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3篇」

  【第一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3篇」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課文內容的發展,而不失爲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我主要做到了這樣幾點。

一、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科普類的文章由於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較遠,我們學生平時瞭解較少。這一堂課我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力的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我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據課文需要幫助學生收集了非常內容豐富的資料,(因大多數學生家住農村,家中沒有電腦,我只好利用教室裏的多媒體幫助他們收集了。)如月亮詩句的收集,登月圖片和資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關知識的整理和提問,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使學生在交流與擴展時最快速地進入。我和孩子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把冗長的網上文字資源提煉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練明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輸入大腦,讓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裏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信息。在課堂裏我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爲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在資料的展示中,樣式靈活,有教師展示,有學生自展,還有全班展示,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裏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二、正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課標》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纔是前提。

這節課,我以讀爲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

  【第二篇】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藉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祕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爲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所以我在課堂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爲激發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慾望。因此,開始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後自然導入新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今天學習的課堂。這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於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語言學習實踐活動、參與“體驗”。接着,我讓學生欣賞着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無邊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並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爲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訓練智能。21世紀的課堂,應當是學生真正成爲主體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爲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參與。《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單一的閱讀方法去了解裏面所介紹的知識,就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喪失學習的熱情。因此,我充分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爲學生創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進行了一次模擬的月球探險之行。

“因爲旅途遙遠,我們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利用路上的時間,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手頭的資料,對月球的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以便於順利完成這次月球探險。”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動畫中,和着飛船起飛時的轟鳴聲,我用播音員的語調向大家提出這樣的要求。由於這些情境的渲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本來枯燥的文字資料也變得生動起來。“資料袋中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當我宣佈我們已經抵達月球的時候,他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裏奇異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陽光特別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處是環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爲聽不到一點聲音,真擔心與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陽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舊是黑沉沉的,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

孩子們這些生動的描述,把我們一起帶上了神奇的月球。

  【第三篇】

《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文章,文學性不強,沒有明顯的語言規律可循,更不煽情。但是,本課時的設計緊緊抓住了文本的特點,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創設語文的氛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節課緊扣一個“謎”字,設計了兩個問題:(1)月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2)課文寫了月球的哪些沒有解開的謎?讓學生帶着這兩個問題邊讀邊想邊劃,然後引導學生讀文本解決謎,最後還有哪些未解之謎等着我們去探索;整個教學設計從“生疑--解疑--又生疑”這樣的思路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