性的大中型建設項目比重較大,而農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建設項目比重較小。三是在農業投入中,直接用於流通環節的補貼過高,而一些關係農業發展全局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項目,投入不多。

3、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不夠完善

我市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情況:一是目前政府部門對農業的投入渠道較多、資金分散。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向、實施範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重複和交叉,存在重複投入問題。這種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清,政出多門,分頭管理,力量分散,不利於統一監督、管理和協調,影響了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容易產生不正之風與腐敗行爲。二是一些鎮區“重項目申報、輕項目管理”,把精力重點放在要資金上,拿到資金就算完成任務,而對項目實施,重視不夠,存在粗放現象。三是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項目審批制度化、公開化、規範化、科學化不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4、鎮區財政支農投入積極性不夠高

鎮區財政支農投入積極性不夠高,其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鎮區取消農業稅和“三提五統”後,財政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造成收入銳減,財政收入滿足不了支出需要,靠上級轉移支付或補助過日子,屬“吃飯型財政”, 無力增加支農投入。二是一些鎮區財政負債沉重,有錢要急於還債,影響財政支農投入職能的發揮。三是鎮區財政供養人員多、負擔重,要維持和增加財政支農投入,顯得力不從心。

5、社會各界支農資金投入缺乏熱情

我市農業科技承包服務機制不夠完善,一是在技術服務、引進創新、消化吸收以及利益機制等方面,技術單位、技術員和農戶之間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弱化了項目的輻射帶動能力。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戶與龍頭企業、加工企業之間關係鬆散,還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三是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社會各界支農資金的投入熱情。四是部分銀行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以沒有網點、抵押信譽低爲由,拒絕向農戶發放小額支農貸款,存在貸富不貸貧的現象。由於上述原因,造成社會各界支農資金投入缺乏熱情,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

6、農民投資主體積極性發揮不夠

由於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農業無法形成規模經營,造成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增幅較慢,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經濟作物在農業中的比重較低,農村經濟特色不明顯,農民增收緩慢且不穩定。同時,我市農民文化普遍不高,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商品經濟不發達、農業投入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往往是閉關自守,缺乏開發資源、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信心。

三、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切實加大財政對支農資金的投入

我市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支農預算安排,加大財政對支農資金的投入。“十二五”期間,確保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完善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用於耕地開發整理等政策,保證支農資金投入不斷增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作用。財政支農資金除對傳統的農田水利、農村道路的投入外,應增加資金加大對優勢農產品參與競爭的投入,加大對農民素質提高及農村信息化發展項目的投入力度,集中用於主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推廣、扶持龍頭企業和服務體制建設等項目資金支出, 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綜合效益, 解決目前財政支農資金“零、散、亂”的現象。

2、加強和改善財政支農資金投資管理

我市要加強支農規劃制定與實施工作,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避免支農資金的浪費。全市各部門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全市實際情況和本部門管轄範圍,制定水利、農業、林業和生態建設等領域的發展建設規劃,提出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重點、總體佈局和重點建設項目。市政府要成立支農資金領導小組,根據各部門制定的行業規劃,編制全市發展規劃和年度發展規劃,規劃要統籌全市,相互銜接,重點突出,避免重複,對一些重大項目要編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在規劃指導下,今後所有渠道的投資和項目,都要嚴格按照規劃進行統籌安排,規劃編制既要立足當前,從實際情況出發,又要着眼長遠,體現前瞻性,力爭建一個成一個,通過三到五年的建設,使全市的農業農村基礎有明顯的改善。

3、加強財政支農資金歸口管理

目前,我市政府支農資金管理渠道比較多,不同渠道的政府支農資金,在使用方向、項目佈局、建設內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複,資金和項目監管難度大,難以形成合力,爲此,要加強資金歸口管理,有效克服支農資金分散重複使用的弊端。要充分理順支農管理部門,重新調整各部門的職能分工,如發改局、財政局等綜合職能部門不再分配支農資金、審批涉農項目,主要負責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戰略、政策的研究,將預算的具體執行、項目的具體審批、項目的組織實施等職能劃歸相關職能部門,避免各部門之間相互爭利,簡化辦事程序,使支農資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職責明確,加大支農資金歸口管理力度,規範支農資金的申報辦理,減少中間環節,減少層層滯留支農資金、擠佔挪用支農資金現象,形成分類科學、分工明確、管理規範、運轉有序的`資金使用管理有效機制。

4、創新支農資金投入體制

要加快我市農村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單靠財政投入是不夠的,必須不斷創新、完善政府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式,改變目前單一的、直接的、無償的政府支農投資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挖掘財政資金粘合社會資金的潛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和聚合功能,通過無償補助、以獎代補、配套投入、貸款貼息等辦法,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入體系,按照“誰投資、誰管護、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吸引社會投資,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等各種經濟成份從事農業建設,改革財政對農業項目的直接投入,改變對財政依賴或財政包攬過寬的局面。進一步完善“民辦公助”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引導機制,對農民投工投勞的水利設施建設實施以獎代補,引導農民和社會資金增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加快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件。

5、構建鎮區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機制

要充分發揮鎮區財政職能作用,着力構建鎮區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機制。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要隨着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和財政實力的增強,提高支農資金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保證支農資金穩定增長。二是充分運用財政政策導向,利用特有的功能和優勢,在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吸引信貸資金加大支農資金的投入。三是創新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充分調動農民、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支農資金投入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增加對支農資金的投入。

6、發揮農民投資主體積極性

要發揮農民投資主體積極性,必須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的素質。通過培訓,使農民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能,瞭解掌握農業發展的新動態、新技術和市場農產品產銷形勢,懂得搞好農業生產也能致富。這樣,農民纔有信心和積極性投資農業開發項目,通過“公司+科技+基地+農戶”,“協會+科技+基地+農戶”等形式,增強農業開發能力,生產優質適銷農產品,滿足市場需要,使自己真正富起來。

創新支農資金投入調研報告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