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通用14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通用14篇)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

24時計時法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從這樣幾個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學生生活經驗爲切入點

學生對時鐘的認識停留在能看鐘面並讀出那個時刻是幾時幾分,對普通計時法一說並沒有形成概念。以此爲起點,在導入時,我創設了通過看時針和分針同時指向12的鐘面,讓學生猜測我此時可能在幹什麼。有的猜老師可能在吃午飯,有的猜老師可能在睡覺,多種答案的提出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同一個鐘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兩個時刻,怎樣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誤會呢?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在12時前加上“晚上”、“中午”等這樣的時間詞就能準確地區分了。思考:加上時間詞多麻煩呀!能不能不用時間詞也能把時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見過不加時間詞表示時刻的方法。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提煉出手機上、電子錶上、電腦小票、電視機、營業時間等地方曾出示的時間,順理成章地引出即將學習的24時計時法。數學知識往往是以生活經驗爲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貼近生活實際。教學中把新知識的生長點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之上,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動機。

二、探究新知,系統構建24時計時法,突破難點

一天是從0時開始的,而學生往往因爲生活經驗的引導,讓大家誤以爲天亮了就是一天開始了。因此我設計了“2009年新年鐘聲敲響的視頻”,通過主持人的播報理解:0時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一天是從大家甜甜的睡夢中開始的。隨着時針的腳步,在鐘面上走過2圈後,0時——24時浮出水面,其中13時——24時的理解是難點也是重點。學生會習慣性的數數,對13時的來歷卻頗爲費解。“你是怎麼想的”開啓了學生思考的大門。接着數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滲透鐘面上的時刻+12得出13時——24時的方法。在通過課件顯示0時——24時每一個時刻的出現,學生便徹底明白了24時計時法的來歷,此時重新揭示並理解課題。

本課最大的難點是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同一時刻可以用兩種計時法轉換,轉換的方法是需要學生探討的。在出示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個整時的比較表後,發問: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生答:第一個表表示前半天的時刻(時針第一圈走的.時刻),第二個表表示後半天的時刻(時針第二圈走的時刻);普通計時法要用時間詞區分,24時計時法不用時間詞;普通計時法用的數是1——12,重複了一次,24時計時法是用0——24,分別只用了一次;第一個表(前半天)只是一個有時間詞一個沒有時間詞,數一樣,第二個表(後半天)數不同但24時計時法都是用普通計時法的數加上了12……諸如此類的發現,學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發現都是爲了突破兩種計時法的轉換。在學生的主動探究、體驗過程後,所有的發現都是那麼有價值。此時師指着表格小結並板書轉換方法:加減時間詞,加減12。至於爲什麼要互換,學生們可能也會問到,因爲國際通用的是24時計時法,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是普通計時法,所以爲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錯、計時準確的24時計時法,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轉換的學習很有必要。當某個場合出現了一個24時計時法的時刻時,腦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應出那個時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於不會造成時間誤差。

“你喜歡哪種計時法?爲什麼?”則是體現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選擇,關注人文素養,兩種計時法各有所長。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2

24時計時法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由於學習內容比較抽象,再加上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所以在認識上也比較淺顯,以致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着認識上模糊、應用上的糊塗,學生對於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結合相關資料,在反覆認真研究分析這方面問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本節課的教學。下面把這節課教學的得失做一下分析,以期在今後的教學中得以借鑑和改進。

1、在新課的導入上:

(1)新課開始介紹科學知識“24時的來歷”(教材54頁“你知道嗎”),既弘揚了科學精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但是此環節浪費過量的時間去說明,有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應把時間應該控制在1-2分鐘之內。

(2)以教材的故事情境“營業時間”引入24時法的探討,此故事情境的創設雖然是可以起到“引出學生探索新知”的作用,但是學習了下面的教學片斷,讓我不禁對此教學環節有了進一步的想法:

片斷一: 課始,教師先播放中央電視臺每晚新聞聯播的起始音樂

師:你們聽過這段音樂嗎?

生:這是新聞聯播開始的音樂

師:不錯你們是什麼時候看新聞聯播的?

生1:7點

生2:晚上7點

師:他倆說的時間有什麼不同嗎?

