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三篇

《美麗的小路》講了一個有關環境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保持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美的行爲會破壞美麗的環境。

一年級下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三篇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_篇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敏感性,要使學生像對音樂那樣對待詞的音響,形象地說,學生應該成爲詞的音樂家,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因此,在教學中當學生的情感被激發,想象的翅膀展開以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某些詞句作一番細緻的咀嚼、推敲,去體悟言語表達之美。

本課教學以誦讀來帶動整個閱讀教學,從“傾聽故事”到“讀通課文”;從“品讀感悟”到“角色朗讀”……學生悄悄走進課文,進而鋪陳意象,誦讀入境,從“讀通”到“讀懂”,再到“讀活”,層層深入,讓閱讀變成學生個體對文體的感受和體驗的過程,催出生學生獨特的感悟。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_篇二

《美麗的小路》一文,主要講述了有關環境衛生的問題。它以童話的形式,告訴我們不要亂丟東西,保護環境。因爲是一篇童話故事,所以文章不僅寫得比較優美,而且利於一年級學生的朗讀實踐和語感的培養。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以文爲本,實現閱讀實踐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於是,我在預設教學環節的時候,讓學生抓住文本的對話進行朗讀和說話訓練。以“小路的美麗到變髒了到乾乾淨淨的環節”爲線索讓學生通過對比學習來充分感悟小路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發生這樣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在細節設計上,讓學生通過找課文中的語句來實現這個目標的`。

二、以讀爲主體,說說演演

記得聽過竇桂梅老師曾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教學時我充分尊重學生,體現他們個性化的朗讀。朗讀時不僅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價,而且也照顧到了後進生的朗讀。同時,還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變化讀、上臺表演、學生評議等環節讓學生深深地感知文本,提升情感的感悟。

三、隨時滲透,課外延伸

對新課標來說,不是讓學生只學課文中的這一點點知識足矣,他所要求

的是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用語文,生活中時時都有語文。所以,我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讓學生找找我們生活中的垃圾是哪裏來的?這些垃圾又到哪裏去了?我們平時的行爲習慣應該怎樣來養成?學生自己找資料,自己和同學間一起交流,自己感悟我們什麼地方做的不好,我們今後該怎們做。這一系列的過程,教師只要做一個引導得當的角色就可以了,所有的知識、體驗學生都會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完成。學習與生活結合,從文本中走出來 ,去體驗生活。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懂得美的環境需要大家保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滲透其中,學生情感也得到超越昇華。

四、抓住不足,及時改進

在實際操作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抓住學生課堂上隨機生成的細節。如,在課文分角色朗讀的時候,我一看時間不夠,就草草地收場。而當時我注意到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真正地掌握,甚至可以說他們對“兔姑娘”、“鹿先生”、“鴨先生”說話的表情、心裏的變化還沒有充分地揣摩到,這是在今後地課堂教學中所極力避免的。

  《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_篇三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有關環境衛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保持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美的行爲會破壞美麗的環境。

由於這篇課文很適合分角色朗讀,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我以讓學生聽讀、朗讀感悟後,再讓學生小組分角色朗讀,然後再請小組到講臺前分角色朗讀,最後,師生一起分角色合作朗讀。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理解了爲什麼要保護環境。而且,我讓學生學着去做個調查員,看看我們的周圍哪裏最乾淨,哪裏還不夠好,我們應該怎麼去改進。

通過了學習,我觀察了一兩天,發現學生能做到不亂扔垃圾了,衛生習慣越來越好了。不過,還有個別學生還不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