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認爲,人在留意某些對象時,大腦皮層相應區域就形成一個優勢興奮中心,課堂教學的客觀實際當然更是大量地影響學生,這種影響,勢必引起學生的反響,而這種反響,也就是課堂的注意力。注意使學生的心理活動指向某一類對象。如果教師的講解、提問、佈置作業等教學行爲對學生不能有足夠的吸引力,也就不會引起學生強烈的注意。久而久之,學生聽課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因而走神的現象。如此下去,教師再講也是枉然,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從目前學校教學的現狀看,教師在培養學生注意力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教學結構單一。系統論認爲:結構合理的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的相加總和;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越高。而我們有些教師無視教材的區別,也不看學生的差異,只有“萬能”的千篇一律的教學結構。在信息傳遞上還未突破單一的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模式;在教與學的關係中,沒有把握好兩者的統一。這樣又怎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一以貫之的注意呢?

2.教學方法陳舊。現在不少教師還習慣於依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式的老師講而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僅僅起了一

個現成信息的負載者和傳送者的作用,而學生則僅僅起了一個接受器和記憶器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又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怎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呢?

3.不注意信息的反饋。根據德烏茲等人提出的反應選擇理論來看,學生對老師輸入的信息進行意義分析後,根據外界刺激的重要性來選擇反應,對之作出反映的事物,即爲受到注意的對象。反之,則爲未受到注意的對象。而有些教師上課只顧自己講,絲毫不留意學生對信息所作出的反應,不能根據學生的注意動向隨時調正自己的講課內容或方法,以適應學生聽課之需,這樣勢必造成教師講得越多,學生的注意力越是分散的惡果。

4.大量地重複地無目的地佈置作業,使學生精神疲勞,學而生厭,學生的注意力當然集中不起來了。

綜上所述,教學結構單一,教學方法陳舊,不注意信息反饋,作業佈置不適當是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也是課堂教學效益低的癥結所在。

爲了提高教學效益,必須注意培養學生課堂注意力。主要途徑有以下幾條:

1.溫故而知新。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人們的注意力,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它是不是能成爲人們注意的對象,要靠它和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的程度而定。人們感興趣的往往是切合人們實際的對之略有所知卻又不瞭解的東西。因此,教師必須努力鑽研教材,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以加強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授茅盾散文《風景談》時,可將學生在國中所學的茅盾的另一篇散文《白楊禮讚》聯繫起來,可以設置下列一些問題:兩篇文章寫作的背景相同,主題是否相近?《白楊禮讚》寫白楊從黃土高原起筆,《風景 2

談》又爲何從星星峽外的沙漠寫起,各有什麼用意?兩文在結構安排與寫作方法上有何異同?通過這些啓發,就有可能把新材料與學生原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加強學生的注意力。

2.培養興趣。要想讓學生引起注意又能維持注意,興趣是很重要的。人的興趣不是與生俱來,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礎上,在實踐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果課堂教學的內容越能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就越符合學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例如隨着社會的發展,應用文體的重要性越發突出,它在社會中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大,改革開放的需要,商品經濟市場的需要,在這些方面學生已自覺感到對之很需要。如果教師能把握住學生的這一興趣,聯繫社會生活的實際,講好這一文體的特點,就能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事實表明,最能激發興趣的事物,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事物。除了上述的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外,教師還不能忽視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這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提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不但在開始講授一門新課時要說明這門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說明它的重要性,而且在每上一堂新課時就要開“堂”明“義”。這個“義”往往就是教學目標。向學生提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學生一下子就重視起來,注意力也就會集中起來。例如教《荷花澱》一文時,可向學生提出下列目標:1.瞭解白洋澱地區人民抗日鬥爭生活,激發愛國熱忱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如果學生能按教師提出的這些目標去讀,那麼他們就能集中課堂注意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二是力求教學結構的合理化、教學方式和方法的現代化、形象化、多樣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變單一的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的傳統模式爲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採用電聲光傳播技術改進語

《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