生3: 晚上7點說得更清楚

師: 不說清楚就搞不明白,在用普通計時法的時候在前面加上表明具體時間的詞語,這樣說才比較明確那我們就來看一段真正的新聞聯播吧(電腦播放錄像)

師:屏幕上有沒有寫“晚上7:00”? (學生仔細觀察屏幕)

生1:沒有寫晚上7:00

生2:寫的是19:00

師:那麼19:00與晚上7:00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呢?

生:19:00就是晚上7:00。

師(肯定):說得對!晚上7:00採用的是普通計時法,19:00採用的是24時計時的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24時計時法。

反思: “將數學學習迴歸生活”,是新課程理念下轉變國小數學教育觀念的一個重要命題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找準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域,正是基於這一理念,老師選擇了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引入新課, 爲學生創設深入思考的情境,提供互相交流的舞臺,創設展示交流的機會,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思維過程的平臺從學生對節目的開始時刻的交流,到節目播放時時刻的展現,自然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晚上7: 00”與“19:00”, 即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兩種不同的結果,使知識在矛盾衝突中得以展現出來,從而引出--”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的根本聯繫與區別”的'探索,爲順利進入下一步教學創造良好的契機,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2、在教學結構的安排上:

首先以鐘面作爲直觀教具操作演示:一日時針正好走幾圈?分別是從幾時到幾時?一共是幾時?在這裏,加強鐘面的觀察和操作非常必要,發揮學生直觀形象思維,使學生對“24時計時法”有一個感性上的認識,一日時針正好走兩圈,教師強調認識,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這是突破本節課難點的關鍵所在。學生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係,這樣的觀察操作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達到充分理解24時計時法的目標。

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是聽數學看數學,而更多的是做數學玩數學。重視數學思想,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經歷體驗和探索數學,在矛盾中引出數學,在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計時法的異同後,教給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善於發現規律並加以歸納概括,提供學生喜歡的探究形式,使數學學習更加真實有效,從而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本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3

每個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樣的感受:例題的難度大。在我們大多數學生知識和能力基礎上去學習新的知識跨度大。新教材例題後的練習題很少有對例題類似的基礎練習,可以說是一練一變,真可謂是舉一反三。基於現狀,我們只能從自己的教學中解決這一問題。

教材的例3是教學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教材密切聯繫實際,通過解決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多長時間的情境,引出知道開車時刻和到達時刻求經過時間的問題。第一,題中的兩個時刻不是統一的`記時法,這一點是需要學生注意的。第二,求經過時間學生也是接觸過的,但是在三年級的上冊,離現在也有一段時間,同學對一些知識有所遺忘,需要幫助學生回憶一下。教學時,我先出示題一:我們是下午2時40分從北京出發的,列車下午5時45分到達石家莊站。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這是一道熱身題,學生已學過。目的在於讓學生回憶起計算經過時間時用開車時刻和到達時刻求經過時間。然後出示題二:我們是上午11時40分從北京出發的,列車16時15分到達陽泉站。坐火車從北京到陽泉要用多長時間?這道題是對原例題進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讓同學們默讀題,發現這道題和題一有什麼不同。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這道題中兩個時刻的記時法不同。我引導:“你覺得在做這道題是應該注意什麼?”同學們:“先把記時法統一了。”有的說:“都統一成普通記時法。”有的說:“都統一成24時記時法。”我讓學生自己做做看。學生做完,班裏彙報。大家一致認爲如果開始時刻是上午,到達時刻是下午。都統一成24時記時法比較簡便。否則必須先求出上午經過時間,再加下午經過時間,才能求出。這一環節也爲計算開車時刻和到達時刻不在同一天的經過時間奠定了基礎。

針對我們的學生,對例題做必要的修改和補充,讓孩子們學得輕鬆,學得紮實,學有興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4

教學中學生對24時計時法也有所瞭解,但由於人們生活中口頭中常用普通計時法,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習慣於普通計時法。正像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態去進行教學。因此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不夠,沒有找準教學的起點,偏離了教學的難點。

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兩方面着手解決:

