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國小生的自律能力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幼兒園時是以玩耍爲主的,大部分事情都有老師和保健老師代替,而進入一年級後,要以學習爲主,好多事情還要自己動手去做,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就要求老師在旁邊多指導、多培養,家教網而這個過程就是培養孩子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要知道“他律”是“自律”的前提,“自律”是“他律”的結果。那怎麼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呢?我認爲應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如何培養國小生的自律能力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一份子,積極參與班集體活動,以身作則,身先士範,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教師首先在上課鈴響之前進教室,要求學生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教師也要當天批改作業併發到學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學生不隨地丟垃圾,那教師就要自己先做到,等等。常言說得好,身教勝於言教。學生的自律性會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步增強。“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學生最願意接受的教育。

其次,培養良好的學習和行爲習慣

學生的一般學習習慣包括:上課習慣、課前準備習慣、作業習慣、預習和複習習慣以及文具的整理習慣和使用習慣等等。我根據學生的特點,首先對學生進行具體的學習行爲訓練。如在訓練學生上課發言舉手時,告訴學生爲什麼上課發言要先舉手,再進行示範練習,要求人人掌握規範的舉手姿勢,舉左手,不要碰撞桌子發出響聲,並且闡明舉左手的宜處,即不影響上課記筆記。同時講明發言的體態及聲音的高低,是對老師的尊敬,同時也是對同學的一種禮貌。還有寫作也業時,不要把鉛筆用嘴咬鉛筆等。

另外,我還十分重視學生日常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讓學生明確哪些行爲是對的,哪些行爲是錯的,反覆訓練日常行爲,養成自覺自控行爲的習慣。如有些學生寫完作業總是忘記帶,一般情況是因爲寫完作業後沒有整理自己東西的習慣,或者是寫完後隨便一丟,第二天上學匆忙就把作業忘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同學放學回家後先把作業寫完,放在書包裏,讓後再出去玩耍,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還有勞動工具的擺放問題,學生打掃玩教室後,就把勞動工具隨便一丟就沒事了,我看見了,非常生氣,但想想還是沒發脾氣,在第二天上課後,我在全班學生的注視下,自己去把勞動工具擺放整齊,並向同學們說了爲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好處。從那以後我班的勞動工具每天都擺放的整整齊齊的。

第三、家庭是培養學生責任心的重要渠道

現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他們普遍不會做家務,不關心父母的疾苦,以“自我”爲中心,習慣於把責任都推給他人,另一方面家長相對更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品質方面的培養(農村孩子還好些)。爲了讓學生做到家裏學校一個樣,一方面,我積極與家長溝通,徵得家長的配合,另一方面我要求學生

在家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書包、整理房間逐步自理,不給父母增加負擔。我還建議學生在家中都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幫父母掃掃地,送送碗父母回家了幫父母拿拿鞋等,也可以自己養養花,養養小動物,看誰養得好,養的時間長,通過這些事情,學生懂得了做事不負責任,連一棵花也養不活的道理。

經過半個學期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的轉變——不僅僅是教室變得整潔乾淨,更重要的是,眼前這些依然稚氣的他們,有了勞動的意識,更有了一定的勞動能力,並能體驗到勞動的快樂,真正走出了“做學習的小主人、集體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的第一步。確實,沒有班主任的“幫扶”,哪有孩子鍛鍊的機會,沒有班主任的“放手”,哪有孩子們能力的提高。只有引導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他們才能真正成爲一個具有生活能力的“人”。

如何培養國小生的自律能力 [篇2]

自律性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無論孩子天賦多聰明、iq多高,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做事也是很難成功的。因此,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

1. 延遲滿足

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首先要從延遲對孩子需要的滿足開始。心理學實驗已經表明,自我控制能力最早出現在寶寶6~12個月,而4歲則是自我控制能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所以,從孩子很小時家長就要有這種意識,不要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的願望,適當延遲滿足孩子慾望的時間。也不要讓孩子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注意培養寶寶抵制誘-惑、剋制自己的能力。

