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

一、 加強監測

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

各科室要加強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萬古黴素腸球菌(VRE)、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細菌和多重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的監測,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並實施隔離

二、加強醫務人員的手衛生。

醫務人員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手衛生規範。醫務人員在直接接觸患者前後、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後、接觸患者體液或者分泌物後、摘掉手套後、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後以及從患者的污染部位轉到清潔部位實施操作時,都應當實施手衛生。手上有明顯污染時,應當洗手後消毒;無明顯污染時,可以使用速幹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

三、嚴格實施隔離措施。

1、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實施隔離措施,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不能將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

2、醫務人員實施診療護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觸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傷口、潰爛面、粘膜、血液和體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糞便時,應當使用手套,必要時使用隔離衣。完成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診療護理操作後,必須及時脫去手套和隔離衣。

3、醫護人員在病區內進行集體查房和治療時應將感染病人留在最後進行,不得將病人帶入換藥室進行換藥和診療。

4、重複使用的診療用品按照去污染-消毒-清洗-消毒或滅菌的程序進行,禁止將帶有病人體液污染的醫療用品直接帶入治療室或換藥室,應就地消毒。換藥後的敷料嚴禁帶入換藥室,應立即密封后送交醫療

廢物暫存點,不得在病區內逗留,以防污染周圍環境

四、切實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時,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五、加強醫院環境衛生管理。

加強診療環境的衛生管理,對收治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應當使用專用的物品進行清潔和消毒,對患者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設備設施表面,應當每天進行清潔和擦拭消毒。出現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藥菌感染暴發時,應當增加清潔和消毒頻次。

六、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認真落實《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牀應用管理的通知》(衛辦醫發〔2017〕48號)要求,嚴格執行抗菌藥物臨牀應用的基本原則,正確、合理地實施抗菌藥物給藥方案,加強抗菌藥物臨牀合理應用的管理,減少或者延緩多重耐藥菌的產生。

七、加強對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科室應對全體醫務人員開展有關多重耐藥菌感染及預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強化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視,掌握並實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傳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 [篇2]

1.重視和加強多重耐藥菌的醫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藥物專家諮詢小組”爲“多重耐藥菌感染管理專家隊伍”,按《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和《消毒技術規範》的各項規定,針對院內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的各個重要環節,從醫療、護理、臨牀檢驗、感染控制等多學科的角度,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的傳播。

2.建立和完善對多重耐藥菌的監測

(1)微生物實驗室監測目標:

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③ESBLs(產超廣譜B一內酰胺酶的細菌)。

④PDRAB(泛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

⑤耐碳青黴烯類銅綠假單胞菌、腸桿菌科等。

(2)診斷與報告:

診斷主要依賴於病原微生物學的診斷。因此,臨牀科室應及時送檢標本,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從而做好治療、消毒、隔離等工作,以防止擴散、流行。 ①臨牀微生物實驗室發現及時電話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區醫師或護士發現及時電話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

③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目標性監測時發現與診斷。

④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暴發時,按《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規定進行報告。

3.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的傳播:

(1)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

醫務人員直接接觸患者前後、對患者實施診療護理操作前後、接觸患者體液或分泌物後、摘除手套後、接觸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後,都應當實施手衛生。手上有明顯污染時,應當洗手;無明顯污染時,可使用速幹手消毒劑擦手。

(2)嚴格實施消毒隔離措施:

①首選單間隔離,也可以將同類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當感染較多時,應保護性隔離未感染者。隔離病房不足時,纔可實施牀邊隔離,但不能與氣管插管、深靜脈留置導管、有開放性傷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間。

②在隔離病房門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無關人員進入,並提醒進入者應注意預防隔離,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須進行接觸隔離,在牀頭和病歷卡上貼接觸隔離標識,以提醒醫務人員以及家屬。

④必須儘量減少與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觸的醫務人員數量。每班診療患者者爲一個護士、一個醫生,所有診療儘可能由他們完成,包括標本的採集。 ⑤可能將與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體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接觸時,應當戴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當可能產生氣溶膠的操作(如吸痰或霧化治療等)時,戴標準外科口罩和防護眼鏡;離開病房前脫去手套和隔離衣等置黃色垃圾袋中,洗手。 ⑥對於血壓計、聽診器等應專用;其他不能專人專用的物品(如輪椅、擔架、儀器設備),在每次使用後必須經過清洗及消毒(1000mg/L含氯消毒劑)。

⑦如患者需離開隔離室進行診斷、治療,應先電話通知相關診療單位,以便做

好隔離準備,防止感染擴散。患者轉送去其他科室時,必須有工作人員陪同,並向接收方交-班應採取接觸傳播預防措施。用後的器械設備需清潔消毒。

⑧病室環境和醫療器械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清潔消毒一次,出現或疑似有多重耐藥菌感染暴發時,應當加強清潔和消毒次數。抹布、拖把專用,並有隔離標誌,使用過的抹布、拖把必須消毒處理。

⑨限制探視人羣,囑探視者執行嚴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⑩連續3個標本(每次間隔>24h)均未培養出多重耐藥菌,方可解除隔離。

(3)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實施中心靜脈置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時,應當避免污染,減少感染的危險因素。

4.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

(1)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於抗菌藥物臨牀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7]38號)要求,嚴格執行抗菌藥物臨牀應用的基本原則,正確、合理地實施抗菌藥物給藥方案,減輕抗菌藥物選擇壓力。嚴格控制萬古黴素、碳青黴烯類等抗菌藥物的使用,以減少或延緩多重耐藥菌的產生。

(2)抗菌藥物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進行會診,指導抗菌藥物合理使用。

(3)每季公佈病原菌的檢出情況及藥敏結果,對耐藥率>75%的藥物予以暫停使用。

5.醫療廢物的處理:

醫療廢物置黃色醫療廢物專用袋中,銳器置銳器盒,貼上特殊感染標識,由專職人員集中收集後密閉送醫療廢物存放處。

6.教育與培訓:

(1)醫務人員:開展有關多重耐藥菌感染及預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強化醫務人員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視,掌握並實施預防和控制多重耐藥菌傳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2)工人:進行面對面的現場指導與演示,主要是手衛生、消毒隔離知識。

(3)患者與家屬:進行耐心的說明,並告知洗手等消隔離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設施或手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