1、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討論、合作、交流。

讓學生讀後電視節目預報表中,不要急於引導學生探索下一個內容,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充分的空間交流討論,自己想,同桌說,小組問,全班評,一步一個腳印,使學生建立兩種計時法的聯繫,強化24時計時法的表象。在瞭解24時計時法的基礎上,通過讀天文館的放映時間表,再次用兩種計時法交流討論同一時刻,藉助錶盤,直觀地區別兩種計時法,明確同一個錶盤,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這一根本不同,更爲主要的`讓學生獨立利用錶盤,在小組間再次討論交流兩種計時法的聯繫和區別。

2、捕捉“生活素材”、採擷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增強教學實際,使學生在生活實例中理解。

有些數學知識需要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在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本節課就需要這樣的教學,有了前面理解的基礎,通過書中或舉例中的生活素材進行應用強化,這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因爲“實踐過的記憶最深的”。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學生課本上不會,說不清,可是到了生活中卻能應用自如,這就是生活經驗的作用,本課內容與生活聯繫最爲緊密,把同一時刻放到生活實例中用“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聯繫和區別,學生易於比較,便於理解,是突破重難點的好方法。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5

24時計時法是在學生認識“時、分、秒”和“年、月、日”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學生平時很少使用24時計時法,因此在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時,往往不太習慣。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過分的注重講解兩種計時法的換算,沒有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兩種計時法的關係發現規律,直接告訴了學生什麼是24時計時法出現的必要性。因此,在本節課上,我力圖通過創設一些情境,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時間。通過爲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直觀演示、觀察操作等方法,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最後利用學生喜歡遊戲的特點,將知識寓於遊戲中,同時強化了“0時”,突出重難點,使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成功之處:

1、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課堂上,我從與學生的親切談話開始走進新課,在與學生的共同探討、平等交流中進行新課,在生動有趣的遊戲活動中結束新課。親切自然的教態使學生受到感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關係融洽、感情互通,課堂上知情交融,師生身心愉悅,這是一節好課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證,也是我教學中努力最求的目標。

2、密切聯繫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學時,我從生活現象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一日有24小時,從電視報、火車票等實物中認識和學習24時計時法,感受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用學到的24時計時法記錄自己或家人的作息時間等等,數學源於生活,有用於生活的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不足之處:

我們國小數學教學,應該不僅關注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探究,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6

(一)導入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在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猜猜我喜歡的電視節目,然後拋出問題,問:新聞聯播是什麼時候開始播放的,有的說是晚上7時,有的說的19時,然後讓學生討論晚上7時和19時的關係,引出24時計時法。這樣的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調動了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積極性。爲學習接下去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設置啓示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在學生初步接觸24時計時法後,教師設置了一系列富有啓示性的問題:如出示19時後問學生你還在哪裏見過這樣的計時法;爲什麼用這樣的計時法;什麼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麼區別等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狀態,把學生學習的權利真正的交給了學生。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24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後,爲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牀上學了。這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麼是24時計時法。

(四)數學生活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昇華

在計算經過時間的環節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讓學生自己課前先去調查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戰士自己的調查結果,然後計算自己喜歡的節目播放的時間,這樣計算經過時間這一教學內容就在學生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同時還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充滿着數學,促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樹立起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意識。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7

24時計時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計時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運用的比較多的還是普通計時法。如何是學生接受24時計時法並學會用它來計時,是這節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教學的開始,我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出現把時間搞錯的情況,該如何避免呢?以此來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有一種探究的慾望,爲整節課的學習打造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引入24時計時法時,採用學生寫自己的作息時間的方法,因爲,雖然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習慣運用普通計時法來計時,但是,學生通過種種媒介對24是計時法也不陌生,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同伴與自己不同的計時方法,不僅充分的尊重了學生,而且還給了學生一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機會。這樣,不僅對新知不感到陌生,還會對其產生極大興趣。在練習的設計上,考慮到了數學的生活化,以看電視節目爲例,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另一種計時方法,融數學知識與生活之中,使學生在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有用性的同時,也對數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教學中,藉助學生理解1日=24時,感受到一天時針要轉兩圈,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下,讓學生思考鐘錶外圈的數表示什麼?他和內圈的數有什麼聯繫?讓學生獨立分析,有困難的話可以和小組的同學商量,孩子們通過觀察發現,鐘面外圈的數表示時針走第三圈時所對應的24時計時法的時刻,這些數和內圈對應的數都相差12,使學生感知,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針走第二圈的時刻時需要加上12,爲下面學習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做好鋪墊。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立足於新的理念,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橋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8

