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作品雨巷的賞析詳解

戴望舒是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戴望舒的作品《雨巷》受到了葉聖陶的極力推薦,盛讚他“替新詩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戴望舒作品雨巷的賞析,希望能幫到你。

戴望舒作品雨巷的賞析詳解
  戴望舒作品雨巷的賞析

詩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就是《雨巷》,《雨巷》寫於1927年,當時正是經歷過4.12大屠殺,整個國家籠罩着血腥的白色恐怖,戴望舒當時只有二十二歲,他用《雨巷》表達了自己對於黑暗現實和幻滅理想的憤怒,但是同時又充滿了失望和彷徨。

戴望舒作品《雨巷》蘊藏着古典詩文的委婉,風格清麗,有中國古典文風和法國詩歌派融合。他這戴望舒早期詩文風格的縮影,《雨巷》既朦朧又現實,虛實結合,無限的憂愁和哀傷。《雨巷》開頭講的是一個人撐着一柄油紙傘,在空曠的寂寥的雨巷徘徊,希望遇到一個丁香一樣的女子,這個女子是他追尋的“希望”,漫長的巷子被煙雨籠罩,沒有盡頭,象徵着詩人處在一個彷徨的社會環境,這個社會環境被各種東西籠罩,看不清明。

戴望舒作品《雨巷》寫的'是戴望舒對人生理想和愛情理念的追求,“丁香”白色或者是紫色,無論怎麼樣都是秀氣不輕佻,經常被詩文中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男子爲蘭草女子爲丁香。丁香這個意向就是哀愁高潔美麗的象徵。然而這個“丁香”一樣的女子卻在彷徨,他在等什麼呢?是等一個如意郎君還是在對誰懷有怨念。《雨巷》讀着讀着,才知道這個“女子”就是戴望舒自己的縮影,她是理想追求的化身,是一種隱蔽的靈魂宣泄。整首詩文像一個童話故事,朦朧而美好。

  戴望舒的人物簡介

戴望舒,漢族,又叫海山,生於1905,死於1950,卒45歲,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筆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詩人,象徵主義代表家。

戴望舒是職業詩人,也是著名的翻譯家。畢業於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戴望舒一生髮表詩文無數,與鴛鴦蝴蝶派結下不解之緣,因爲在刊物上刊登了《債》、《賣藝童子》、《母愛》三篇小說,結實了杜衡、張天翼等意氣相投,幾人年輕氣盛,風華正茂,希望成立一個以文會友的聖地,那就是後來的《蘭友》三月刊,這個文學小團體就是“蘭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記憶》等。戴望舒從小就喜歡古典文化,他入學開始便喜歡閱讀古典說部和中外童話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學。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學,主修中文。他的老師是著名文學家田漢,在田漢的教導下參加革命鬥爭。但是隨着戰爭的來臨,上海大學被封之後,他轉到了復旦大學學習法語。1927年發表《雨巷》,這一年,他和施蟄存、杜衡、馮雪峯等人創辦了《文學工廠》並在1932年擔任《現代》雜誌編輯一職。

戴望舒曾經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讀書。但是由於戴望舒在中法大學學習期間,經常不交作業,不按時上課,年終考試缺席,校方查問之後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參加反法西斯遊行,後來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國警方,法國警方通知中法大學,當即被開除學籍,回國之後繼續從事雜誌月刊編輯。

  戴望舒的人物經歷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1926年與施蟄存、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1927年寫的《雨巷》。1928年發表《雨巷》並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峯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爲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受到了葉聖陶的極力推薦,盛讚他“替新詩開創了一個新紀元”,成爲傳誦一時的名作,因此他被譽爲雨巷詩人。

1932年他參加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誌編輯社。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讀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不過在留學期間,他並不喜歡去課堂聽課,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翻譯外文著作上。當時他翻譯了《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說集》等,另外還研讀了西班牙作家的許多小說集。1935年春天,由於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遊行,被學校開除,於是便啓程回國。1936年6月,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樑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