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輸液時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措施

1 藥物外滲的預防

靜脈輸液時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措施

1.1 靜脈的評估及選擇:應有計劃的合理使用靜脈,對於長期輸液者,一般由遠端小靜脈開始,常選擇四肢末梢充盈,彈性好迴流通暢,管腔較大,便於穿刺和觀察的血管,當輸注高濃度的藥物或對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應選擇粗而直的血管穿刺,並交替使用靜脈,切忌連續多次使用同一條血管,以保證其得以修復。

1.2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針見血,穿刺時避開關節,穿刺成功後要妥善固定好針頭,對於小兒及昏迷等不合作患者可選用頭皮針進行輸液,局部肢體用夾板固定,加以觀察。

1.3 注意藥物濃度:對於濃度高和刺激性強的藥物,尤其是化療藥物,輸注前應先以生理鹽水建立靜脈通路,觀察5-10min,確定靜脈滴注通暢,無外滲後方可輸注藥物。

1.4 加強責任心,多巡視:在輸液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多巡視病房,特別是危重患者,巡視時發現藥物外滲,應及時處理,儘量減少藥物對局部組織的損傷。

1.5 做好患者的宣教:輸液前及時告知患者藥物外滲後導致的後果,囑咐患者輸液側肢體儘量減少活動,如果出現注射部位的疼痛,腫脹,及時向護理人員報告。

1.6 正確拔針和按壓:輸液完畢,關緊調節器,除去膠布,快速拔針,在針頭拔出血管壁後再按壓,用棉籤沿血管方向按壓針眼,直至不出血爲止,一般時間爲3-5min,有凝血機制障礙者要延長按壓時間,切忌揉搓按壓部位,減少局部淤血。正確拔針和按壓可避免損傷血管,防止再次輸液時發生滲漏。

2 藥物外滲的處理

2.1 冷敷和熱敷:根據藥物的特性進行冷敷和熱敷,冷敷可以抑制局部組織細胞活動,使神經末梢敏感性降低而疼痛,須在24小時內進行。熱敷可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運,減輕水腫,有利於組織的恢復,一般於24小時後採取熱敷。

2.2 局部封閉:使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鹽水4ml沿外滲部邊緣做局部封閉。封閉注射可阻止藥物與組織細胞結合。

2.3 局部理療用藥:對輸液性滲漏引起的組織壞死者,採取局部用藥,按外科換藥法換藥,局部聯合輔助紅外線燈照射,超短波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必要時,請外科醫生會診進行清創處理。

靜脈輸液時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措施 [篇2]

一、常用引起外滲的藥物

1、血管收縮藥:多巴胺、間羥胺、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垂體後葉素、去甲腎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藥物:葡萄糖酸鈣、氯化鈣、氯化鉀、濃氯化鈉。

3、高滲性藥物: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劑、複方氨基酸、碳酸氫鈉、3l營養液。

4、化療藥物:阿黴素、順鉑、奧沙利鉑、環磷酰胺、氟尿嘧啶、長春鹼類、氮芥、絲裂黴素、柔紅黴素等。

二、靜脈炎的定義及分級評估標準

定義: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或局部靜脈感染,沿靜脈走向的條索狀紅線。

靜脈炎評估標準: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建議使用以下標準:

0級——無臨牀症狀

1級——紅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腫可以有可無,皮膚上未形成紅線;皮膚下未能觸及條索狀物。

2級——紅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腫可有可無,皮膚上形成紅線;皮膚下未能觸及條索狀物。

3級——紅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腫可有可無,皮膚上形成紅線,皮膚下能觸及條索狀物。

三、藥物外滲分期及臨牀表現

藥物外滲:是指藥物輸注過程中滲出或滲漏到皮下組織中導致引起滲漏性損傷的藥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間接地損傷靜脈和周圍組織,導致靜脈炎或軟組織損傷發生的藥物,如細胞毒性藥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藥物等。

臨牀分三期:局部組織炎性反應期、靜脈炎性反應期、組織壞死期。其表現爲:

1、輕度炎性改變:局部組織出現大-片紅腫,沿血管出現條索狀的紅線,局部腫痛。

2、重度:局部皮膚蒼白繼而出現水皰;嚴重者出現紫黑色,如不及時處理皮下組織壞死、形成潰瘍,甚至累及深層組織。

藥物外滲分級評估標準:

0度:無任何臨牀症狀

Ⅰ度:皮膚蒼白,水腫範圍的最大處直徑小於小於2.5釐米,皮膚髮涼,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膚蒼白,水腫範圍的最大處直徑在2.5-15釐米,皮膚髮涼,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膚髮白,半透明狀,水腫範圍的最大處直徑大於

15釐米,皮膚髮涼,輕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Ⅳ度:皮膚髮白,半透明狀,皮膚緊繃,有滲漏,皮膚變色,有瘀斑、腫脹,較深的凹陷性水腫,水腫範圍最大處直徑大於15釐米,循環障礙,中度-重度疼痛。

四、藥物外滲的處理干預

《靜脈輸液時藥物外滲的預防和處理措施》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