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的英雄人物介紹

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整理的鴉片戰爭的英雄人物,希望能幫到大家!

鴉片戰爭中的英雄人物介紹

  鴉片戰爭的英雄人物

鴉片戰爭期間,出現了無數反抗侵略者的英雄兒女,他們用生命捍衛民族尊嚴,他們用熱血保衛祖國,他們的事蹟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在鴉片戰爭中的英雄人物裏,關天培最爲耀眼。他曾經負責鎮守鎮遠和威遠兩座炮臺,面對英軍如狼似虎的進攻,兵少將羸的他鎮定拒敵,指揮若定,一次次地將衝上炮臺的英軍擊退。無奈孤弱無援,英軍又如潮水般不停地發起衝鋒,他吩咐手下帶走提督大印,自己發出了“人在陣地在”的怒吼之後,與英軍進行肉搏戰,最終不幸去世。

陳化成也是鴉片戰爭中的英雄,道光二十二年,英軍入侵長江口岸,陳化成親自指揮炮臺對侵略者打出了第一炮。在與英軍激戰的兩個多小時裏,陳化成指揮部隊至少擊中了幾十次英軍戰艦。正當戰局膠着不下、勝負難分時,側翼的將領竟然可恥的臨陣脫逃,導致陳化成被英軍包圍。在他生命的最後關頭,他仍然指揮大炮轟炸英軍,無奈敵衆我寡,陳將軍最終壯烈殉國。鴉片戰爭中的英雄不乏八旗將士,海齡就是其中最令人敬佩的一個。他以八千老弱將士抗擊兩萬英國精銳,卻越戰越勇。在鎮江城即將陷落之際,他發出了“寧可自殺,決不投降”的錚錚誓言之後,縱身跳入火海,英勇就義。這些英雄譜寫了一曲曲蕩氣迴腸的悲歌,書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血淚史。他們將受到後人的永恆懷念。

  ‍‍‍‍‍‍‍‍‍‍‍‍‍‍‍‍‍‍‍‍‍‍‍‍‍‍‍‍‍‍‍‍‍‍‍‍‍‍‍‍‍‍‍鴉片戰爭中雙方之家的火炮

鴉片戰爭火炮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清政府方面使用的火炮和西方侵略者使用的火炮。

在當時的中國,火炮質量好壞與否是靠火炮重量來衡量的,即火炮越重質量越好。根據《史料》上的.記載,在鴉片戰爭中,清軍使用的火炮主要是紅夷大炮。紅夷炮是一種架退式前裝滑膛長管重炮,精度很高。因爲它的重量,紅夷炮每發射一次都要重複進行復位、再裝填,而且發射一次中間需要的時間較長,即鴉片戰爭火炮的使用對中國非常不利。相較之西方的火炮,中國方面的不利主要是因爲中國的傳統鋼鐵冶煉技術不成熟,產量低下。

火炮由生鐵鑄造,質量不好,使用週期短,易裂。爲了應對以上不利狀況,清軍想到的處理辦法是增加火炮重量,減少火藥填量,加入銅材料,把火炮結構複雜化,這就造成了火炮威力減小很多。除此之外,清軍制造的炮彈因炮口小所以很輕,射程很近,火藥因提純不夠爆炸效力低。

鴉片戰爭火炮對於西方有利的方面是因爲工業革命後,西方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在火炮的製造方面有着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機器的大批量生產,各個零件之間的尺寸比例比較合理,射擊精度高還節省時間、堅實耐用。而且炮彈是實心設計,質量較大,射程也比中國的遠。

火炮使用的火藥實際上是有中國發明後傳播到西方的,也就是說本該是中國佔據有利方面的,但是因爲中國在發明火藥後,並沒有在該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冷兵器時代,而西方則因爲科技的發展,在武器製造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從而開始向中國發起侵略。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關係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認爲是因與果的關係,兩次鴉片戰爭的發生是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催化劑。在鴉片戰爭結束後,作爲戰敗一方的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國提出的不平等協議,割地賠款給英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雖然與列強之間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但是國內的社會矛盾卻在不斷加深,統治階級對百姓的不斷剝削和壓迫,最終使得農民爲了謀求生存而反抗,即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一共有兩次意義重大的出征,一是北伐,此次出師深入腹地,牽制了清政府大部分的兵力,爲之後的西征做出了準備。二爲西征,此次出兵鞏固了其在“天京”的統治地位,成功奪取了清政府的大半江山,使得太平天國正式進入全盛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鬥爭的結晶,期間提出的絕對平均主義政策,是超現實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並沒有突破原有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經濟體制,實屬天方夜譚。“天京”戰變,太平天國逐漸衰敗,加之遭中外的聯合絞殺,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十三年的農民起義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卻給予了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瓦解,爲之後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打下了基礎,也打擊了西方侵略者侵略的氣焰。

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兩者之間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繫,總體來說,鴉片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出現。綜上便是對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間的聯繫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