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山國小外出學習彙報材料

兩天的國小語文名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是短暫的,而留給我的思索卻很深很長。本次教學觀摩活動讓我從這些名師的課堂上看到了語文“洗盡鉛華見本色”的自然美,生態美。觀摩會後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所以想粗淺的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層山國小外出學習彙報材料

一、倡導“自然地朗讀”

如何正確的朗讀?怎樣的朗讀纔能有效?這是我們一線教師常常困惑的問題,而這次我們在薛法根老師的課堂,在武鳳霞的報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讀,這也符合本次課改對朗讀評價的要求,即:“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嬌柔做作的腔調。”不能一味的強調“有感情的朗讀”,否則將無法正確的體現文本的特點和文本的個性。而且我們教學中也常常發現學生在朗讀時“朗讀腔 ”“表演腔”太濃,而這樣的朗讀恰恰是對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來自然地朗讀就應該像說話一樣,用恰當的語氣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調,語勢。若把文本分爲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麼抒情性的文本就應該用朗讀去“打動”“感染”聽衆,非抒情性的文本則只需要“告訴”就行了。科普性的說明文我們只要清晰的告訴、介紹,把重點的知識通過重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自然流暢的表達出來就行,不需要額外附加情感;演講稿,讀的時候則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讀去打動、感染聽衆,有一種告誡、號召的意味,而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

然”;對話類的文本,故事性特別強,在讀人物對話時,就因該用比較誇張的演讀。總之朗讀應該以不同的文體作基礎,先把握好課文的總的感情基調。

二、解讀文本理性迴歸

本次教學觀摩活動圍繞“教什麼”和“怎麼教”展開研討,“教什麼”是內容,“怎麼教”是形式,內容決定形式。毫無疑問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先決定“教什麼”。細細想來,其實也讓我們語文老師自愧,我們竟然渾然不知語文應該教什麼。傾聽了魏星老師的報告《基於質量提升的深度語文課堂》,有所領悟。原來要確定“教什麼”,首先要對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結合本次課改對“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的明確提出。我們在教學實踐要能夠正確的解讀文本,領會編者的意圖,落實教學目標。不可將語文課上成數學課、美術課、思想品德課,這些非語文的課堂現象透視出來的正式我們對課程、對教材缺乏正確的理解。再者“正確的解讀文本”對我們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的文本,不同的教師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知道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所以我們正確的理解教材將直接影響到“教什麼”的關鍵問題。沒有這個基礎,當然不可能靈活的,創造的使用教材,顯而易見這將對我們的語文功底和人文情懷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語文要簡單,平實,紮實

聆聽了幾位名師的課,正可謂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飾。” 在輕鬆自然教學環境中紮實有效地訓練好學生的語言,同時又培養學生

的語文思維能力、語文品質。在他們的課堂中語文教學已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已走向平實與質樸,紮實和簡單。 尤其是薛法根老師的《蒲公英》,環節設計非常簡單,教學伊始於老師就讓學生認識生字,在字詞教學方面要做到嚴謹、精確,做到正確地理解和運用。再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以悟來促讀。雖簡約但紮實,正如茉莉清新淡雅卻沁人心脾。

從諸多名師的課堂上,我感覺到新課程實現的方式沒有固定的模式,教無定法,學無定式,它需要我們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探索,來把握,名師的課堂藝術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有示範與指導作用,但不應該讓它成爲束縛我們思想和手腳的範本,要讓它成爲激勵我們思考與探索的思想火花與精神嚮導。

我要感謝這次學習,它指導了我的語文課堂教學,變革了我的教育觀念。學習的時間雖短暫,收益卻很多。但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練就過硬的基本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和語文素養,才能適應性語文教學新的發展需要!

層山國小外出學習彙報材料 [篇2]

講課是作爲一名教師所必須具備的首要任務。完成這項重要任務須認真學習與借鑑名師們出色的成果。

初涉教師隊伍不久的我有幸參加了在二小舉辦的全縣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教研活動,認真傾聽了四位優秀教師的還原課,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淺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節課是來自蒙城中學王娟老師的《紅領巾真好》,是一堂成功而精彩的低年級閱讀課,由於本課是一篇詩歌,王老師沒有一味的抓閱讀,而是邊講解生字邊引出課文,對於生字的記憶,讓學生自己去觀察並分享自己的方法,生動而有趣,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又掌握鞏固了生字。在課堂上強調學生書寫的姿勢,爲低年級學生的習慣養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而劉倩老師的《搭石》這一課則別有特色,在課一開始就讓學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詞語,整堂課的.思路是伴隨着四字詞語進行的,課的設計別出心裁,十分新穎。尤其是在講解每逢汛期,人們出行的不便,讓學生反覆讀“脫鞋挽褲”,當人們上工的時候需要“脫鞋挽褲”,讓人們收工的時候需要“脫鞋挽褲”,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去體會人們過河時的不方便。再用同樣的方式讓學生去讀“走搭石”, 當人們上工的時候可以“走搭石”,讓人們收工的時候可以“走搭石”,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比和朗讀感受到搭石給人們帶來的便利,能夠讓學生通過具體動作去體會“放”與“擺”的不同,加深學生對搭石與人們之間的關係的理解。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劉老師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

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反覆的朗讀父母之間爭吵的話,感受“我”的心理活動,並適時拓展出文章的描寫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引導學生思考句子在表達方面的作用,有哪些妙處等,並且出示續寫的要求,條理清晰,給孩子學習的主動權,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公金萍老師主講的《楊氏之子》則把人帶入了古色古香的古代,從課文一開始的複習學過的古詩句,到讓學生根據註釋自學古文的意思,別出心裁的鼓勵語,奇妙的課堂延伸,有趣的教學過程,讓人有一種身臨名家課堂的意境,整堂課十分順暢,讓人聽來十分愜意,在輕鬆的課堂氣氛中就學掌握了教學目標。

最後是陳主任對本次教研活動進行的總結,“踐行‘4+1’還原語文本色”,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方向,提出要落實語文學習的年段學習目標,要夯實識字寫字教學,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並且能夠呈現學生學習的過程。

四位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課模式同中有異,獨出心裁設計的板書,畫面引人入勝,在以後的教學中,學習借鑑老師們精湛的技藝,把自己真切的感受充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以她們爲榜樣,積極進取,爭取成長爲同樣優秀的人民教師,創造一個無悔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