時間單位是較爲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的認識了時、分、秒並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積累相關的知識。同時時間單位是與生活有着密切聯繫的知識。24時計時法在郵電、交通、廣播、商場等部門被廣泛採用,學生也並不陌生。但是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爲什麼要用這種計時?如何口算經過的時間等卻是學生較難體會到的。因此在教學時,我注意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理解。

開課時,採用學生喜歡的商場購物,觀注營業時間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發現24時計時法。在教學認識24時計時法的形成時,讓學生跟着時針的變化聯想一天的`生活是怎樣進行的,從而體會到一天時針要走兩圈,每圈走12小時,自然而然的理解到了24時計時法的產生。接着讓生結合生活情境進行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的互換,比較、發現使用24時計時法的優勢,並掌握兩種計時方法的轉換方法。

(二)重視直觀教學,發揮多媒體課件、鐘錶模型教具、學具的作用

抽象的時間單位的學習,無疑讓孩子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得困難。爲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理解24時計時法。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從0時到24時的這一過程,讓學生清晰的理解了它的產生。同時輔助用鐘錶模型教學具,讓學生觀察鐘面時針的走動,以及動手操作經歷撥一撥的過程,在觀察中進一步體會外圈和內圈的數的關係,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在教學計算經過時間時,通過觀察鐘面和直觀演示,讓學生能對經過的時間進行口算,線段圖的教學讓學生對時刻和時間的區別有所體會。

教學後發現本課學生在計算經過時間時存在着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計算前,沒有仔細觀察給出的計時方法,沒有統一計時方法,從而導致用兩種計時法混合計算造成出錯。

2.計算從第一天某刻到第二天某刻的經過時間時,不理解應先將第一天經過的時間算出再加上第二天經過的時間。而是直接用第二天的結束時間去減第一天的開始時間,從而導致出錯。這些是在後續的教學中應該幫助着重理解的地方。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9

教材分析:

時間是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是不依賴主觀意識的客觀存在,感知和認識時間只是客觀存在的時間在我們主觀意識中的反應。在第一學段要使學生“能認識鐘錶,瞭解24時計時法;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時間的長短。”根據這一標準,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了本節課的課堂練習。

優點:

1、讓學生應用新知解決生活中熟悉的問題,可以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認識到今天所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

2、分層次討論習題,目標明確,針對性強,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先是12時計時法變24時計時法,再是24時計時法變12時計時法,然後是變式練習,綜合練習,讓孩子們體會到時間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加深了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發展了學生空間觀念。

3、學生展示環節中,教師點評到位,及時補充學生展示中的不足。同時,對學生的展示也有評價性的語言,起到很好的教學點撥的作用。

不足之處:

1、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由學生進行補充,這樣更加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

2、個別習題設置稍難,應注意對學困生降低習題的難度,以適應學困生的思維能力。對於學困生的.說算理方法還需引導到位。

3、注意錯題經驗的積累。幫相學生分析錯題原因,對學生的學習規範進行培養和訓練,要規範學生書寫格式,審題習慣,書寫習慣等等。

今後的建議:

1、由於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時間,所以在練習設計中要儘可能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豐富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時間,建立相應的時間觀念,感受時間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充分利用鐘錶模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撥一撥,認一認,想一想,試一試中完成對新知的探究,讓學生在做中學。

3、在教學中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式的運用。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要代替。

4、在教學中注重教與學的互動,通過賞識評價、及時評價和總體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0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後,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爲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鬆,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於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後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1

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通過遊戲展現在孩子面前,人的創造才能也常常在遊戲中表現出來,沒有遊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用遊戲導入新課,可使數學知識在遊戲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課開始,設計了老師說時間,學生用動作表示時間的遊戲,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時間的回憶,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相結合。