記得女兒三歲左右時,有一次在商場裏看到了一個遙控小汽車,喜歡的不得了,非要買着不可。我想不能讓孩子養成想要什麼就要什麼的壞習慣,得讓孩子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雖然看着孩子眼淚汪汪的小臉也很心疼,但還是咬牙堅持沒給她買。過了一段時間,我看孩子特別懂事,就偷偷把遙控車買回來給了孩子一個驚喜。沒想到這件事過後,帶孩子去商場時丫頭再也不吵鬧着要東西了。看來,只要家長在生活中多注意適當延遲滿足孩子的慾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會慢慢養成的。

2. 時間管理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離不開對時間的管理,當孩子對時間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家長就要逐漸培養孩子在時間上的自律意識。孩子想做某一件特別喜歡的事情,比如看電視、上網玩遊戲時,家長要先和孩子約定玩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孩子可以盡情的玩,約定時間一到,孩子必須自覺停止。如果孩子不能馬上停止,就需要對孩子適當“懲罰”,可以減少玩的次數或減少下次玩的時間,讓孩子爲自己的“違約”付出代價,培養孩子正確的時間觀念,懂得守時的重要性。當孩子開始做一件不太喜歡的事情,比如寫作業、做家務時,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制定完成的時間,告訴孩子只要認真完成,剩餘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讓孩子逐漸養成重視時間的良好意識和管理時間的良好習慣。

3. 提供動機

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憑家長的“行政命令”,最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誘-惑力的動機。家長首先要了解什麼纔是孩子真正在乎或需要的事情,當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時,儘可能想辦法把你的要求與孩子的某種需求關聯起來,構成因果關係,給孩子的自律提供一個強大的動機,促使孩子心甘情願的去完成。

女兒小時玩完玩具從來不收拾,囑咐多少遍也不聽。爲了讓女兒能自覺收拾玩具,我想了一個點子,然後告訴女兒:“如果不把玩具收拾好,玩具就會自己藏起來,不和你一起玩了。”剛開始,女兒根本不相信,玩過玩具後還是亂放在那兒,我就趁她看不見時把玩具藏起來,結果女兒找不着玩具了,女兒特別驚訝:“玩具真的藏起來了!”“我還想玩這些玩具”———這個簡單的需求成爲女兒自覺收拾好玩具的強烈動機,再也不要我督促了。

4. 遵守規則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後勢必會造成社會的混亂,要想孩子自律,首先就要學會遵守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予孩子正面的影響,在日常行爲中爲孩子樹立遵守規則的好榜樣。家長要讓孩子瞭解各種規則,行人車輛要遵守交通規則,和小朋友玩遊戲要遵守遊戲規則,各種體育運動要遵守競賽規則,還有要禮貌待人啦、按時作息啦、做事不影響別人啦等等,並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規則給予孩子監督指導。

比如,孩子想盪鞦韆玩,可是已經有小朋友在那裏正玩着呢,家長就要告訴孩子“先來後到”的規則,勸導孩子學會剋制自己,陪孩子耐心等待。全家一起出遊,不亂扔垃圾,不亂塗亂畫,不大聲喧譁,遇到熱門景點需要排隊時,家長一定要不加塞、不催促,孩子在旁邊看着呢。要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嚴肅性,可不能讓自己的“不文明”影響到孩子。

5. 遊戲訓練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採用角色扮演遊戲或者叫情境模擬遊戲,能夠很好的鍛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擬醫院、商店、學校、消防人員救火等等。在模仿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走神了,家長要提醒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中,完成應該完成的任務。

給孩子提供一些訓練活動,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也不失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女兒最喜歡和我玩的是摺紙小遊戲,準備一些白紙片,隨意折出一些小動物、小物品,按照個人的喜好畫上顏色,再把自己的作品和樹葉、小石塊等身邊的小物品擺成不同的造型,一起欣賞,那叫一個美呀。這種動手類的小遊戲,孩子大都非常感興趣,既鍛鍊孩子了的注意力,長期堅持下去還能幫助孩子逐漸形成自律的能力。

孩子自律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家長針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和個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在進行過程中,也難免出現一些反覆的情況,家長要多關愛、多提醒、多鼓勵,這樣纔會幫助孩子逐步養成自律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