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方法

所謂習慣,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指由重複和不斷的強化而長期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更改的行爲、傾向,並且能爲完成某種工作而鞏固下來的一種需要,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習慣培養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早就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因爲就人的學習來說,不僅是智力活動,而且還和非智力因素有關,諸如求知慾、學習意志和學習習慣等。所以,一個好的習慣對於孩子有更重要的意義。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方法

而幼兒時期,是孩子行爲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但此時習慣培養對於孩子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爲習慣養成的過程與孩子的天性相悖:孩子的天性活潑好動,缺乏自制力、堅持性;而習慣養成的過程就是一種律己和堅持的過程,特別是對於小班的孩子,這更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習慣養成最需要堅持,可小班孩子堅持性相對來說很差;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非常枯燥和艱苦的過程(不斷重複一個動作、一件事情,個人認爲,那幾乎近似一種機械勞動),而小班的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東西。

怎樣才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變矛盾爲統一呢?怎樣才能讓習慣的培養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接受又樂於接受而且有效果而讓孩子自覺地融入到習慣養成中來呢?

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採用讓孩子感興趣的方式。

妙用動畫人物。

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要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對動畫人物的喜好。天線寶寶、奧特曼、大頭兒子、小熊維尼、大聖孫悟空……總是孩子們的最愛。可別看這些虛擬世界的動畫人物,它們的力量有時是我們這些真實世界中的人難以達到的。所以,我總是以這些洞化人物的口吻來要求孩子,“要吃飯了,天線寶寶請小朋友去洗小手!”“奧特曼說寶寶洗手要把手心、手背、手指縫都洗乾淨!”“大頭兒子說小寶寶什麼都吃才長得健康!”……聽着這些以動化人物口吻說出的話,孩子們總覺得特別的親切,效果自然好得多,當然也有利於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教師對於幼兒行爲習慣的養成,最常用的方式往往是“任務驅動式”,即教師往往要求孩子“要——”“不要——”,這樣的效果往往是孩子暫時作到了教師的要求,但很快又忘記,教師再要求,孩子又忘記,幼教之友《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就在這周而復始的過程中,教師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但孩子卻並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事倍功半。因爲孩子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爲什麼要這樣做,所以,他們不能自覺地去遵守這些要求。因此,在對孩子習慣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孩子做,更要讓他們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曾經有一段時間,班上的孩子活動時玩搖船總喜歡把搖船弄出很大的聲音,非常地吵鬧。要求他們安靜一點,可往往只能保持一會兒,很快又肆無忌憚地吵鬧起來。於是,在一次自由活動時,我悄悄摁下了錄音機的錄音鍵,把孩子們發出的噪音錄了下來。然後在上課時放給孩子聽,問他們聽起來感覺怎麼樣,並告訴他們這是什麼聲音。此後,這種情況好了許多,並且一些孩子不僅能管住自己,而且還幫助別的小朋友。

文學薰陶

兒歌、故事,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利用這些文學形式來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例如,把洗手的過程編成幼兒感興趣的童謠、用故事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廣告,那些琅琅上口、耳熟能詳的廣告語,特別是香皂、牙膏之類與孩子良好習慣有密切聯繫的'日化用品廣告,無疑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一劑良方。“高露潔的保護,體貼又周到”會讓孩子天天記住刷牙;“愛心媽媽舒膚佳”會讓孩子把自己小手洗得乾乾淨淨的,這些都是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樹立榜樣,以點及面

孩子的發展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習慣好,有些孩子習慣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但是,孩子之間也是可以相互影響和相互同化的,所以,教師就儘量在孩子中間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讓孩子之間相互促進,養成好的習慣。

其次,教師要幫助幼兒反覆強化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養”不難,養成就需要很大的堅持性,需要不斷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疲勞以至於忽視,從而使壞習慣捲土重來。特別是小班的孩子,他們基本上還沒有很自覺的意識,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幫助。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關鍵在於“滲透”和“堅持”。教師要把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滲透於孩子們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孩子的意志力力較差,教師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並且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成良的習慣。

再次,家園一致

家長是教育資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對孩子行爲習慣的培養,家長的作用是不容小視的。教師要和家長經常溝通,保持家園要求的一致性,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作用於孩子,促使其良好習慣的養成。

總之,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因爲,擁有好習慣的孩子,也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