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複習考試的教學反思

在20××年國中學生學業考試中,我校數學學科取得了比較令人滿意的成績。這與縣教研室、學校的領導們的直接指導、同事們的大力幫助分不開的,當然,也包含了我與趙老師三年以來的不懈努力與不斷探索的因素。通過學業考試,有些經驗值得總結提升,同時也暴露了一些仍需改進的地方,爲了下一步更高質量的教學,特作以下總結。

九年級數學複習考試的教學反思

第一,精研新課程標準和歷年試題,力求把握學業考試考察內容及試題出題特點。就數學而言,所考察的內容無非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以及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具體考察內容上,卻又呈現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的現象。針對上述認識,我們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最近四年的臨沂會考試題,進行了認真梳理、歸納,牢牢把握必考的知識點、基本方法、基本數學思想及其體現形式,以及常規題型,在複習時做到了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第二,明確複習指導方針,制定周密的複習計劃。基於當前的教學特點,結合當屆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決定積極貫徹《新課程標準》中的理念,整改傳統的複習方法,嘗試採取新的舉措來開展複習工作。

1、大力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並將這一理念始終落實在整個教育教學(此文來自)過程中。有句廣告語說得好: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把這句話嫁接到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那就是:沒有學生的主動學習,再好的軟、硬條件都沒有用。本着這種認識,結合數學特點,我們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樹立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從而喚醒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的做法。具體做了以下三點:

(1)教學內容處理儘量實用、有趣。簡言之,就是想盡一切方法,使相對枯燥、呆板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賦予其具有時代氣息的味道,或者“學以致用”,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素材,或者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學生的就近發展區搭建其易於認知、接受的匝道,以引發學生的關注;再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揭示數學的內涵、本質,達成教學目標。

(2)採用學案導學。前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學案導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時它也很好地落實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在對本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們將已經用過一輪的複習導學案進行了一些改進,將數學知識問題化。這種改進,目的是將一些記憶性的“零碎”複習內容轉變爲系統性複習內容,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準確、到位,應用更靈活。如在複習《圓》這一部分內容時,先前的學案是:基礎知識填空;基本練習;綜合運用;會考鏈接。改進後的學案是這樣要求的:《圓》的定義與相關概念有哪些?它有哪些基本性質?圓與點、直線的位置關係如何?請理順圓與三角形、四邊形、正多邊形的關係,圓的有關計算中,弧長、扇形面積、圓錐側面積如何計算?請你寫出來,並與同學交流,看誰整理的最完整?然後對重點考察內容,如圓的基本性質、切線的性質與判定、圓的有關計算等進行重點複習,再進行系統訓練。這一簡單的改動,就使得學習發生了轉變:由單純記憶性學習變爲系統性學習,思考、甄別的成分增加了,應用的意識就得到了強化。

(3)複習時教科書工具化。長期以來,傳統的“教書”習慣,形成了以(課)本爲本的依賴性,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疲勞感,以這種感覺進行復習,肯定難以引發學生的積極響應。爲此,我們變更了這種方式,在儘量吃透教材的情況下,僅將教科書作爲字典一樣的工具書來使用,以二次根式這一部分內容爲例,我們設計的複習導學案是這樣的:①怎樣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重點突出二次根式的表達形式、條件)②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質?如何運用這些性質進行運算?③二次根式的運算、運算律與實數、整式的運算、運算律有何聯繫?類似①、②這樣的知識點,無需講授,學生通過查閱教科書即可掌握,而③可以通過師生共同提升,再輔以專項訓練,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就可以了。

