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簡介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各方勢力暗流涌動。曹操迎獻帝,遷都許昌,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袁紹盡有河北之地,地廣人衆,兵精糧足,意欲南向以爭天下。建安四年,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戰簡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官渡之戰簡介

官渡之戰發生於哪一年

發生在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爲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着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官渡之戰簡介

名稱 官渡之戰

傷亡情況 袁紹約100,000人;曹操約8000人

地點 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

主要指揮官 袁紹;曹操

時間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參戰方 袁紹軍;曹操軍

結果 曹操獲勝

參戰方兵力 袁紹約110000人 曹操20000人

戰爭時間 一年

戰爭影響 曹操獲勝後,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人物

曹操(155-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爲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爲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爲全國儘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纔是舉,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爲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歷史背景

當時,今天河北一帶在袁紹的控制之下。他依仗自己兵精糧足,想一舉殲滅曹操。公元200年,袁紹率領大軍南下官渡。曹操用計燒燬了袁軍的糧草,擊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形成羣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公元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衆,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爲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爲局勢會向着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劉表中立,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爲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爲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都(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爲,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爲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燬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結果:袁紹戰敗,元氣大傷,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機,奠定統一河北的契機。

分析戰役

取勝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曆史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爲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爲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1.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築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操軍心動搖。其後,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3.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4.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爲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爲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戰役意義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爲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過程簡介

序幕

戰役過程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縣,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爲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着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前期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爲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瞭解,認爲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爲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難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於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爲許都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都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都,後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爲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爲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爲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爲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僞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爲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衝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爾還,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被徐晃斬殺,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

外圍

建安四年,張繡聽從賈詡的勸告,歸降曹操。劉表雖然表面上答應支持袁紹,但他並未出兵,持觀望態度。曹操用衛覬之計,鎮撫關中,並在官渡開始構築防禦工事,以防備袁紹攻擊許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出人意料地先進攻徐州的劉備。衆將認爲應先打袁紹,曹操說:“劉備是人中豪傑,現在不打,將來必有後患。袁紹有大志向,但反應遲緩,肯定不會行動的。”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于徐州,關羽被生擒投降,旋即還軍官渡。不出曹操所料,袁紹遲疑不決,失去夾擊曹操的良機。

二月,袁紹率步兵十萬、騎兵一萬,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準備渡河,同時派遣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計,聲東擊西,佯裝欲於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西向,實則輕兵突襲白馬,顏良於陣間措手不及,爲關羽所殺。白馬之圍遂解,曹操遷移民衆,沿河西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騎兵解鞍放馬,將輜重丟棄。文丑與劉備帶着五六千騎兵先後追至,士兵們爭奪輜重,情況混亂。曹操以五百餘騎,乘機突擊,文丑死於亂軍之中。此後,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關羽復投劉備。

當時,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汝南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爲曹仁擊破。

轉機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佔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依謀士劉曄之計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彧給予曹操方面決心,使得曹操得以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爲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相持

八月,袁紹不聽沮授持久作戰的建議,自陽武逐漸進逼至官渡,依沙塠爲屯,東西數十里。

九月,曹操與袁紹交戰不利,轉而堅壁拒敵。袁紹建高櫓,壘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於是製作霹靂車,發石擊破櫓樓。袁軍又掘地道,曹軍就挖長溝。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據《三國志·武帝紀》,曹操一日見運糧士兵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脫口而出,“卻十五日爲汝破紹,不復勞汝矣!”荀彧回信說:“袁紹將主力集結於官渡,想要與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爲所乘,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當年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劉邦、項羽沒有人肯先退一步,以爲先退則勢屈。現在公以一當十,扼守要衝而使袁紹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勢已然明朗,絕無迴旋的餘地,不久就會發生重大的轉變。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坐失。”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令徐晃等人騷擾袁軍補給線。

奇襲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

戰役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爲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其他戰後相關事務:

1、官渡之戰後,曹軍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賞識,起初曹操赦免沮授並且厚待他,但最後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紹陣營而被曹操殺害。

2、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態,他下令將信件全部焚燬,以示安撫反側。

3、官渡之戰後,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後悔不用田豐之言,但逢紀詆譭田豐,結果田豐被袁紹殺害。

4、冀州地區發生反袁的動亂,袁紹率軍平定。

官渡之戰簡介

官渡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東漢建安五年,袁紹率軍攻打曹軍,曹操智勝袁紹,於白馬津擊潰紹軍,史稱爲官渡之戰。

袁紹作爲當時最強的軍閥,18路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他被推舉爲盟主,在漢末羣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公元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

原本勝權在握的袁紹,爲何會敗 

當時袁紹有着曹操數倍的兵力,身邊謀士猛將如雲

原因一:

不納忠言,誤信讒言。人心背向,許攸,張郃,高覽等人都投靠了曹操。

原因二:

曹操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燒燬袁軍全部的糧草,導致袁軍軍心渙散,導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曹操採納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燒燬袁軍全部的糧草,致使袁軍軍心渙散,導致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慘敗。

原因三:

內部不和,郭圖因與張郃,沮授等人不和,陷害沮授,逼迫張郃高覽反叛,逢紀陷害田豐。

古代打仗最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在每一場戰爭當中,都是至關重要的的。而袁紹內部卻沒有一致對外,反而內部之間暗鬥。

模式介紹

遊戲人數:4 玩家 vs 4 AI(電腦)

匹配規則:玩家可以選擇單人匹配或組隊匹配,組隊爲2-4人。玩家必在同一方。

體力限制:玩家每日有5點體力,每進行一局遊戲扣除一點體力(體力可購買)

道具限制:每名角色可以替換一次手牌,禁用點將卡、換將卡、身份卡

專屬將池(本模式限定以下武將,玩家均可免費使用):

袁紹軍:袁紹、許攸、SP張郃、高覽、陳琳(勢力:羣)、顏良文丑、沮授、淳于瓊、郭圖逢紀、審配、界劉備(勢力:羣)、田豐(國戰)、荀諶

曹操軍:界曹操、荀彧、荀攸、界郭嘉、徐晃、于禁、界張遼、SP關羽、韓浩史渙、曹仁、曹洪、程昱、劉曄

身份設置:每方4人有一人爲主帥(兩方主帥固定爲袁紹和界曹操),其他三人爲忠臣。

體力上限:主帥額外獲得1點體力上限,獲得各自武將牌上的主公技。

勝利條件:擊敗對方主帥。

牌堆變更:牌堆爲軍爭牌堆,沒有木牛流馬;刪除卡牌桃園結義、南蠻入侵和五穀豐登、閃電,替換爲卡牌勠力同心、屯糧和援軍。

遊戲規則

1、由曹操開始行動,曹操固定一號位。

2、每局遊戲隨機從5種座次中選擇一種。

3、死亡獎懲:一名角色殺死對立陣營的角色後,獲得該角色的所有手牌;殺死同一陣營的角色後,棄置所有牌。

4、平局處理:當玩家在一號位出牌之前逃跑,視爲平局。

5、投降規則:當遊戲時間超過5分鐘,且一方的存活角色只剩1名時,可以投降。

袁紹軍新武將

恃才:出牌階段內,牌堆頂的牌對你可見;你可以棄置一張牌並獲得牌堆頂的牌,當該牌離開你的手牌區後,你可以再次發動此技能

附勢:鎖定技,若場上勢力數爲:羣大於魏,你擁有技能“擇主”;魏大於羣,你擁有技能“逞功”。

逞功:一名角色使用牌指定目標後,若目標數不小於2,你可以令其摸一張牌。

擇主:出牌階段限一次,你可以獲得雙方主帥各一張牌,然後分別交給其一張牌(若有主帥沒有牌,則將獲得其一張牌改爲摸一張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