重視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本設計通過的直觀演示,以及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理解時間與時刻的意義及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繫。通過例題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比較簡明、方便,經歷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滲透比較的數學思想。

注重從日常生活的各個場景入手,加深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整節課以“一天”爲主線,貫穿始終。出示主題圖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過春節晚會倒計時,瞭解一天的開始;探究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從生活中梳理出數學知識,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幫助他們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也存在了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前的“備”學生做得不太到位。

2、師生間的互動效果不夠 。

3、教學評價太少。

總之,本課的教學感觸極深,我想,作爲新課程的實施者,應在課改理念的正確引導下,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使自己逐漸成長起來。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2

24時計時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採用,學生並不陌生。但是24時計時法是怎樣計時的?學生較難體會到。在教學時,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

課一開始,我通過讓學生觀察鐘面所顯示時刻、猜猜老師此時在幹什麼?切入普通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我們平時口頭所描述的時間實際就是普通記時法,什麼是普通記時法呢?普通記時法就是時針走到幾時,就說幾時,然後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時間的限制詞來區別不同的時刻。這樣,不僅深刻認識了普通記時法,併爲24時記時法的學習作好了充分的鋪墊。

二、加強直觀演示

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得困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24時計時法,教學時,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說出課本每一幅圖是幾時,小朋友在幹什麼?結合問題想一想、說一說自己在這一時間在做什麼,動手撥一撥感受24時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經歷、感受了24小時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正確認識24時計時法的教學目的。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

平時教學中,面對學生,我很注意老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會的堅決不講,學生一知半解的,耐心指導,學生不理解的,創造條件引導他們探索解決,力爭在學生心目中建立幫他們解疑答惑的好幫手形象。同時,運用教師教學語言的魅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供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努力後獲取成功。

總之,這節課達到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的教育目的,不足之處:課堂練習時間不充足。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3

24時計時法的認識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發現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轉換規律,並能正確的轉換。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都是普通計時法,之前學習的'關於時間的知識也都是普通計時法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產生混淆、並且學的輕鬆,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個地方。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導入生活化,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

在教學一開始,我通過導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播放的時刻是幾時,從而由普通計時法引出24時計時法,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再利用學生已知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你什麼時候睡覺?你還能用不同的計時方法來表示這個時刻嗎?讓學生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爲後面學習作鋪墊。

二、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在探索中求知。

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是需要藉助一定的工具的,不然很難憑空想出來。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我充分利用電腦鐘面模型這一動態演示,讓學生回顧一天,通過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段,引導學生自然的用兩種不同計時方法表示同一時刻,教師在適時總結一下。再提出問題,說說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區別,學生自主探索觀察,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更好的記住本節課的知識點

當然,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轉換的過程中,我沒有說清楚普通計時法的表示要寫清楚是上午還是下午,以至於有些學生在有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的時候,沒有在普通計時法的前面標清楚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刻,這點我在下次上課之前要好好的強調一下。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 14

《24時計時法》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掌握了時分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引出問題“怎麼會有19:00呢”引出新知。理解並掌握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之間的關係是教學的難點。

本着上一節常態的課、一節因材施教的課、一節具有實效性的課的理念,我對教材提供的'三個典型場景通過整合,根據本班學生特點進行施教,幫助學生髮現一天裏有兩個12時和兩個8時的基礎上初步領會24時計時法的基本原理,然後通過討論16:00是下午幾時,18:30是下午幾時幾分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關係,初步掌握把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轉換的方法,然後通過一些日常的生活中的計時法來表示時間的例子,幫助學生豐富認識加深理解。

根據學生的情況,我將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在教學中調整了縮小教材練習內容、擴大了生活知識的外延範圍,在每道題裏都將對比、替換的知識隱射其中,學生能放鬆自己,張揚自己的個性,敢於回答問題、提問題、及進行質疑,在步步引入、層層答疑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又提出疑問,整節課學生的思維較活躍,教與學的上課常態被師生互動相互學習所代替。學生帶着問題上課,又帶着問題準備上下一節課。由於這是和諧教學課堂初探,因此會有很多不足而又遺忘忽略的地方,如:板書不夠及時不夠合理,個別學生對12時前的時間轉換還混淆等還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修改中進步。