2、重點知識碎片化處理。要反覆強調,重點訓練,強化認識,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適當拓寬、加深。在新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遵循“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淺到深,從模糊到清晰,從零碎到系統……”認知的規律,對重點內容進行了從多角度、多方位設置情景,促進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以求達到徹底“吃透”的程度。這樣,在複習時就大大減輕了負擔。如《整式乘除》中的乘法公式,上新課時對公式的認識及導出,先是利用教科書中的探究內容,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觀察、猜想,形成感性認識,然後引導學生從多項式乘法、面積法、利用已有的結論“(x+a)(x+b)=x2+(a+b)x+ab”等方面尋求理論上的支持,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再輔以靈活多變的習題,像計算(—3—2a)(2a—3)等,訓練了學生的靈活運用意識。複習時,我們沒有進行簡單的重複,而是進行了適當的拓寬:利用乘法公式推導“(a+b—c)(a—b+c)=”、“(a+b+c)2=”、“(a—b+c)2=”、“(a+b)3=”、“(a+b)4=”…並找出其中的規律。通過這樣的拓寬,使學生不再感到複習是簡單的重複,從而產生厭倦,同時也對已有的公式進行了有效的回憶與應用,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體會到了數學的特點。重難點得到了強化,有利於複習效率的提高。

3、知識整合系統化。我們在重點知識碎片化的同時,儘量使整個章節系統化,這也是提高學生整體認知水平、應用能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習環節。如:(1)在複習“三角形”時,我們將《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軸對稱》、《相似三角形》、《銳角三角函數》、《勾股定理》等內容按其內在邏輯結構整合成“三角形相關概念、三角形性質、三角形之間的關係(全等、相似)、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部分,且對每一部分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專題複習;(2)在複習“數”與“式”時,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回憶,發現它們的研究思路基本相通,研究內容基本相似。這樣,對“數”與“式”就可以建立一個大的體系了。市“三五X”教學策略中,對知識整合這個環節的處理,主要以練習題的形式出現,這樣固然促進了對知識點的鞏固與理解,但對學生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與補充,似乎作用甚微。通過這次嘗試來看,是有些效果的。

4、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傳統意義上的一堂課,教師要創造情景,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狀態中去,要引導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還要進行分組討論、要展示,要師生再探討,形成結論,最後還要訓練,要小結,再加上作業……太機械了。事實上,由於學生之間的.差異,能夠完全跟得上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大多數學生處於“夾生”狀態,這就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主動性就變沒了。所以,我們(1)將課堂教學環節前置:把複習內容(待學內容)以學案的形式提前下發給學生,組織學生先期自主學習、嘗試解決學案,發現問題,形成“小馬過河”效應,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思維的差異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進行充分的思考、探究,這樣,他們在課堂上的討論就有了實質性的內容,使討論不至於流於形式。(2)採用儘可能多的展示手段,來展示學生們的學習成果,以積極的方式,恰當地肯定他們的勞動、思考中的有效成分,以求最大程度地培養、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慾望。(3)及時形成結論,展開針對訓練,鞏固所學知識。(4)根據課程內容特點,能當堂完成的作業要求當堂完成,保證了作業的獨立性,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狀態。另外,改變作業評價方式,除了必要的書面語言評價外,實行“AAA”評價制:結論(結果)正確爲A,過程簡明合理爲A,書寫認真爲A。並進行積分公佈,這樣大大提高了作業的作用,也改變了數學作業的枯燥感。

5、培植“認真”、“踏實”、“鑽研”、“刻苦”的學風。從始至終,我們都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與優化。針對學生被動性學習程度高、預習意識薄弱的情況,我們大力落實了“不預習,不上課”,較好地解決了學生上課學習效率不高這一問題:學生通過做導學案,發現問題,並對問題進行先期探究,形成自己的認識;在課堂上,積極推動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把自己的問題拿出來,進行研究,教師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參與度,儘量不讓一位學生的心思遊離於課堂之外;強調作業獨立完成等。這些習慣的養成,爲數學複習質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總之,以上舉措,無非是《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落實罷了,然而卻大大改善了我們的教學,但也出現了一些不足,譬如,如何處理好系統性與單個知識點的關係,廣度與深度的關係,適當淡化知識形成過程與強化結論應用的關係等等。我們期待着通過上述總結,敬請領導、同事們的指導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