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觀後感

2017年12月5日,我們家長和孩子按照學校的通知,一起及時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電視講座。主要是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爲主題的一個講座。受到了一次極好的教育,看完之後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觀後感

“德智體全面發展”是一個老話題,但又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央已經確定,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本世紀特別強調“素質教育”,其實,就是要全面落實這一教育方針。但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如此艱難,其中就有對“德智體全面發展”缺乏正確而全面認識的原因。對於“德智體全面發展”真有重新認識的必要。

“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首先必須要有“德”。沒有“德”,就將是一個“缺德”之人,不僅可能不被社會所接受,而且也可能成爲社會的罪人。學校中的德育,就是要促使學生在“德”的方面健康發展。于丹老師通過對“一碗米的價值”的闡述,比喻一個人、一個孩子的價值的創造。明瞭又深刻。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要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懂得了“一個孩

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並嚴肅的指出“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能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一定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智”是核心,智育是育人的主要途徑。“智”,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智力、能力。這是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立足、生存與發展主要條件。知識的深淺、能力的強弱是人才的重要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智育”應該是人才培養和發展的主要途徑。于丹老師剖析了《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我從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發覺這一點。懂得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作爲家長,特別是作爲老師,雖然是傳道、授業、解惑,但也要爲孩子的快樂着想,在課堂上或家庭學習中加些帶有孩子感興趣而且結合學習內容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學習並接受新的知識。

“體”是基礎,體育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教育。“體”在

“德智體”中應該是基礎。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也幹不了,什麼也成不了。再有高尚的道德,再有高深的學問、再有多強的能力,仍將是難以有所作爲的,對社會也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用、多大的意義的。尤其我們的學生現在都還小,正處在身體發育階段,健康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在“德智體”全面發展中的“體”,不能簡單理解爲“身體”。它不僅指身體健康,沒有病,而應該是“身心健康”這樣一個完整的概念。體育,也不是單純指課表上的體育課程,應該是身體素質的鍛鍊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兩個方面的綜合過程。現在我們的“體育”,往往比較強調身體方面的訓練,比較重視競技成績。學校往往把競賽活動中的成績作爲素質教育的成果展示。這種做法,說明對“德智體全面發展”中的“體”缺乏正確的理解。現在我們的學生,不僅身體素質較差,而且各種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都沒有很好地養成,健體保健常識非常缺乏,心理素質更是存在許多相當嚴重的問題。在於丹老師的講座中就講了幾個有關孩子因爲學習成績不好、學習壓力過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際交往等事情中,想不開就產生和發生輕生的傾向及事件的真實事例。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培養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輕心。

總之 ,在我認真仔細聆聽了于丹教授的講座,進一步

明瞭:無論在家庭或者學校,家長還是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給孩子文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禮儀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爲自己的將來而學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人類永恆的課題。讓我們爲了孩子健康成長,爲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

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觀後感 [篇2]

老師通知我們觀看由週日(12月21日)約早上7:50在江蘇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主講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專題講座,我的感受很深 。

講座共四項內容:父母應怎樣正確認識孩子,如何擬定正確合理的人生目標;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爲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講。在第一講裏,于丹教授講述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男孩和一棵蘋果樹,蘋果樹很愛這個小男孩,無條件的滿足他。但小男孩隨着年歲的增長,來找蘋果樹玩的時間愈來愈少。最後,在小男孩成爲了一個老人的時候,小男孩才懂得蘋果樹對自己的付出。

聽了這個故事,我從而想到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棵蘋果樹就好比我們的父母,他們什麼都滿足我們,可是我們卻驕縱,任性。從未去體會他們的感受。就拿我來說吧,從小我就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我說什麼,父母都會照辦,但我卻什麼都沒爲他們做過,我有時會埋怨他們不夠優秀,不夠完美,有時甚至會發脾氣。記得有一個晚上,我因爲爸爸不順從我,一氣之下躲了起來,儘管他拼命地叫我,我也不出現,急的他像熱鍋上的螞蟻。現在想起,我覺得自己太不應該,太不懂事了。我領悟到,雖然我的父母不夠優秀,不夠完美,但他們有一顆十分愛我的心,爲我做了許多許多事,我不應該埋怨,而更應該感恩。感謝您們爲我做過的事,流過的淚。爸爸媽媽,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